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合作用概括地说来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太阳的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糖类等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过程。其总反应式可写为: 光 6CO_2 6H_2O→C_6Hv(12)O_6 6O_2 叶绿体光或CO_2 2H_2O~*→(CH_2O) H_2O O_2~* 叶绿体 (注:O_2~*表示同位素O_2~(18)) 此反应式只能简单地表示光合作用的总概念,然而,绿色植物是怎样捕获日光能的?叶绿体和其中的叶绿素又各起到什么作用?CO_2是如何被还原为  相似文献   

2.
如何正确而迅速地配平有机反应方程式,乃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研究课题,我们曾试用下文介绍的两种方法:进行有机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通过实例将配平过程介绍如下:一、分子式法:【例1】配平 CH_3CH_3+O_2→CO_2+H_2O解:1.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结构简式改成分子式C_2H_6+O_2→CO_2+H_2O  相似文献   

3.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一册第86页,列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_3 Na_2CO_3+H_2O+CO_2↑有人认为该方程式应写为;2NaHCO_3 Na_2CO_3+H_2O↑+CO_2↑笔者认为:这种写法不无道理。H_2O 后的箭头“↑”是不可少的,建议课本中的方程式给予修订。理由是:1.生成物中的箭头“↑”表示该物质脱离了反  相似文献   

4.
学好初中化学,不仅要领略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令人心醉的化学变化,更要熟记物质的五颜(焰)六色。1.五种火焰颜色 苍白色火焰:H_2 Cl_2点火2HCl。 蓝色火焰:2CO O_2点燃2CO_2 淡蓝色火焰:2H_2 O_2点火2H_2O;CH_4 2O_2点燃CO_2 2H_2O;S O_2(空气)点燃SO_2。 蓝紫色火焰:S O_2点燃SO_2。 黄色火焰:2Na Cl_2点燃2NaCl。  相似文献   

5.
<正> 题1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生成1 moL的C_6H_(12)O_6,需要C_5、C_3及H_2O的摩尔数依次分别为( ) A.1、6、6 B.1、2、12 C.6、12、12 D.6、12、24 解析解答本题要理清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元素的转移途径:暗反应中CO_2的固定可表示为:CO_2+C_5(?)2C_3,大部分的C_3经过复杂变化,又重新形成C_5,用于再次固定CO_2,所以暗反应每进行一次只能固定一个“C”,要固定6个CO_2才能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通过分析2016年几道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高考题发现:CO_2中部分氧原子经光合作用的确可以转移到H_2O中;叶肉细胞产生O_2不一定都在生物膜上进行;光反应产生的ATP不是只专用于暗反应。例1(2016年高考浙江卷第30题,节选)下面是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请回答:(3)给某植物提供C~(18)O_2和H_2O,释放的氧气中  相似文献   

7.
学生对双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是先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再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例如,分别将下列两组溶液混和,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1.硫酸铝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和;2.氯化铁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和. 1.Al_2(SO_4)_3+6NaHCO_3=2Al(OH)↓3_+6CO_2↑+3Na_2SO_4Al~(3+)+3HCO_3~-=Al(OH)_3↓+3 CO_2↑ 2.2 FeCl_3+3 Na_2CO_3+3H_2O=2Fe(OH)_3↓+3CO_2↑+6 NaCl2 Fe~(3+)+3CO_3~(2-)+3H_2O=2 Fe(OH)_3↓+3CO_2↑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此方法存在两点不足:其一,化学方程式不易配平;其二,“水”在方程式中的位置不好处理,什么情况下写,什么情况下不写,不易抓住规律.  相似文献   

8.
吴琼 《考试》1999,(Z2)
举例:有含 C、H、O 三元素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 CO_2 与消耗 O_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5,并知分子中氧原子与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1:2,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A)CH_3OH (B)CH_3CH_2OH(C)HOCH_2-CH_2OH (D)HCHO分析:本题在选项中给出了各有机物的化学式,所以可先用排除法后用代入法确定选项。如 D 选项中 n(O):n(H)=1:2,不合题意,可以排除。其他各选项可用代人法确定生成的 CO_2与消耗 O_2的物质的量之比。即有机物 C_xH_yO_z 需要下列关系:x:(x+y/4—z/2)=4:5可以算出(A) (B) (C)三选项中 n(CO_2):n(O_2)分别为4:6、4:6、4:5,所以  相似文献   

9.
<正>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知识之一。教材侧重于纯理论的教学,学生一般较难掌握。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向学生讲授清楚,并利用这部分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自己设计的板图,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1.绿色工厂 为了使学生能形象地掌握“光合作用”这部分的知识,我们将植物体喻为绿色总公司,绿叶是它下属的工厂,厂房是叶绿体,叶绿素分子是生产车间;光合作用所用的能量来自光,原料是空气中的CO_2和由根吸收来的H_2O与矿质元素,其产品是有机物(C_6H_(12)O_6)和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物教学》2019,(10):70-71
<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CO_2和H_2O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O_2的生物化学过程。本文将分析光合作用中补偿点和饱和点的移动。1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  相似文献   

11.
<正> 草酸,化学名:乙二酸,结构式:HOOC-COOH,是一种有机二元羧酸。目前在大中学教科书以及一些化学文献中均报导其具有还原性,而且均表现在浓硫酸(H_2SO_4)作用下可使高锰酸钾(KMnO_4)溶液褪色。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5H_2C_2O_4+2KMnO_4+3H_2SO_4=10CO_2↑+K_2SO_4+2MnSO_4+8H_2O而在其它条件下能否发生反应?能否与其它氧化剂发生反应均无报导。另外草酸具有还原性的根本原因也未见报导。为此,笔者就其还原性能的强弱以及其使用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实验测试。  相似文献   

12.
有机物的特性之一是具有可燃性,所以燃烧反应的方程式配平是相当重要的。过去,常用的配平方法如下: 1.烷烃的燃烧 C_nH_(2n+2)+(3n+1)/2O_2=nCO_2+(n+1)H_2O 2.烯烃的燃烧 C_nH_2n+3n/2O_2=nCO_2+nH_2O  相似文献   

13.
一、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例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例子方程式是()A.向次氯酸钙溶液通入过量CO_2:Ca~(2+)+2ClO~-+H_2O+CO_2=CaCO_3↓+2HClO  相似文献   

14.
一、"净吃"思维的基本含义H_2O、CO_2与Na_2O_2发生反应时存在如下质量变化关系: (1)2H_2O 2Na_2O_2==4NaOH O_2↑固体增重36g 156g 160g 32g 4g (2)2CO_2 2Na_2O_2==2Na_2CO_3 O_2固体增重88g 156g 212g 32g 56g反应(1)中固体增重等于参加反应的H_2O中的H元素质量,从固体质量变化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固体"净吃"了H_2O中的所有H原子;反应(2)中固体增重等于参加反应的CO_2对应的CO(与CO_2物质的量相等)的质量,可以理解为固体"净吃"了CO_2中的所有CO.  相似文献   

15.
一、离子的本质性质引起的不能大量共存 1.在溶液中由于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如形成BaSO_4、BaCO_3、CaCO_3、AgCl等沉淀;CO_2、NH_3、H_2S等气体;以及CH_3COOH、H_2O、NH_3·H_2O等弱电解质。例1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A.Ag~+、H~+、NO_3~-、K~+ B.HS~-、Cu~(2+)、NO_3~-、Na~+ C.CH_3COO~-、SO_4~(2-)、H~+、NH_4~+ D.HCO_3~-、Cl~+、H~+、Mg~(2+) 解析:B项HS~-+Cu~(2+)=CuS↓+H~+ C项CH_3COO~-+H~+=CH_3COOH D项HCO_3~-+H~+=CO_2↑+H_2O,故应选A。 2.因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些复习资料上选编了下面这样一道选择题: 反应式CO_2+H_2O(CH_2O)+O_2表示细胞内新陈代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甲过程只能发生在叶绿体内 B.乙过程只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c.甲不可以表示化能合成作用 D.乙不可以表示无氧呼吸 D选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C选项不对吗?若甲可以表示化能合成作用,则说明化能合成作用释放O_2。  相似文献   

17.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三册第141页列出的硝基苯被还原为苯胺的化学力程式为:C_6H_5NO_2+3Fe+6HCl→C_6H_5NH_2+3FeCl_2+2H_2O笔者认为这个反应方程式未能反应该反应的本质。事实上在这个反应中,盐酸是催化剂,而非反应物。这个反应中的还原剂是铁及其形成的亚铁盐。反应机理简述如下:开始,铁与盐酸作用产生的初生态氢使硝基苯还原  相似文献   

18.
在不少书刊中,“↑”符号大有滥用之势,给教学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符号的含义认识不统一造成的。本文就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一册中的几个方程式的写法,谈谈“↑”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1)Na_2SO_3+H_2SO_4 =Na_2SO_4+H_2O+SO_2↑(P56) 高温 (2)4FeS_2+11O_2=2Fe_2O_3+8SO_2 (P58) (3)FeS+2HCl=FeCl_2+H_2S↑(P54) △ (4)S+H2=H_2S(P53) 方程式(1)和(2)中,都有SO_2气体生成,为什么前者SO_2后标有“↑”符号,而后者却没有呢?我认为,方程式(1)中,SO_2气体逸出  相似文献   

19.
《教学月刊》1986年第2期,介绍下列反应方程式的快速配平法:1、NH_4HSO_3(?)(NH_4)_2SO_4+H_2SO_4+H_2O+S2、NH_4ClO_4(?)H_2O+Cl_2+O_2+N_23、HClO_3(?)HClO_4+H_2O+Cl_2+O_2并且还举出另外三个反应式也适用同样的方法来配平。配平的方法基本上是代数法。通过未知数的求解而确定系数。产物的种类越多,未知数也就越多。象这些反应,还可以不用代数法,而用普通的化合价升降法(或电子得失法)稍加以改变的“拆开与组合法”进行配平。更为简便。具体步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个好的课堂设问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经常重视自然巧妙地运用课前精心设计的设问,对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运用学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好处的。当然,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设问的方式各不相同。本文仅举一例说明一个设问启迪发散思维的效果。在复习初中化学第三章“碳”时,有一个方程式: Ca(OH)_2+CO_2=CaCO_3↓+H_2O 通常这个方程式都安排在答案中出现。我则一改常规,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围绕 Ca(OH)_2+CO_2=CaCO_3↓+H_2O这一答案,你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