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拳经过明清两季的历史积淀,在民国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各个流派的技术与理论逐渐完善,使得太极拳形成了一个"术学并重"的完整体系,与之相随的相关著述也大量涌现.通过民国时期部分太极拳著述的分析与整理,勾勒出了民国时期太极拳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得出以下4点结论:1)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太极哲学思想已全面成熟,并在中国文化"下移"的过程中影响到更多地在下层民众中发展的武术;太极拳追求以"整"为基础,以"空"为境界,以"以柔克刚"为技术特征的"技击之道",太极拳初期的演进都以这种"技击之道"为核心,只是后来才发生了价值异化的流变;2)太极拳在民国时期迎来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发展,当时的太极拳因集中展现了"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而得到世人青睐;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因其套路的健身养生价值被充分开发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健身运动,从而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3)当代太极拳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因忽视了原本追求"技击之道"的太极拳而缺乏青少年的身影,二是民间流传的太极拳传承方式落后,传播模式不科学;4)立足于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文化,提炼出科学化、文明化的技术体系,开辟青少年市场,是促使太极拳迎来第三次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修炼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程序进行,程序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由于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所以,实际修炼的过程中,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也因之与太极拳奥妙无穷的风采、魅力无限的境界失之交臂,从而徒留悲伤  相似文献   

4.
杜子宇 《武当》2003,(5):15-16
松 在天日空静,在人谓松融。太极拳练人体之松融,效天空之虚空。松乃太阴练形之功。中是功,松是功,都是太极拳必须的基本功,而且都是内外兼修的悟练过程。  相似文献   

5.
《武当》2013,(10):6-6
一等奖(暂空)二等奖我对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身法”的粗浅感悟胡克禹 谈谈太极拳之起步三等奖樊振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消费社会中太极拳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文化遗产:太极拳的生存困境;文化符号:太极拳的消费价值;文化商品:太极拳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有"文化瑰宝"之誉的太极拳在消费社会中成了"文化遗产";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消费社会中太极拳的发展路径主要有:充分发掘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塑造技术与文化一体化的文化商品;太极拳演艺应加入更多的美学元素。  相似文献   

7.
论太极拳运动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运动讲究中正安舒,无过无不及,运动中的动作始终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到顶点,使运动具有中和之美。同时,太极拳运动的精神以虚灵为极致,主体在虚静至一的状态下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动作具有淡、静、空、松、柔、圆等运动特征,体现了太极拳运动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解读太极拳运动中的和谐, 以求明晰和谐思想是如何在太极拳运动中得以体现的.认为和谐在太极拳套路的演练中体现为自我之合,具体为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之合;在太极拳推手的对抗中均体现为从人之合,具体为刚柔、虚实、进退之合.  相似文献   

9.
形、神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养生学和中医学讨论的重要命题,太极拳则继承了这一基本观点,用以指导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而太极拳所追求的"形神相生"、"形神统一"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模式实现了跨时代,跨地域的吻合,这也使得太极拳运动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无限的现代文化生机。在东方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融合的转型时代,要想更好地传播与发展太极拳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在注重太极拳运动形式、技术特点传承的同时强调太极拳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研究传统太极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将太极拳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一种典型的水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是生命之源,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给予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思想、智慧在很多方面都受之启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太极拳的文化与水文化的渊源进行梳理.结论认为:太极拳的外形与内涵和水有着相形相近的特点;太极拳的变化特点与水的特形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太极拳的技击指导原则就是水之道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