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新闻界同仁以为,有深度的报道往往是指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而展开的、由多篇新闻组成的持续报道,如常见的“系列”、“组合”、“专题”等报道形式。那么,以单一新闻事件为内容的短新闻是否需要深度呢? 笔者认为,短新闻也同样需要深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如是说:“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法,即为深度报道。”由此可见,“深度报道”仅是一种采访报道的“方式”,并非指特定的体裁。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深度报道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新闻学。它的雏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解释性新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报纸面临着广播电视的巨大挑战,在原有的解释性新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度报道渐渐不再是报业的专利。在西方新闻界,“ENG的声画同步,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有丰富新闻工作经验的资深记者担任新闻主持人。他们在屏幕上对新闻事态的分析、解释预测,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6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杂志型新闻节目《60分钟》就是一档典型的深度报道类栏目。《60分钟》的成功,掀开了西方电视新闻界进行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往往成了扬长避短的常规力量和重磅武器。《贴近观察——末端落实"卡"在哪里》(以下简称《贴近观察》),是《前进报》管理工作深度报道栏目,2013年被评为辽宁新闻一等奖和辽宁新闻名牌栏目。栏目开办两年多来,通过作者"贴近观察"的方式,聚焦"管理工  相似文献   

4.
米华 《青年记者》2016,(36):89-90
精确新闻学,是“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报道”.在西方,精确新闻学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73年菲利普·梅耶的《精确新闻学——一种社会科学报道的理论》出版,标志着精确新闻学的定型.它在中国的发展,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新闻改革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北京青年报》的“精确新闻”栏目、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等.  相似文献   

5.
殷亮  杨会飞 《视听界》2011,(6):101-104
温州特大动车事故发生后,全国所有的媒体都投去了关注的目光,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此事件进行报道和分析。江苏公共频道新闻栏目《有一说一》采取了纵横捭阖的组合报道方式:有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详细报道,有对有关新闻的背景链接,也有中肯恰当的新闻评论。这样一种丰富的新闻“组合拳”,让《有一说一》栏目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对动车事故的报道具备了独家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新闻     
湖北电视台《新闻空间》改版受到专家首肯 今年三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四届十佳制片人评选活动中,湖北电视台《新闻空间》栏目以独具特色的栏目风格、良好的运作机制,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授予优秀制片组奖。这是获此殊荣的唯一地方台新闻栏目。 在湖北电视台新闻中心日前举行的《新闻空间》理论研讨会上,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的新闻专家教授指出:《新闻空间》以深度报道形式,“说新闻事件、讲百姓故事、评社会热点”,关注百姓生活,注重舆论监督,抓住了最大的观众群,节目形式活泼,内容夹叙夹议,可…  相似文献   

7.
任晓润 《视听界》2005,(1):70-72
十二年前,在中国电视新闻走向蓬勃发展的起步期,深度报道以其不同凡响的超越为观众瞩目,也成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中的事业殿堂,当深度报道所涵盖的理念对中国电视新闻事业产生质的飞跃时,曾经作为深度报道代表性载体的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却遭遇到来自受众的“寒流”。《江苏新时空》、《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法治现场》、《第一时间》、《西安零距离》、《成都全接触》等等“新闻超市”①类栏目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呈燎原之势,其受观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创办者当初的期待。有学者认为此“新闻超市”类栏目以其“民生”特质而堪称“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②也有学者认为此类节目过于媚俗,降低了新闻性栏目的品位。③本文从“主体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声屏世界》2012,(7):77
《调查》栏目是山东卫视名牌栏目《围观》2012年全新改版后推出的一档新闻专题评论类节目。它除了具有专题节目的深度之外,更以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焦点事件为主要内容,以夹叙夹议为主要报道形式,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反映民生民意。《调查》的特质是时效快,有故事、有深度、有监督、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孙喜云 《新闻采编》2002,(3):17-19,13
最近一个时期,各家党报纷纷加重了深度报道的份量。 何谓深度报道?《新闻学简明辞典》解释其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某些论著称之为:“是一种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全息结合,富有理性思辩的一种报道方式。”有的则称之: “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  相似文献   

10.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的开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陆续出台,以及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的改革、改版,更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体裁。时下,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闻业务研究热门的话题之一。深度报道应“深”在哪?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发掘“事实”的深度。二、“问题意识”是引向深度的思维方式。三、建立事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11.
吴闯 《新闻采编》2002,(4):28-29
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现象进行深度报道已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方式。《新闻30分》是央视各档新闻栏目中,深度报道最为集中的新闻时段。由于上午发生的重大国内新闻相对较少,并且很难及时采制完成赶上午间播出,因此,《新闻30分》一直以相对时效的“深度报  相似文献   

12.
贾玉全 《新闻窗》2010,(5):41-41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定义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新闻论语》: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思想的产物,修正了客观报道的缺点,发挥了客观报道的优势,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3.
刘通 《青年记者》2017,(30):78-79
作为央视新闻频道一档周播的国际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世界周刊》“着力于信息整合,打破不同媒体间隔,开辟独具特色的全媒体地带,从海量的信息碎片中捕捉世界发展的轨迹,从每周的国际事件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内容,协助正在融入世界的中国人对周遭的环境有一个全面和理性的认识”.①自2003年5月4日开播以来,凭借其稳定的节目形态、特色鲜明的内容版块、新闻杂志型的节目编排以及对国际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深度解析,《世界周刊》不仅在深度报道栏目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更在电视国际新闻深度报道方面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将"组合"一词解释为"组织起来成为整体"。那么,组合报道就是围绕某个主题或新闻事件进行的整体性报道,具体表现为由若干篇相对独立的单篇报道组成的报道群。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在其《深度报道写作》中认为,“所谓组合报道,是将某一新闻事件各个侧面的报道及素材组合在一起,从方方面面对新闻进行透视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新闻空间》是湖北卫视每晚10:00推出的一档以社会新闻为主的新闻栏目,它以深度报道的形式,“说新闻事件、讲百姓故事.评社会热点”。该栏目创办于1997年,经过多次改版,现已是湖北卫视的骨干栏目之一。在晚间电视播出的次黄金档时间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新闻空间》脱颖而出,收视率长期居于湖北电视台自办栏目的前三位,这对于一个常设的新闻栏目来说,是十分不易的。今年三月,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兴起是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播为标志。《焦点访谈》是一档“以电视深度报道为基础.以旗帜鲜明的评论为特色,以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为基本功能”的新闻评论栏目.由“主持人演播室导语+新闻事实陈述+主持人演播室评论”构成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①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电视业界的一致追捧,导致许多电视台纷纷跟风仿效。然而,一味的跟风仿效无形中把电视深度报道引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原是20世纪中期首先在报刊中采用的一种报道文体。与一般报道的区别是 ,它不满足于事件本身显现的时新性 ,而是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 ,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要在报道中阐明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预测并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影响。简要地说 ,深度报道要在“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新闻要素上把文章做足。自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60分钟》栏目以来 ,电视界深度报道日趋兴旺。比之报刊 ,电视的深度报道拥有自身的诸多优势。除了传播快捷、覆盖面广之外 ,在突破报道内容的时空限制方面…  相似文献   

18.
话题     
《视听界》2007,(4)
本期话题:大型新闻行动:重大主题报道“软着陆”今年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卫视联播类时政新闻栏目《江苏新时空》开播五周年。五年来,栏目一直注重对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探索,其中最为人瞩目的就是“大型新闻活动”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中期,深度报道在国内新闻媒体崛起,对受众的信息接受冲击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记者的新闻思维变革和创新,带来了客观条件。 (一)深度报道对新闻思维带来的影响 深度报道是一种用客观报道的形式,提供新闻事实和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着重回答新闻的“why”、“how”,揭示新闻的深层次意义。 1986年前后,深度报道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新闻媒体,象《中国青年报》的《第五代》(1986年5月)《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1887年6月)、新华社《关于粮食市场的通信》(1983年12月21日)。尤其是《中国青年报》《红色的梦》、《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组对大兴安岭火灾的深层背景的透视更令人耳目一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深度报道从内容到形式已形成了它的特色和思维模式,并可从中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许多电台从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着手对深度报道进行探索。影响较大的有:中央台的“新闻纵横”、安徽台的“新闻瞭望”、江苏台的“新闻大视野”等……这类节目(栏目)重点推出以反映重大主题、具有一定思想深度为主要特点的深度报道。它讴歌光明、弘扬进步、针砭时弊、鞭笞劣风犹如重石击水,掀起阵阵波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实践证明,深度报道是广播深化主题,发挥喉舌功能和引导舆论的一种好的报道方式。 一、深度报道的几个特点 深度报道的真正兴起是在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其中《经济日报》1987年6月12日至7月23日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