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习作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认识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架设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呢?  相似文献   

2.
一、现状分析(一)低段学生习作喜好程度不容乐观《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写话提出了如下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其实在现实教学中要达到这一习作要求很不容易。笔者就农村一、  相似文献   

3.
李智腾 《考试周刊》2014,(62):50-50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习作是学生在思维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有选择地、综合性和开拓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自身情感的智力活动。教师应立足于课程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要求,在引导学生习作过程中营造习作氛围,促使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拓宽学生的习作思  相似文献   

4.
杨华 《成才之路》2010,(36):33-33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小学中年级处于低、高年级的过渡阶段,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水平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中年级习作的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中年级的学生刚刚跨进习作的大门,作为教师应加以引导,适当降低学生习作起始阶段的难度,才能让孩子们乐于表达.但是在农村,很多教师对中年级习作教学认识比较模糊,教学中不够重视,经常跨越了段的训练,要求过高,最终导致学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作文是“习作”,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写作、练习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旨在鼓励学生不拘文体,自由表达。表自己的真情,达自己的本意。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做完习作后,先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然后师生当场讨论评议。如果这篇习作有比较突出的地方,教师还可以让作者谈谈自己的写作体会。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发展个性.也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的习作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鼓励写作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认识感受和想象大多不一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以“记录生活”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要求学生的习作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怎样将生活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呢?在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宁令孙 《广西教育》2007,(4A):32-34
好的文章有若干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小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也就是说,少年儿童的习作应该写他们的兴趣、爱好、心理和语言,即小学生习作应激童趣,抒童心,写童话。然而,当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小学生的习作大多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学生作文中描述的生活与生活本色之间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强调学生应“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笔者认为,把体验学习作为阅读教学的策略之一,是不错的选择,可称之为体验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3.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以下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要求一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通过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我将习作教学归纳为"五步曲",从而使习作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老师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思考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笔者认为,学生学会了观察,有了详实的材料,在习作时就不会苦思瞑想、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习作的技能。  相似文献   

15.
鞠久燕 《教育》2014,(4):65-65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捕捉习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那么,教师该如何开发、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独特个性的作品。可是,城市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以及各种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习作的泉源.习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也为他们的习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认识.在认识中习作,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李金贵 《师道》2008,(7):115-11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习作要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如何达到要求?首先,学生的习作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经验为主线,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其次,学生的习作要遵循学生的认知与习作逻辑,引导学生先观察后感受,先说后写。最后,要注意平时素材的积累,让学生习作时有内容表达。  相似文献   

19.
梁月秀 《广西教育》2007,(10A):30-30,35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可以看出新课标对学生起步阶段的习作不过高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使学生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事物及认识。为此,笔者认为指导低年级学生与适应做到“五到位”。  相似文献   

20.
唐晓晖 《辽宁教育》2011,(12):40-4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观察是习作能力培养的第一环。鲁迅先生说过:“作文第一需要是观察。”尽管《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的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的提出为学生写作减少了束缚,但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还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向生活要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