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地区在史前仰韶文化时期,贫富分化日趋剧烈、等级差别日趋扩大。在仰韶文化早期形成以大型房址为中心的内向凝聚式聚落布局,在其晚期则出现以大型房址为中心,或以大型房址群为中轴线的聚落布局,并自中期开始形成了由大型中心聚落、中型聚落、小型聚落组成的分层聚落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和城市。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与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说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趋增多并占据统治地位;“灰坑葬”说明非自由民(奴隶)的存在。体现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男根图,以及表现“贵族的感情”的遗迹、遗物,则是父权与君主(世袭酋长)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种种迹象表明,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中期则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开始从简单的平等社会步入了复杂的分层社会。综合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提出了认定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考古学标尺。  相似文献   

2.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经济形态;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逐步地向夏商周的"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纯农业经济形态过渡。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的手工业,如制陶、制木、制石、制骨、织布、房屋建筑和酿酒等等,在仰韶文化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玉器加工、金属加工、丝绸纺织和席草编织等新技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面积和密度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口快速增加的趋势,从而彻底改变了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代(繁荣阶段)"生产极不发达,因而广大地区内人口极度稀少"的社会状况。这一切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农业经济,为父系氏族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原地区在前仰韶文化时期,由于原始农业经济的出现以及迅猛发展,引起了氏族社会内部私有财产的产生、贫富分化以及等级差别的萌芽,发生了聚落大小的差异与聚落布局的变化,出现了男性生殖器的崇拜。这些考古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孕育着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但由于尚未发现父系氏族社会标志性考古遗迹一一父亲与子女的合葬基,前仰韶文化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4.
禹与涂山女的传说,是我国历史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真实写照.禹与涂山女的婚配,并非只是男女间的个体结合,他们代表了两个互为婚姻的氏族共同体,这也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与南方各部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作家对史前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临潼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所反映的氏族内部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认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氏族已经完成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过渡,且处于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发展阶段;姜寨遗址是由五个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组成的父系氏族聚落居址。其墓地发现的男子成人和儿童合葬墓是父亲和子女合葬墓;房址附近出土的零星墓葬的墓主身份是非自由人(奴隶);姜寨聚落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长制家庭公社,其以大、中型房屋为中心的凝聚式布局,体现了家长父权统治的贵族思想,一期聚落遗址应该视为父系氏族结构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6.
原始社会并不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采集经济时期,土地不是生产资料,只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存在对土地的占有制问题。进入农耕文化之后,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实行的是部落或氏族占有,对别的部落或氏族来说,是集体所有,是扩大了的私有,在其内部是共同占有,是公有。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个体家庭的诞生,财产私有已成为历史的潮流,生产资料由氏族集体所有向父系家庭公社所有和个体家庭所有转化,最终向私有制转化。土地私有制的最终确立,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7.
关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度成因的辨析仓林忠现在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群之所以首先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而不是父系氏族社会,是由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如历史学者孙秉莹、赵连泰、冯兴盛认为:“在血缘家族内...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文物出版社1961年12月版(7—14页,关于“仰韶文化”部分)。吴汝祚:从墓葬发掘来看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 《考古》1961年12期。方扬:仰韶文化合葬习俗的几点补充解释,《考古》1962年3期。许顺湛:“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考古》1962年5期。张忠培:关于根据半坡类型的埋葬制度探讨仰韶文化社会制度问题的商榷,《考古》1962  相似文献   

9.
运用《诗经》等先秦古文献以考察和复原早周社会,意在说明,尽管考古发掘材料对古史研究是重要的,但古文献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周社会的发展,在后稷时代之前是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在此之后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而从公刘时代以后,直至文王时代,实行的基本是父系大家长制度。  相似文献   

10.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文解字》收女部字计238个,从这些女部字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是氏族的核心,享有崇高的地位;二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妇女地位一落千丈,惟母亲受到尊重;三是姣好的女子只是男子的玩物或繁衍后代的工具,在欣赏、艳羡之余,又把脏水泼到女子身上。  相似文献   

11.
如何归纳和总结浩渺纷繁的史实,是教好、学好中国古代史这门课的第一个关键。现以国家师范教育司编写的《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自己从事历史教育的工作经验,谈谈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以期对解决归纳、总结各阶段历史问题有所帮助。一、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时期此期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即人类最初的发展历史。应主要把握氏族制是如何由“北京人”时期经过“山顶洞人”时期而发展为“仰韶文化”时期的。母系氏族时期是氏族制发展的繁荣阶段,要把握好此期氏族制的特点。在父系氏族…  相似文献   

12.
距今 1万年前 ,中国出现了传说的氏族首领 ,以“三皇”、“五帝”最为有名。尤其是“五帝”时期 ,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江北、江南的先民都尊奉他们为祖先 ,形成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和各种遗迹 ,湖南攸县的“尧帝宫”等遗迹亦是如此。它们作为当地人民尊奉祖先、弘扬民族文化的对象 ,是可以站得住脚的 ,也是符合传说时代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3.
许,在上古时代就开始存在。大约相当于四千多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许作为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部族,活动在中岳嵩山以南颍河流域上游。传说许的始祖许由,字武仲,阳城(今登封县城东南)人。为人公正无私,“邪席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时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的初期阶段,体质形态还残留着一些猿类的特征,这一时期延续最长,大约经历了二百万年左右。母系氏族社会是原始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所谓原始共产主义制度,主要是指这个时期而言,大约经历了数万年之久。父系氏族社会则是原始社会的后期阶段,它是私有制、阶级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原始公社制度瓦解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大约经历了一千余年。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的考古资  相似文献   

15.
在进入文明社会两千余年的两汉时期,血亲复仇这一氏族社会的残余风气依然相当盛行,频现于社会各个层面,时人睚眦之忿必报,甚至出现对官府进行报复的行为。这主要是氏族社会血亲复仇观念在当时社会中的发酵和国家法制薄弱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在无处伸冤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亲手杀害仇人或依靠任侠刺客的帮助以实现复仇目的。  相似文献   

16.
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学艺术的土壤,甚至乃是整个希腊文明精神的土壤。它是文明之初的希腊人对自然、对人类自身的观念,包含着复杂而深广的内容。这里,对此作一分析。一、时代及其意识我们看到的神话,有一部分是从极为遥远的古代渐渐生成、传布的。以荷马史诗为中心、并为代表的神话,则是明确的父系氏族阶段的产物。大家知道,关于特洛亚战争的神话,是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后数百年间逐渐形成的。荷马时代结束以前,希腊社会基本处于氏族阶段,带有一般氏族社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著中,思格斯对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起源和本质及其历史发展所作的分析和论述是异常深刻的。其中对两种不同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所作的区分,不但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上形成的(即私有制社会的)一夫一妻制的本质,而且科学地展示了婚姻家庭制度的未来发展的远景,回答了当时人们对未来婚姻家庭状况提出的种  相似文献   

18.
“荷马社会”并非氏族社会,胞族、氏族等并非当时的基本组织。当时多数地区已出现了贵族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等机构,但不同地区的社会性质有所不同。有些地区统治者的权力较稳固,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也具备了一定的权力,已出现了早期的国家;而有些地区,共同体首领的统治主要依赖个人的能力,并不稳定,首领类似于“大人”。到古风时代初期,希腊各地均出现了国家。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代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简要概括地说明了以宗族为本位的先秦社会组织的两种主要活动:祭祀与征伐。这是维系当时社会存在发展的两种主要活动。先秦时代的什伍制度就是进行这种双重活动的一种社会组织。作为军事战斗编制的什伍制度已有人作详细论述,本文则试图从先秦时代宗族组织的存在形式、组织关系、演变过程及历史影响等角度来论述当时的什伍制度。这或许能够更清晰具体地把握当时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脉络。 一 大抵上刚迈入文明历史门槛的民族的社会组织,不但未能完全割断与氏族组织联系的脐带,而且也保留了氏族组织十进制的形式特征。摩尔根在《古代社会》“罗马人的库里亚、部落和氏族”这一章中论述罗马氏族社会的发展显示出四个组织阶段时说:十个作为社会制度基本单元韵氏族组成为库里亚(相当于希腊人的胞族);十个具有氏族制度下若干氏族属性的库里亚组成为部落,而在由它们组合成的一个氏族社会中总共包括着三百个氏族。古代中国的先秦社会组织亦基本如此。《尚书·尧典》云:“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周礼·地官·司市》云:  相似文献   

20.
巴人的青铜文化自夏商时期开始萌芽,历经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逐步发展,直到战国及两汉时期才进入其兴盛时期。与中原地区相比,其时代较晚、规模较小,是巴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族习性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