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的人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①艺,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说:“有志于道,根据在德,依托于仁,游心于六艺。”  相似文献   

2.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兴盛不衰并居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创始人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是说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据于德”,是讲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依于仁”,是言应有博大的人道主义,这三项都属于思想道德的范畴。而最后一项“游于艺”指的是当时从事社会活动所应有的基本技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连治国之本的“礼”,都排在思想道德之后。可见孔子以德为先为重而后是艺、才的思想观点,强调的也是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纵观…  相似文献   

3.
<正> 我们的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办了许多小学、中学、大学,也办了一些研究生院、研究生班。中学含普通中学和各种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大专院校门类更多;研究生分为不同层次;加上各种成人教育学校业余学校,学校实在不少。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任务不同,但共同的根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本文结合师范院校的情况,就教书育人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教书育人是普遍规律 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孔夫子的教学注重“敬德修业”,为了达到“敬德”的境界而“修业”。这样理解是有根据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没有培养,学问没有讲习,听到应该做的事不积极行动,知道自己的缺点不加以改正,我为此而忧虑。孔子把德放在首位,但并不孤立地讲德,修德要靠讲学。修德讲学的目标是成为闻义能徙、知过能改的人才。不培育出这样的人才,孔子感到担忧。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同样在《述而》篇里,孔子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指出:追求在于道,立足在于德,归宿在于仁,兴趣在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把“游于艺”的“游”译为“兴趣”是根据《礼记》中“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来解释的。“礼”是一种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相当于《政?  相似文献   

4.
<正>《国语·楚语上》记载了春秋时期申叔时提出的教育楚太子的九门功课(即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为论述方便计,下文简称“九艺”),而《庄子》《礼记》等文献提到孔子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授弟子,前贤时彦就孔子“六艺”的研究较多,而对申叔时“九艺”及二者比较研究者鲜少。有鉴于此,有必要通过对比这两种教材(孔子传授“六艺”的同时整理典籍作为教材,申叔时“九艺”亦当有相应的教材),  相似文献   

5.
《艺概》是近代经学家、文论家刘熙载(1813—1881)谈艺的著作.其写于同治癸酉(1873年)仲春的《自叙》中说:“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今复于存者辑之,以名其名也.”据此,我们不但可以明了《艺概》书名的来历,还可断定此书撰定于刘氏晚年,是他生平谈艺的言论汇辑.《艺概》一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是文艺通论的总汇巨著,包含有一系列关于文艺的基本原理的精湛论述.  相似文献   

6.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格的全面发展”,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不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孔子承接周代的教育思想:“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周礼·保氏》语)并且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常爱 《语文天地》2012,(12):66-67
韩愈在《进学解》里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百家之文,手不停批于六艺百家之编。”其中“口不绝吟”说明“先生”学习六艺百家之文是朗诵的,并且他的朗诵是有节拍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诵读是古人学习文章的最常用的方式。今天,诵读仍可以作为古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枯燥呆板的文言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8.
一 填空 (1)“四书”是《 》、《 》《 》、《 》。 (2)“五经”是《 》、《 》、《 》、《 》和《 》。 (3)“六艺”是——、——、——、——、——、——。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共——篇,分为—、—、—三大类,《伐檀》属于—。人们通常把《诗经》的写作方法分为—、—、—三种。  相似文献   

9.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10.
上面种种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儒”是“伎艺”在身的“术士”。至于“术士”之“术”为何,后人有种种猜想:有的说是求雨之师,有的说是吹吹打打办婚丧喜事的人,还有的说是掌握“六艺”的人。这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在该书中,不少场合也将“道”释成伎艺。《子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里的“道”,也是指伎艺。子夏的意思是:虽然学习小技艺,也可以取得可观的成就,但是,要想做远大的事业,就不行了,因此君子不这样做。这段话与孔子对于夏说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小人儒”者,即拘泥于“小道”者;所谓“君子儒”者,即“致远”者。这样一分析,就比较清楚了。一、孔子之前的“师”与“儒”是两股道上  相似文献   

11.
古籍中,“六艺”有两种意义。其一,指射、御、礼、乐、书、数六种知识技能。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其二,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六艺”指前一种意义。这是因为,后一种意义中,六本书中的《乐》已经失传,流传后世的只有五本书,常称之为“五经”,而很少称之为“六艺”。  相似文献   

12.
教书育人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早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对学生提出了“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其意思是说,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广学六艺之文,而且要学生以礼来约束自己,如果能作到这点,就可以做到不违背道理了。这说明孔子兴学也是注重教书育人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指明教师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其作用有五: 第一,它有利于记忆。如将“履至尊而制六合”、“六合正相应”两句中的“六合”相比较将“通五经,贯六艺”、“六艺经传皆习之”两句中的“六艺”相比较就可以收到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的效果。第二,有利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传授了能力。“学非有碍于思,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教者运用比较法,就可以使传  相似文献   

14.
《师说》中有“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句.课本给其中“通”加注曰:“通:普遍。”不知所持何据?“习”字未注。“通习”的传统译法是“普遍学习”。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通”是—个多义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有它十二个义项,却没有“普遍”的意思.笔者  相似文献   

15.
用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的意识、情感和意志,这就是教学的教育性。我国古代社会,通过《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教学,不但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深地印在受教育者的脑海之中,形成牢固的观念,进而转化为行为,而且使之最终成为社会的伦理思想、道德规范,某些思想还一直影响到今天。可见,古代社会的教学育人的成绩还是蛮大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很中肯地指出:“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六艺即古代所学习的六门功课——礼、乐、射、御、书和数。通过六艺确立德行;六艺学成,德行而就,这  相似文献   

16.
"六艺"和"七艺"是东西方最早的分科课程,支配了东西方教学内容两千多年时间,在教育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探索"六艺""七艺"的产生与发展、比较二者的异同、探寻其中的教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30多年前,报考中师是班主任帮我拿的主意,我只是没反对。到现在,我竟如此喜欢、热爱教书,觉得当教师是天底下如此美的一件事。为何有这样美妙的感觉?《论语》中的一句话最能概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么多年来,我学着孔子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足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化境,去涵养、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我也与这份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8.
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 ,人类早有发现。在我国奴隶制时代商周时期的“国学”里 ,所制订的基本教学内容“六艺” ,即 :礼、乐、射、御、书、数中 ,我们就可以看出 ,“乐”同“礼”一样 ,放在“六艺”的首要位置 ,是培养人道德情操的重要内容。“六艺”包括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因素 ,可以使人才得到和谐发展。其中“乐”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对音乐的教育作用高度重视。他曾说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儒家亚圣孟子也说 :“仁言不如乐声之入人深也。”荀子说 :“乐者 ,治人之盛也。”太史公司马迁还说 :…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西周时期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 ,其教育内容是 :“礼、乐、射、御、书、数” ,即六艺 .分析了“六艺”中的“射、御” ,阐述了“射、御”的体育功能 .  相似文献   

20.
1988年在巴黎集会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联名写信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解决人类道德问题要到中国去寻找答案,甚至明确讲要到孔子那里去寻找答案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德政”盛行的古代中国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历史上强调德治的思想是始于周公的“明德慎罚”,与此交相辉映,先秦儒家提出了“知其性,则知其天”的主张,并且由此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历久不衰的“尊德性”优于“道学问”的育人方向,同时也确定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五德”,“六艺”才质标准,在这以后的董仲舒、王充、李世民、韩愈,直至康熙都强调以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