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记者的位置     
新闻采访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是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过程、结果)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它本身不是一种实践活动。即便记者在采访中有时似乎也要“参与”一下实践活动,如:到车间参加一下劳动.到地里拔拔草.到会议室里参加一下科研论证会或党委会……,但这仍不能算作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新闻情感简论韩喜忠一情感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在认识活动中产生,并伴随认识活动而发展。人的认识活动,反映客观事物本身;人的情感活动,反映客观事物对主体的意义,也就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特别是人的社会性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对某一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3.
王霞 《兰台世界》2002,(11):6-7
首先,看档案对化的记录、积累、传播和创造的影响。档案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化的珍贵载体,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化记录。档案昕记录的内容纵贯一个国家产生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横括人类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记录和反映了该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从始至终的整个过程的活动情况。它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保存人类化根的一种记忆。正是档案这种“记忆工具”的长期积累,才使得人类化绵延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审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过去人们并未提出"新闻的审美传播",但在实事上,新闻传播的根本动力就是审美;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自觉认识和把握新闻传播与审美能量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这会涉及到:一、从审美高度认识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无疑是人类在精神层面把握物质世界和超越人自身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类精神与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们自觉自由的新闻传播活动显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二、新闻的审美构成及其有效传播。这表现在:以审美的眼光发现和捕捉新闻素材;以尊重受众的审美诉求进行新闻采编;以"人是目的"的人文关切作为题材展开的阐释立场。三、思想的力量与审美的传播。新闻的"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新闻的"令人感动",会通过新闻作品所展现出的思想的力量来实现的,是某种能够打动人的思想在人的情感维度上的审美反应。四、审美关切是新闻传播的深层意识。这表现在:一方面,对新闻的接受者而言,是报道与当下人生的真诚亲近,是报道对受众的心灵呵护;另一方面,对新闻的传播者而言,对新闻的审美关切必须成为其自身的自觉追求。为此我们不能认为乃至期望新闻活动外在于审美化的日常生活。相反,我们更愿意看到,人们尤其是新闻业者对新闻传播拥有一种审美的自觉。  相似文献   

5.
“演讲是一种具有审美性质和审美价值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受审美规律的制约,所以它要求其语言必须有相应的艺术性”。演讲是语言的艺术,演讲语言运用的过程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正因为演讲语言的艺术美,才使演讲更具真实性、鼓动性、感染力和征服力。  相似文献   

6.
黄胜 《新闻前哨》2000,(1):39-40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王朝闻《美学概论》第106页)情感表现为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态度。在新闻摄影采访活动中,作为主体的摄影记者对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不可能冷漠地、无动于衷地去对待,必然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态度,这种强烈的爱憎态度就是主体的情感。每一幅成功的新闻照片都饱含着主体这种强烈的爱憎情感。正确认识主体情感在新闻摄影中的活动规律,对于我们搞好新闻摄影采访,拍摄出富有强烈情感感染力的新闻照片,传播新闻信息和情感信息有着重…  相似文献   

7.
审美是一种传播活动,审美需要媒介。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人类传播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由于人类符号、技术实践条件和水平的缘故,曾经先后出现了以某一种媒介为核心和主导的阶段。而也正是这些核心媒介的表现作用,使得人类的审美活动走上了不断创新的路程,形成了审美多样的传统和景观。  相似文献   

8.
文学和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文学和艺术的审美形态主要体现在艺术形式审美和道德伦理审美两个层面,出版作为纸面媒介,一方面被动地记录和反映文学艺术的创作成果,受益于各种艺术形态的既有影响,是传播和收获者;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选择影响和决定文学艺术的审美取向,所以它又是伯乐和守门人。如果纯文学创作是各种艺术形态的源泉,那么,孕育这个源泉的,往往就是出版这个摇篮。  相似文献   

9.
舞蹈本属于百姓,自古源于民间传播于民间,冠以“群众舞蹈”乃是建国以后出现的专用名词,它相对于专业舞蹈而言,是指群众直接参与的舞蹈化实践的活动,具有群众我教育、自我娱乐的性质,属于群众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生存发展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平 《群众文化》2002,(2):13-15
群众化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先进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化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它始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化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个性功能,发挥对社会人群的教育作用、娱乐作用和审美作用,促进社会明进步,推动民众化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写过程是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活动。新闻工作,尤其是党报的新闻工作,就是要把自己对客观世界某一事物的认识通过新闻媒介传播于社会,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新闻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2.
出版审美文化简论黄理彪出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既属于文化,又托载、升华、创造、传播文化,也就是说,出版是一种再生、创造文化的文化;二是它再生、再造文化时,非常注意遵循审美的规范,推出了高级的、精纯的审美文化。因此...  相似文献   

13.
陈熹 《新闻前哨》2009,(5):52-54
什么是美?什么是新闻审美?美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各不相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新闻界有一种定论:新闻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新闻传播工作者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受众出于实践和认识的需要来接受被传播事实,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艺术摄影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主体性的对象性活动。那么,这种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本身就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这种本体存在相联系。于是,我们就会设问:审定客体作为一种具有一定价值的对象性存在是怎样成为审定对象的?其间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也就是说,一幅充满审美意味的照片到底是怎样拍摄成的?它为何会具有如此的美学价值而使世人玩味不尽?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专有的精神活动,它反映了人类主体与客体对象的一种特殊关系,这就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作为一种主体客体的价值关系,它是主体的审美需要与客体的审美属性间结成的一种同构关系而这种客体的想到生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审美,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需要,历史地存在于人类的文化活动之中。新闻的文化学意义确定了它固有的审美属性。新闻在“创造文化”,又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现实与历史的功利性(邵建武《关于新闻的文化学思考》)。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淀,新闻审美被认作是一种浅态思维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忽视对新闻审美属性的宏观把握,重视强调新闻传播的宣传功能、舆论功能、指导功能、教育功能等,而缺乏对新闻审美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新闻审美功能难以取得应有的地位。就新闻报道如何提高宣传艺术,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缺憾。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抛砖引玉,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6.
郭长富 《青年记者》2007,(3):142-143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适应时代要求而做出的新决策,它必将成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原则和终极目标。而档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记录,它具有化存贮作用、资政决策作用、化传播作用、社会调节作用、凭证作用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包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档案工作在内的各项内容。因此,档案工作应主动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整合资源,协调关系,积极参与,加强宣传,真正发挥档案工作“四位一体”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张政法 《新闻界》2006,(2):89-90
语言与文化共生且相互促进,一种语言总是和特定的文化母体有着血肉关联。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社会心态、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首先在语言文字上有充分的反映。无论语言如何演化、变异和发展,蕴藏于语言深处的文化内核仍将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无论其使用者在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生存方式、传播目的上存在何等差异,只要是把它作为母语并长期使用,其思维程式、心理习惯、审美倾向、表述方式仍将保有民族文化的基因。忽视了这一点,语言研究会失去方向,语言实践就很难成功。播音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黄文铮 《兰台世界》2007,(4S):62-62
民俗化既是体现社会表层本身的生活化,又是深层社会化的基础。它作为一种将社会化的内涵以物化形式和行动化的方式表达的基层化,即以人的观念表现出来的,以各种工艺,生产活动,仪式,习俗和禁忌等事项影响人们的行动和心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明末清初流亡日本的著名的遗民和学者,朱舜水在中华文化对日传播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深刻的家国烙印为其在日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足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对于他乡的认同与移情也促使其传播实践顺利开展.在此意义上,他既不是"陌生人",也不是"边缘人",而是作为"文化旅居者"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周逢年教授的著作从传播学的角度,详细描摹了朱舜水在日的对外传播活动,是近期跨文化传播历史研究领域一本有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20.
赵文晶 《新闻界》2006,(1):130-130,124
主流大众传媒是当今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成为亿万受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权威来源,在受众心中有很高的信任度。报纸作为传统传媒的一种有着特殊的功能,它的传播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十分的强大。它作为“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和水平直接引导着受众。因此,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它又该如何提供、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对信息怎样选择等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