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朗读是促进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一、引导学生读正确,把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二、入情入境后,训练语感,再有感情地朗读.三、美读课文,真切体验,赏读升华.四、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2.
重视纠正唱读培养朗读能力李晓兰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对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于巩固所学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刘桃红 《考试周刊》2011,(80):52-52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和赏析,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作者提出以下教学方法:范读,激美感;研读,感悟美;析读,品味美;赏读,体验美;变读,展现美。  相似文献   

4.
严小娟 《考试周刊》2014,(17):56-56
小学语文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平常又最重要的过程,是语文阅读的起点,是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分析语文课文的必要手段,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启发。作者将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朗读与其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在享受朗读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一致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一种语言能力的应用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当然,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朗读训练与指导朗读训练目的要明确,安排要合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读课文时,学生朗读的目的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正确流利;重点赏析时,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因此,除了读得正确流利外,还要能传达课文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智力,像其他能力一样,只有通过逐步训练,才能形成.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显然,语文课要讲究训练. 从模仿开始. 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训练须紧密结合范文进行.朗读、背诵和接近原文的复述,是经常性的训练.我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中的常用词语、句式和叙述顺序. 我的做法是:初读课文要认真读;理解课文有节奏地读;重点部分反复读;推敲词语比较读;体会感情有表情地读.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把指导朗读和发展学生想象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象",体会意境和语感.多读以后,课文的规范语言就会逐渐成为学生语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思路也进一步为学生所了解.所以,熟读精思范文,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另外,用词造句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起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加深对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赵頫 《华章》2005,(10)
朗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手段。朗读可以从自主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它要求学习者对学习客体不仅要认知,而且要感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确定目标和进度;要有情感的投入,才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朗读是弘扬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朗读是让阅读主体把内涵丰富的个性特征放在阅读客体中来理解、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阅读客体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提高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语言敏感的程度。读,是需要过程的,读一遍、二遍、三遍……  相似文献   

8.
<正>朗读是一门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扩展语言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操。其中,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掌握文章的语言,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从中揣摩文章蕴含的情趣和宗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想学生爱上朗读,就要做到:一、变着法子让学生读。二、要让学生充分读。三、读要和评价相结合。四、扣读。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这样才能实现以读促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思,真正的让学生爱上语文。一、语文课课前预习时要让学生读教师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先自己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不是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要通过读课文做到:将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即使做不到读得有感情,最起码也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对所  相似文献   

12.
运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亦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深入体会语感、语境、语意的优美。既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指导朗读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对学生朗读应给予充分正确指导,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提高文学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也要做到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问促读、熟读深思,多措并举、激情引趣,从而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赵莉 《辅导员》2013,(16):82-83
<正>小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是贯穿语文教学中的主线。只有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作为一位热爱朗诵的语文教师,我深知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情感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希望借着朗读的翅膀带学生去感受世间的万物变化、冷暖人情。在课堂中让朗读促进学生感悟课文的情感,实现它的预期效果。学生真正将"读"与"悟"结合起来,经过了心灵的洗涤,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将"读"与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寻找朗读规律,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的情感,使学生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情境渲染,激发兴趣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16.
《找骆驼》是一篇有利于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讲读课文。教学时建议根据课文特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采取多种形式,抓好朗读训练。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浅显,琅琅上口,便于指导朗读。朗读要注意“点”“面”结合:一是学生的“点”和“面”,即既要指导个别学生读,又要指导全  相似文献   

17.
培养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雪琴 《成才之路》2009,(31):37-37
朗读时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兴趣和朗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读,特别是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口语,增强语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周敏珠 《辅导员》2013,(24):53-53
<正>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小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教师应该巧妙地将活动融入到普通的朗读中,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一、坚持"朗读营养餐",养成朗读习惯为了让朗读形成习惯,可向学生提供"朗读营养餐",老师可根据以下菜单选择轮流"上菜",也可让学生自主"点菜"。(一)健康素食——句读课文句读课文,即把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删除,让学生在文中自行加注记号朗读。如果把一篇完整的课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9,(79):22-23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需要掌握的四项基本要素,也是贯穿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语文技能。在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又以读和写最为重要,包含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小学语文的低段教学中,相对于写作来说,更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阅读教学也同样出现较大改变,已逐渐从言语内容转变为对言语形式的把握。在这一教学转变过程中,朗读的作用日益明显,也越来越被语文老师们重视。但基于孩子们生活阅历较少,对文字、语言描述中体现的情感难以把握,仅仅靠自己来朗读学习是不够的,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所以,为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语文老师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更加注重标点、构段方式、修辞以及关键性的词句在课文中的作用,正确把握作者想通过文字表达出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观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从而真正从朗读中获益。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小学语文低段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现状,提出朗读的重要性,并探讨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期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从而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偏重甚至依赖“写”的训练,忽视“读”的作用的现象。那么“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到底具有那些功能呢?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朗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