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谱牒是中国宗法社会中记述某一家庭世系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谱牒是宗谱、玉牒的总称。宗谱又称家谱、家乘、世谱、族谱、房谱等;玉牒是皇族的宗谱。谱牒档案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刀耕火种、结绳记事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结绳家谱和口述家谱,而口述家谱比结绳家谱流传更为广泛、更为原始。其后随着历史进程,开始有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碑谱、塔谱、纸谱、布谱等;根据家谱可记载的内容可分玉牒、普通家谱、词谱、神轴等。谱牒档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格外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到东晋南朝时,各豪族为了维护和巩固门第特权,都十分重视对谱牒的编修,各大族…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青岛市崂山区档案馆征集青岛市城阳区四次编修的《袁氏族谱》入馆,使馆藏家谱达到了260多套。崂山区档案馆在多家媒体上发出征集家谱的信息,陆陆续续收到不少捐赠信息,近日,又有一位袁姓老者将第四至第七次编修的城阳《袁氏族谱》送到崂山区档案馆珍藏。城阳袁氏家族于明朝永乐年  相似文献   

3.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一种以谱表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迁徙、繁衍和发展历史的特殊图书载体,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家谱除了记录家族关系以“尊祖、敬宗、收族”外,也有着“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殷墟出土的甲骨和一些青铜器上就记载有家族的内容,尽管只是简单的父、子、孙、曾名录,却是最早的家谱雏形.家谱大盛于北宋,明清迄于民国,家谱编修达到高峰.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家谱,基本上是清代、民国时期的,明代以前的家谱,已属凤毛麟角了.曾听说本地虹桥镇某姓族还保留有一册北宋崇宁四年的古谱,卷轴装,我没有亲见,如果属实,则是国宝级的文物了,这不但是该姓族的传家瑰宝,也是平江厚重人文历史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4.
家谱、家乘、宗谱、族谱、世谱总称谱牒。谱牒学源远流长。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记氏族的骨片,史学家称其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有谱牒档案。战国时候史官编的《世本》一书,可称得上是我国的第一部谱牒专著。历经秦汉而至魏晋,门阀制度渐盛,谱牒学发展较快,隋唐之前研究谱牒之学的人较多。宋以来,科举盛行,讲究门第出身,家谱渐渐秘藏不示外姓,自此谱牒之学虽然渐衰,但是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并没有消失,它时衰时兴,仍在传承、发展、创新之中。  谱牒是中国宗法血缘文化的产物,是属于史学的范…  相似文献   

5.
家谱略谈     
家谱是同宗共祖之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又称谱牒。性质相同的还有族谱、宗谱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记载宗族世系的档案。家谱作为中华各血亲集团记载宗族世系的图籍,其历史悠长,上溯可至甲骨时代,几乎于五千年文明同沧桑。在我国较早的谱牒《世本》中  相似文献   

6.
谱牒俗称家谱,家谱又称家乘、族谱、宗谱等,是记述家族世系与事迹方面的书籍。这种谱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约有三千年历史。从地下发掘的甲骨材料证明商代其实已有干支表、祀谱和家谱,可见中国家谱起源甚早。家谱和国志、方志一起构成中国历史学的支柱,是中华悠久史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简谈家谱档案及其收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谱,又名“族谱”、“宗谱”、“家乘”,是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迹的史籍资料。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古籍《禹本记》、《牒记》、《世本》等书中的“帝系”、“世系”、“氏姓”诸篇,均属利用记述帝王、诸侯与名人世系的家谱档案写成。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名著《史记》中以“本纪”述帝王,以“世家”述王侯,以“列传”记人物,其相当一部分材料取之于家谱档案。《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东汉以后的许多豪门望族,凭借家谱记载炫耀门第,坐取公卿。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与谱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代宗师欧阳修在我国谱牒学上的重要地位应得到充分肯定。欧阳修在纪传体史书中恢复史表,提出编修族谱的目的在于传承家族历史、弘扬祖德遗训,族谱编修应当本着详近略远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九族之亲备"的主张,创立了记载世系传承的谱图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谱牒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2年6月13日,甘肃省档案馆举行隆重仪式,入藏[光绪]《皋兰颜氏家谱汇录》。家谱持有者颜伟鲁先生婉拒多个高价收购者诚心将家谱捐赠省档案馆,其行可敬可佩。省档案馆慧眼识宝,给捐赠者以高规格礼遇,并将《颜谱》予以妥善珍藏,使之传之久远,这对保存地方珍稀档案资料功莫大焉,可喜可贺。这必将产生倡导向国家档案馆损增珍稀档案资料的效应。 众所周知,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等,统称谱牒。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记载本族世系的图籍。家谱的体例一般仿照宋代欧阳修和苏洵的体例,或融合欧苏二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档案馆自上世纪80年代建馆初期开始档案史料的征集工作,经过 20余年的不懈努力,抢救并征集到了一大批散存于社会上的珍贵档案史料,丰富了馆藏,有效地改善了馆藏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金书铁券》已被列入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青海省档案馆在馆藏建设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档案史料征集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家谱类。《李土司家谱》、《中湘南冲刘氏四修族谱》、《赵氏家谱》、《阿氏家谱》、《庞氏宗谱》、《谢氏大房实录》等30余部家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李土司家谱》和《中湘南冲刘氏四修族谱》。珍贵历史档…  相似文献   

11.
一、湖南族谱家乘概述湖南族谱家乘资源丰富,传世谱牒众多。据1984年国家档案局书目汇总的《中国族谱综合目录》统计表明,约有二千种。其中湖南图书馆藏有湖南族谱、家乘、宗谱、房谱、通谱一千余种,一千零八十余部,四千余册。计明刻本四种、清刻本六百余种,民国刻印本三百七十余种、抄稿本十余种。  相似文献   

12.
孙菁 《山东档案》2006,(1):49-50
我们今天通常讲的谱牒是指专门记录家庭、家庭内部血缘关系的文献、簿籍,战国以前称为世系、世本、系本、牒记等,魏晋至隋唐称为族谱、家谱、姓谱、族姓谱、氏族谱、血脉谱等,宋以后则通称为族谱、宗谱、家谱、家乘。这些不同名称的众多的谱牒,不同时期包含着不同的内容,而且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它们的性质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记载家族内部血缘关系的文献、簿籍。简言之,谱牒是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 是以特珠形式记载的宗族历史。  相似文献   

13.
平凉市档案馆珍藏着一部民国时期的崇信《关氏家谱》。2008年8月,被省档案局评为甘肃省60件珍品档案之一。一、崇信关姓始祖——关和《崇信县志》记载:关和,字钧石,山西洪洞  相似文献   

14.
谱牒档案是记载氏族世系的志书,是有关中国宗族历史的私家记录,其内容丰富,具体翔实,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中国历史三大支柱之一(正史、方志、族谱)。族谱不仅仅是一种文体,它包含着古代严格的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等有关部门,将家谱列为古代宝贵的文  相似文献   

15.
孙菁 《山东档案》2006,(1):49-50
我们今天通常讲的谱牒是指专门记录家庭、家庭内部血缘关系的文献、簿籍,战国以前称为世系、世本、系本、牒记等,魏晋至隋唐称为族谱、家谱、姓谱、族姓谱、民族谱、血脉谱等,宋以后则通称为族谱、宗谱、家谱、家乘.这些不同名称的众多的谱牒,不同时期包含着不同的内容,而且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它们的性质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记载家族内部血缘关系的文献、簿籍.简言之,谱牒是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是以特殊形式记我的宗族历史.……  相似文献   

16.
李响 《湖北档案》2010,(3):9-12
一、中国古代谱牒档案的起源、形成与管理 (一)中国古代谱牒档案的起源 谱牒,又有族谱、家谱、宗谱、房谱、家乘、世谱、会谱、统谱等不同名称。是一种以图表书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式。它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等情况。谱牒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  相似文献   

17.
谱牒即家谱,亦称族谱、家记、家书等,是记载一个家庭的祖源、繁衍生息、荣衰升沉、迁徒分化的史籍,是一个家庭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是对历史上著录谱牒文献书目工作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海内外近千家谱牒文献收藏单位、谱牒研究人员以及数以千计的家谱私人收藏者积极参与、共同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中国家谱总目》具有数量众多、姓氏齐全、著录丰富、方便检索等多项特点,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表1。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档案局、馆在大力丰富馆藏中,十分注意收集反映本地区历史面貌的谱牒档案,其中发现、收集《韩氏重修族谱》档案就是一例。《韩氏重修族谱》档案发现、收集于本县桥市乡大鱼塘老村百姓韩开怀家,……  相似文献   

20.
广东地处祖国的南疆,国防的前哨,是开发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先行点,“两个文明”的窗口,为国内外人士所瞩目,因而整理旧的广东史志,编修新的广东方志皆有独特的意义。一、广东方志概况: 历代修有专门的广东史志,而内容最翔实者莫过于广东方志,最早有关广东的记载,追溯到战国时代。此后有东汉杨孚著《南国异物志》《交州异物志》(原书已佚,辑存《岭南遗书》),隋朝樊子盖撰《岭南地图》,无名氏撰《广东图经》。此外还有《南裔志》、《交广春秋》、《吴越春秋》、《琼海方舆》等,虽已佚亡,但都不失为方志之祖。但其中史料最多的《广东通志》,现存最早的是明嘉靖十四年戴璟修的《广东通志初稿》四十卷本;继有嘉靖四十年黄?修的七十卷本;万历三十年郭棐、王学曾、袁昌祚撰七十二卷本;清康照三十六年金光祖修三十卷本;维正九年郝玉麟修六十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