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立场     
《教育》2011,(31):16-17
为什么不要忘记陶行知袁新文2011年10月21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今年10月18日,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人们不会忘记,陶行知曾创办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师范,对乡村教育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人们不会忘记,他倡导"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坚信"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的手里"。  相似文献   

2.
一个留美的学生、一个西装革履的杜威弟子,居然穿起粗布衣,戴上斗笠,挽起裤腿,放弃了东南大学教务主任的职务,到江苏农村里办起了茅屋学校——这就是被周恩来称之为“党外布尔什维克”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世纪20年代中的一个创举。请看他于1926年起草发表的400多字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主张由乡村实际生活产生乡村中心学校,由乡村中心学校产生乡村师范。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主张建设活的乡村教育,其基本思想启示是:我们要有奉献乡村社会、改造乡村社会的精神,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农民;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对于建设新中国、新农村的意义;需要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和活的方法,以培养活的国民为目标;乡村学校的课程要切合乡村的生活;乡村教育要与乡村各种力量相联合。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富强 《学周刊C版》2011,(10):199-200
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虽然已是二十一世纪.但是名家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农村学校理当肩负起乡村建设的重任.农村教育必然服务于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乡村学校、乡村教育与乡村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嵌入关系.乡村学校对乡村而言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嵌入,而实质却逃离于乡村精神之外;乡村教育的内容与乡村生活更是格格不入,其传递是完全脱离乡村经验的外来价值;乡村学校与乡村教育对农民而言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价值,缺少促进人才流动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下,乡村教育既面临"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补齐短板、开启内涵建设;开展小班化教学,探索适合农村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农村家长、社区村民习得现代教育生活理念和行为,推进家校社合作育人等的机遇",也面临城镇化与特色化之争的乡村教育发展指向不清、进城与回流分歧的县级教育管理决策目标模糊、面向少数人的农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弊端显现等的挑战.为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振兴乡村教育,应发展特色乡村教育,培养乡村学生综合素养;办好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吸引学生回流;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农村学生,帮助学生习得现代生活理念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然而时至今天,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乡村学校由于基本办学条件太差等原因而成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短板。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对于农村的学校来说,  相似文献   

8.
成人教育思想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践,强调以公共性和平等性为核心价值,渐进式地推进平民识字教育、乡村建设等运动,使未受过学校教育或完整学校教育,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们,补受成人教育,进而发展民众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实现改造旧中国的目的。十九大党和国家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这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刻,重新探究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中的"成人教育"思想,既是缅怀先生之需要,又是为更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现实诉求来看,乡村学校的责任与使命都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功能和学校场域。自产生之日起,它就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生活世界塑造与培植、人才培养与教化等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多重功能。近代以来,乡村学校功能逐渐窄化,作用范围退缩到学校"围墙"之内。虽然随着分工的加剧,各行各业专门化已是必然,学校的影响与作用范畴和功能指向更趋于学生素养的培养,其他功能必将弱化而交由更具专业性的机构承担;但是乡村产业和分工明显弱于城市,人才资源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较为稀缺的现实,以及当前国家大力振兴乡村以实现整个国家复兴的核心任务等,均决定了曾经在乡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乡村学校应重拾其广泛的任务,超越学校"围墙",依托乡村建设,重塑文化动力源、生活世界创生源和乡村人才能量源的价值与使命。  相似文献   

10.
目前苏北乡村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进入了"死胡同":一是苏北乡村教育背离了改造乡村这一根本目的;二是乡村学校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办学价值观错位;三是乡村教师被忽视,失去教育热情.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观对当前苏北乡村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摆脱苏北乡村教育困境,必须立足根本,让乡村教育回归乡村;要拓宽空间,建立乡村学校体系,重塑价值,激活乡村学校的功能;要以人为本,改善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的乡村情怀和改造乡村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创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从乡村入手,通过活的乡村教育来改造乡村社会,促进乡民生活的现代化:既有政治上的乡村自治生活训练以执民权,又有经济上的合作社训练以创造富的社会,同时更有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组织进行人的现代化改造。这一现代化方案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所以其乡村教育思想就是通过乡村教育的改造来实现乡村社会包括政治、经济以及人自身的全方位的改造,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改造,最终建成一个现代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11,(11):16-17
袁新文2011年10月21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今年10月18日,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人们不会忘记,陶行知曾创办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哓庄师范,对乡村教育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人们不会忘记,他倡导“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坚信“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的手里”。  相似文献   

13.
刘克辉 《天中学刊》2008,23(3):112-11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为了培养适合乡村学校的教师,政府特别重视发展乡村师范,并规定了乡村师范学校独特的职能和培养目标。乡村师范学校的兴办,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学校师资缺乏问题,而且对乡村社会改造、经济发展、文化建设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生活教育》2014,(5):4-6
“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撤点并校背离了全面调整乡村学校布局的初衷,产生了一定的价值误区,同时对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价值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小班化教学、开展劳动教育、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但在深度教学、财政资金、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困境。因此,需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相关制度,增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活力,提升自身内生发展力;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6.
概括了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乡村生活教育模式、乡村平民教育模式、乡农学校教育模式。分析了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贡献,认为"乡村教育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要求我们在发展农村教育时,强调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注重立足农村,树立系统观和全局观,坚持开拓创新、理性借鉴国际经验,并强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已经过去十多年,这场大规模的"学校撤并"运动,不仅对乡村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使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乡村教育价值的隐退;削弱乡村文化再造能力;乡村文化的瓦解。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需要寻求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沟通,突破城市教育的价值预设,加强乡村学校的乡村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建设“融合型学校”是帮助乡村教育走出现实困境、实现转型发展的可行之路。“融合型学校”主要体现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发展功能等方面的融合,其重要价值在于体现了大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生态观、广义的教育质量观以及自强自救的主体发展观。建设“融合型学校”需要乡村学校深挖潜能优势,探寻可行路径;发挥主体作用,建立融合机制;开展宣传研讨,形成价值共识;实施行动研究,推动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育的希望是超越城市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多有抬头,不少人对中国的乡村教育态度消极,认为它在城乡二元结构严重的今天,已经无力振作了。这和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被定位为城市教育的延伸,并没有立足乡村生活与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除了为升学做准备,农村教育并没有更多地承担乡村生活的适应与改造,以及乡村社会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教育在俄罗斯乡村扮演着提升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发展农业经济的重大角色.乡村学校占俄罗斯全国中小学的68.8%.俄罗斯乡村学校既有不利条件也有优势,需要教师在乡村地区"扎根"、"增长",承担起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