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调动全体学生的读书积极性。每当老师提出要分角色朗读并开始物色人物时,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其场面的热烈是平常课堂上难以见到的。接下来,被选中的同学摩拳擦掌,准备一试身手;没被选中的同学则跃跃欲试。此时,同学们朗读的欲望、想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愿望都表现得非常强烈。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分角色朗读是一项集体性活动。参加者除了要全身心投入,还要有集体主义观念。朗读时务必要顾全整体的利益。否则,轮到你读时你却衔接不紧凑或因为你读书的声音、速度、语气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影响了别人的朗读。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  相似文献   

2.
龚志红 《湖南教育》2002,(14):53-53
诵听法。在诗歌、戏剧类文体的阅读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诵听法,就是将“听人读”与“自己背”结合起来,交替进行,通过各种感官获得记忆效果。诗歌的音韵、节律的美感与戏剧人物语言的口语化的特点,单凭读是很难有深刻体会的。由于语言即逝性的特点,学生必须及时、准确地接受语言信息,提取要点,迅速领会。这样,诵听结合在刺激学生大脑的反映速度、促进阅读时对信息的快速筛选、理解等方面可起到积极作用。我一般是让一组同学朗读,其余同学静听。或者个别读、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静听。学生朗读时尽量不看书,颇似电视播音员。这…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现象:早晨的校园里本该是书声琅琅,却让人感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指出"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特别重视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朗读教学日益重要。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朗读指导方法上应有创新思维,不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和兴趣,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等,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朗日匕读的总体要求,为了检测学生的朗读水平,我对2013届毕业班1085个学生进行了朗读测试,测试结果让人瞠目结舌:朗读能达到“正确、流利”的仅有336人,占30.97%;朗读勉强能达到“有感情”的学生,居然寥寥无几。无独有偶,我在外出教研、交流中,发现各地也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熏陶,朗读指导便成为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艺术。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后,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样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朗读教学,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看似热热闹闹,可读前没有清晰的要求,读中没有有效的指导,读后没有积极的评价,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更没有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能领会词语含义,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要保证朗读时间。语文课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使之从初读、细读到精读,从初步感知、整体感知到深入体会。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教师让学生首先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大声地朗读重点段,在“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又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仔细揣摩。要讲究朗读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齐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孩子们可以大声地读,也可以轻声地读,还可以圈圈点点地读;让他们把认…  相似文献   

8.
吕桂萍 《甘肃教育》2006,(11B):23-23
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一些原因,普遍存在着不重视朗读教学的现象。以笔者所教班级学生为例。绝大部分同学能完整地读完一篇课文,但能声情并茂地朗读的同学可以说寥寥无几。主要表现为:一是朗读时语调平淡、表情漠然。有一词一顿地拖调子的,有词语连成一篇无停顿的;学生仿佛不是在读精妙的文字,而是在做机械的发声动作。无重点字词的重读,无情感的起伏.无论是热情的赞颂、委婉的抒情、愤懑的表达,都用平平淡淡的语调。  相似文献   

9.
津市  鲁礼木 《湖南教育》2001,(16):40-40
由分析为主转变为以阅读为主。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告知多种形式和方法。诸如范读——由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体验教师的语气和情感;初读——学生自由地读,不读错字漏字,不读破句;美读——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快读——从头读到完,语气顺畅连贯;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式,童话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围绕示范朗读,点燃学生的兴趣;动作精读,营造课堂的童趣;标点细读,激发童声的智趣;想象引读,发掘儿童的情趣;角色分读,引发儿童的理趣,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在童话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领略童话的魅力,用朗读让童话更有儿童味。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对各乡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检查评估中发现,很多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训练重视不够。其表现:一是教师没有摆脱繁琐的逐字逐句分析讲解,没有时间让学生读;二是无计划无目的、随心所欲为读而读;三是伯听课教师评论读的效果不让学生读;四是对“义教”教材编排意图不理解,不安排学生读。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以适应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现仅根据个人的体会并借鉴同行的经验,谈几点看法。一、提高对朗读教学的认识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随着新课标对朗读教学要求的明确化,教师们都重视起语文课的朗读教学了,不论上哪篇课文,不论哪堂课,听课者首先就是看授课者有没有突出朗读教学。这样一来,老师们在上课时,首先就是想到朗读这个问题。于是一堂课中,只听课堂中书声琅琅,朗读的气氛很浓厚。有听录音读.有齐读、范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一堂课可真地成了朗读指导课了。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朗读训练只是流于形式。据此,笔者就自己的观察、体会、做法列举一二,求教于方家。一、朗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读的目的性不强。教师让学生读了,但大多是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朗读,对于为什么让学生读,要读到什么程度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次,读的自主性不强,呈被动读的态势。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调动,无所谓主体性与独立性,从而落入“死读书”的怪圈。…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朗读的契机,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读有目标,读有所得。  相似文献   

15.
黄愉 《广西教育》2005,(1A):64-6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朗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前提。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知识积累少,学习经验缺乏,识字很少,语感较差。朗读课文对他们还只是刚起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他们就会产生读的愿望;有了愿望,便想去读、肯读、认真读;有了读的动力,朗读的效果当然也就提高,所以要提高朗读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在教学本课时,注重:第一,精心布置教室,使学生融情入境,设计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入文本之中。第二,进行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学生进入文本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内化语言。第三,重视个性化朗读,并在朗读的同时,由朗读的同学为倾听的同学提出要求:“请大家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想象,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做到倾听、倾心、倾情,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巧妙地补白了课堂中的“真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认D练内容,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呢?首先提出要求,循序渐进。开始认D练时所学生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再提出要读流利,也就是读得速度适当,不读破句,不唱读;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也就是力求通过朗读,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经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议席,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逐步提高其次,朗读的形式多样化,以提高兴趣为主。朗读教学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每一篇课文都采用同样的方法朗读,学生就会厌烦。如第三册《美丽的公鸡》一…  相似文献   

18.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几种“读”的误区:一是读的次数少、人数少、形式少;二是读与悟没能有机结合;三是贴标签式的指导朗读及对朗读评价的不到位。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读”,笔者提出几点建议:1.灵活恰当地选择读的方法;2.抓住学生心理特征,适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4.根据教材需要,合理安排课内与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年级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草草地结束了朗读,缺乏有效性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朗读错误率高、读得不流利、没有感情等情况时常发生。朗读要怎么指导呢?教师应当重视指导低段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优化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20.
张花花 《教师》2010,(29):76-76
朗读水平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很多学生既不会读,而且在课堂上也不想读,不愿读。尤其是语文成绩较差的同学更是读不对、读不通;有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则感觉语文似乎就是读、讲、听、写,教学形式单调,因此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尽管教师上课激情四溢,但学生仍无动于衷。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朗读指导,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