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文章从武术的起源、武术与兵家的彼此联系与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兵家思想谋略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泛兵论下的中国武术技击问题。武术技击其实完全可看作是一种“泛兵论”意义上的军事战争。换言之,武术技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军事战争,这种小范围、小规模的争斗远比军事战争要精细得多。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军事谋略思想、因敌制胜和正合而奇胜的兵家思想等无不体现了武术与兵家的密切关系。因此,文章认为将兵家思想运用于中华武术技击,指导武术的技击理论向前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传统武术从原始人类生存需要的产生,到用于战争的军事武术,到用于民间的表演、竞赛、健身武术的演进历程,这个演进历程就是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异化过程。文章认为: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异化成现在的健身性、娱乐性、竞赛性武术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传统武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所作的导向性结果。  相似文献   

3.
颉霖 《体育世界》2007,(2):73-74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攻防技击性,在冷兵器时代,武术的军事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所以,战争是促进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自鸦片战争后西方现代火器的输入及其后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战争的进行方式,武术的军事价值功能随之大大弱化并逐渐退出军事领域;同时,武术适应了人们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发展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4.
府兵制和八旗制都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将两者进行比较,认为府兵制和八旗兵制由于民族传统等原因并没有为我国军事武术的发展产生实质的推动作用,也没有实质上的促使我国民间武术的发展,更准确地说是没有促进武术技击性的发展。这是一种被高估了作用的制度。我国古代武术发展艰难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对其进行抑制,并且武术的普及发展与兵器的进步有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研究现代武术,促进未来武术更好地发展,有必要回顾历史,总结古代武术发展。从宏观上讲,古代武术发展有以下几大特征:古代武术主要沿着以军事战阵为主的官方武术和以江湖私斗为主的民间武术两条线发展,二者相互交融;定性地讲,古代武术是一种技击术,其发展主流是以提高技击水平为主要目的的攻防技击类武术,同时也存在花式表演类武术和健身养生类武术两大旁支;古代武术形成了派系林立的武林,各个拳种又形成了一整套由功法、套路、拆招、散手、实战组成的技术体系;长期以来弥漫于封建社会的“重文轻武”之风制约着武术社会地位的提高;古代武术发展的总体走势是渐进式,而非断裂式,并悄然传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归纳演绎法、专家访谈等科研方法对战国时期中国武术的技击特征和社会环境进行较为深刻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战国武术技击具有:(1)技术简单、实用;(2)战术思维尚力、重智;(3)技击理论与军事理论契合,表现出浓重的哲学意味等特征。缘由如下:(1)频繁的战争突显了武术技击的重要性;(2)特殊的政治环境为武术的兴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3)冶金技术的发展为武术技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4)社会思维的革新和文化事业的兴盛为武术技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源泉。  相似文献   

7.
赵洋 《精武》2010,(6):77-78
武术不是泛指的打斗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对个体技击需要的产物,是古代个体技击术(《中国传统武术史》于志均著)。学术发展至今,武术的定义五花八门。笔者最赞同于老先生的观点,武术是中国古代个体技击术。这里强调“技击”,不光因为技击是本质,更重要的是当今这个技击已经出现了太多的问题:它被人们怀疑,怀疑是否有技击之用;  相似文献   

8.
这里发表的是江正茂同志写的《试论武术的演变及发展趋向》一文中的第<六>部分,其前五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一>武术与生产、<二>武术与军事、<三>武术与文艺、<四>武术与健身、<五>发展趋向。前五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武术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起源于生产斗争的劳动实践,武术运动的萌芽状态来源于生存和发展的低级本领,包括走、跑、跳、投掷等技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人们逐渐产生了技击的意识,逐渐产生了今天武术的劈、刺、砍、扎等技术。原始社会后期,有了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也就出现了战争,从此武术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手段——军事技能。战争、军事的发展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使武术的技击性不断加强和明确,内容日趋丰富。武术不但因其本身的技击性而具有攻防含意,同时也有其艺术的内含。如古代原始形态的武术,以描绘战争为内容的“武舞”,就对后来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原始的“舞”,业已兼有文艺和体育的两种因素,也是后来武术的套路的发端。在后来的演变中,有了动作的编排、布局、结构等创作技巧,逐步形成武术的套路形式。明清时期是套路武术盛行时期,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理论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武术中的艺术性有了新的发展。武术的健身作用,本来是古已有之;不过,武术的健身作用变得日益突出,这主要是宋朝火器在军事上进一步应用,因而古代武术的直接军事意义日益下降以后的事,武术与军事逐渐分野,走上了健身和娱乐的道路,在明代的拳术中表现得已经相当明显。明戚继光撰《纪效新书》指出:拳法是“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举世闻名的太极拳也是在明代形成的。目前,武术作为防身健身以及娱乐的体育项目,正以迅猛之势向世界广泛传播。下面,第101页,是江正茂同志文章:《对武术现状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军事技击战术与武术技击战术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华武术,其技击战略战术思想直接来源于《孙子兵法》。通过对《武经七书》技击战术的归纳,并与武术技击战术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六点共通的技战术规律,为习武者在技战术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武术是一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它是以攻防为主要内容并以技击和套路两种表现形式而向前一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攻防技术逐渐失去了直接运用于军事作战的效用,至使武术中分出了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套路和格斗形式的技击。把零散的技击动作,从健身的角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武术这一中国国粹不仅被我国广大人民所青睐,而且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喜爱。中国传统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之一,它在现代军事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与军事武术的时代变迁等方面研究,探究中国传统武术在军事训练、实战演练等形式中演练特点和技击特征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不仅充分展现了军事武术的强大力量,也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紧密联系与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12.
从中泰争霸赛谈武术技击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中泰争霸赛所传递出的一些信息,对中国武术技击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提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武术得以传承延续的根本。应在当前发展武术健身性、体育竞技性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各种技击术,加强对武术技击的理论研究和实战交流,找准适合武术技击发展的有效途径,依托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表现形式,推动中国武术技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虽然每个派别都各具特色,但都是历史的沉淀与凝积,随着人类科技发展,现代社会中武术技击的作用已发生转变。学校是体育的篮,是规范、普及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身为武术教学的传授者,需要反思一下如何使武术技击性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传授,使学生对武术有更深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与积极情绪,使得武术的本质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火器的使用和进步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冷兵器时代和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军事需要主导了武术的发展。一种新技术在发展后通常都是首先应用于军事。火药的发明和火器的使用从各个方面改变着战争。火器在军事中取代冷兵器占有主要地位以后,使用冷兵器的技术也在军事中推动了它原来的价值。此时武术面临床两种选择,或彻底地消亡,或在它原来较为次要的社会价值中寻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存在的依据和发展因素,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武术以具技击色彩的健身运动和具健身特点的对抗性竞枝运动的形式出现,不仅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需要和健身需要,同时还能满足人们对自卫的部分技术需要和心理需要。更具体育性质的武术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5.
现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古到今,衡量武术的唯一标准始终是“技击”。“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华武术的灵魂,不论历史怎样变迁,“技击”始终是武术发展的前提。今天,作为“攻防技击”的代表,“散打”实现了武术的市场化,套路更加竞技化,但是,武术的“技击”特征却在遗失。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本质特征下的现代武术发展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江是西北军系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倡导武术。他曾经创办中央国术馆,举办国术国考,建立"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提议并组织三次武术出访,从而大大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并把武术纳入教育系统,而且拉开了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其国术思想使武术在失去军事发展重心时另辟蹊径,使武术从以军事技术和民间技击术为主的运动向近代体育方向转型,其国术思想对于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武术在其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技击属性、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具体表现为技击属性的淡化与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对技击属性的制约,使得武术从野蛮、血腥的搏杀格斗技术嬗变为一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武术的技击属性、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是对立统一的。技击属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是武术发展的内核。只有在突出武术技击属性的基础上,才能使武术的多元属性得以表达。而要突出武术的技击属性,与彰显武术的多元属性,保留整体性的武术的特色,则须以拳种方式传习武术。  相似文献   

18.
武术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武术的现象与本质.提出武术的共同本质是技击,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武术功法、武术艺术的特殊本质分别是技击含义、技击对抗、技击功力、技击艺术.并对武术本质的成因、作用及原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李晓博 《灌篮》2021,(2):58-58
中国自古以来在武术方面就有着独特的魅力。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的状况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明清时期的武术发展在技术与理论上都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军事武术的实战技法的实用性和民间武术中拳种门派百花齐放、武术著作相继问世。通过借鉴明清时期武术的繁荣发展,探索其对当今武术发展在组织形式、文化传承等方面有何启示,从而加大我国的武术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温力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2):141-143,14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武术科研的基本思想方法。为满足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需要,武术而被不停地创造和发展着。武术的产生是基于人们的自卫需要,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军事需要对武术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火器的发展是武术直到明清才得以“集其大成”的原因。武术概念的形成是有条件的。今天任何形式的武术都面临着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