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布什第二任期,美国对伊朗的政策依然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布什政府将继续推行其“新中东战略”,以伊朗“核问题”为突破口,对伊朗进行打压,试图和平演变或颠覆伊朗现政权,把它纳入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以哈梅内伊为首的伊朗保守派坚决捍卫伊朗的“神权政治”,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美伊关系很可能将在演变与反演变、颠覆与反颠覆中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2.
到目前为止,伊朗核危机仍有随时升级的可能。尽管美国并未掌握伊朗制造核武器的确凿证据,但伊朗的现政权及其核前景触及了美国的核心安全利益,不排除美国对伊动武的可能。而伊朗因其手中握有石油、军事、政治三块盾牌,始终对美持强硬态度。除美国外,欧盟、俄罗斯、中国等国际社会主要成员主张和平解决危机,但政策出发点各不相同。尽管危机似已发展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妥协、让步仍将可能是伊朗核问题最终解决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当吉米·卡特在1977年初高举"人权"大旗入主白宫之时,美国的中东盟友、伊朗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正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给巴列维国王的专制统治带来进一步的冲击,相反,它给伊朗的反对派则带来很大鼓舞。面对伊朗局势的日益恶化和巴列维国王统治的愈加孱弱,美国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和国务卿万斯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从而在对伊政策方面发出了不同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声音,这对美国的经年盟友巴列维国王而言不啻是一个灾难,他的专制统治也因此而愈加脆弱。到1978年年末,美国最终做出了抛弃山穷水尽的巴列维国王的决定。客观地讲,布热津斯基通过政变延续巴列维国王统治的主张是没有可行性的,而华盛顿在接受伊斯兰革命之既定事实后,也没有得到伊朗新领导的积极回应。美国不得不接受曾经的密友伊朗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末,伊朗掀起了石油国有化运动,伊朗和控制伊朗石油的英国从而陷入了激烈冲突状态。在这场英伊交恶中,美国起初是倾向于伊朗的,但是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逐步调整政策,并且在1953年和英国一道颠覆了伊朗摩萨台政府。在此后对伊朗石油国有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处处排挤英国,最终在1954年签署了对美国最为有利的伊朗石油协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曾出现过蜜月期,其主要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发展动力是两国各自所需:美国应对苏联扩张并排挤英国需要伊朗的合作,而伊朗为了摆脱苏联的压制和提升国际地位也需要美国支持。为了取悦西方,伊朗政权进行了西化改革,这致使伊朗国内政治力量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起来,最终导致197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和人质危机的出现。美伊关系遂陷入敌对。80年代,伊朗实施革命输出政策,美国利用伊拉克遏制伊朗,两国关系继续恶化。90年代,美国对伊朗和伊拉克同时进行遏制,并制定了针对伊朗的新的制裁法案,尽管两国均时而不时地表达善意,但两国的利益冲突始终严重制约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英国和苏联出于战争需要,出兵伊朗。伊朗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采取引进第三国势力的外交策略,向美国求助;在罗斯福的全球主义外交战略的指挥下,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伊朗因此摆脱了被英国和苏联分裂的命运,为二战后美国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美国控制伊朗、伊朗成为美国的海湾宪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作为海湾地区大国,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与美国和海湾国家的关系持续紧张。2011年"阿拉伯之春"后引发的中东乱局和"伊斯兰国"暴恐肆虐,地区动荡持续发酵,伊朗的地位和影响力再次凸显。2015年7月,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后,伊朗和美国关系转缓成为标志性事件,未来走向值得密切关注,美国政策成为影响海湾安全局势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8.
冷战初期,对伊朗的争夺是美苏冷战斗争的一个焦点。为了让伊朗服务于美国的全球冷战战略,成为遏制苏联南下的桥头堡,美国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除了采取军事、外交、经济策略外,还采用了"第四种选择",即以宣传为主的心理战来实现对伊朗的政策目标。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加之以僵化的冷战意识形态应对复杂的伊朗局势,美国对伊朗心理战只取得了短期和局部的成效,无法取得美国冷战决策者们预期的终极效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借助近年来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文件,对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心理战进行探讨,有助于了解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略、实施过程、特点、成效以及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英国和苏联出于战争需要,出兵伊朗.伊朗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采取引进第三国势力的外交策略,向美国求助;在罗斯福的全球主义外交战略的指挥下,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伊朗因此摆脱了被英国和苏联分裂的命运,为二战后美国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美国控制伊朗、伊朗成为美国的海湾宪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巴列维上台后,伊朗同美国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为了维护美国在伊朗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艾森豪威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探讨了美国对伊朗进行的扶持和援助,分析了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伊朗政策及其对巴列维政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巴列维国王时期(1941—1979年),军事援助和武器交易在美伊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特别是在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对伊朗执行了几乎是不加限制的武器出售政策,大规模武器交易构成了这一时期美伊关系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巴列维向美国等国购买大量武器,固然增强了伊朗的军事实力,提升了伊朗的国际地位,但是他把大量石油美元花费在武器上,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对伊朗更为重要的经济建设的投资,这不仅为他的倒台埋下了伏笔,也为此后的美伊关系发展造成了难以消除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冷战格局下的美国与伊朗特殊关系(1945—197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冷战格局下,从二战结束到伊朗发生革命,美国和伊朗逐渐形成了“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是依靠双方的武器和石油交易来维系和加强的。美国希望利用这层关系推动伊朗的政治、经济改革以维护伊朗的政治稳定,确保美国在波斯湾和全球的利益。但伊朗国王认为美国需要伊朗及其丰厚的石油作为遏制苏联的工具,不会向他施加太大压力,因此没有完全听命于美国。由此产生对美国、伊朗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伊朗因为核问题吸引了世界的眼光,在它屡屡与美国及欧洲国家的较劲中,我们看到伊朗学生经常扮演着非常核心和前沿的角色。伊朗国内各个政治派别都设法利用学生运动,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开始拉拢伊朗学生,希望能依靠他们在伊朗搞和平演变。我们看到这股学生的力量足以左右伊朗的局势,是伊朗的又一股“核”力量。赶国王下台伊朗在1979年2月11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美国支持的巴列维国王,取得了伊斯兰革命的成功。这次革命的原动力则要追溯到16年前的学生运动。1963年1月,当时的巴列维国王前往库姆市寻…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新年伊始,美、伊两国之间由于伊朗核问题而引发的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再度给中东地区笼上了一层阴影。特别是伊朗在2月15日高调宣布核成果后,伊朗核问题骤然升温,引发世界范围的广泛猜疑,使得伊朗与美国、以色列等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火药味十足,中东这个历史上的"火药筒"也因此大有一触即爆之势。但有专家指出,美国对伊朗采取大规模战争  相似文献   

15.
肯尼迪崇尚改革,他因此也要求巴列维国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肯尼迪要求伊朗进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伊朗成为更有力的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工具,而不是真诚的希望它最终发展为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现代化国家。虽然肯尼迪是美国历届总统中向伊朗施加改革压力最大的一位,但恰恰是在这一届政府时期,巴列维国王牢固地确立了自己在伊朗的独裁统治地位。肯尼迪政府的对伊政策却对伊朗后来的伊斯兰革命起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心脏地带论"与"边缘地带论"是地缘政治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重要理论,极大地影响着二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杜鲁门政府对1946年伊朗危机和1947年希、土危机的处理,对以色列建国及其生存发展的支持,在中东组建地区性军事同盟及对中东民族解放运动的压制等,都体现了地缘政治理论在战后初期美国中东政策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伊朗宗教领袖和由伊斯兰法学家组成的监护委员会是政府的领导核心和监护者,也是全国宗教的最高领导。伊斯兰教与政治高度融合。宗教在领导政府的同时其管理也制度化、官僚化,同时也存在伊斯兰教的相对独立的内部自我管理。伊朗对国内的少数宗教执行控制、容纳和保护政策。伊朗政府对异端宗教巴哈伊教坚决镇压,把宗教集团内部的反对派边缘化。总而言之,伊朗的宗教管理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是政府管理和宗教自治相结合,集权化管理和多元化管理相结合,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所谓"街头政治",对美国来说,就是鼓动和支持一国的反对派发动民众,走上街头,向当局施压,直至和平夺权.最近十多年来,美国使用文武两手,即通过军事入侵和"街头政治",颠覆了一个又一个妨碍其霸业的国家政权,扶植了一批亲美政府.在这方面,美国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月3日,美国对巴格达两处与伊朗有关目标发动袭击。伊朗"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将军在巴格达机场空袭中丧生。油价短期有上跳风险美伊冲突将如何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短期内存在上跳风险,1月价格上涨幅度或在5%-20%之间。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