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译指编辑和翻译,是与编辑相结合的翻译活动.外宣网站文本编译必须针对新媒体传播特点,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重视翻译过程中的编辑加工,满足目标用户对信息价值的需求,关照用户阅读期待和愉悦感,迎合用户个性化偏好,以提高网站信息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使用网络媒介来了解世界、沟通信息的社会群体逐渐增大。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网络世代的兴起,改变了外宣领域的受众结构。网络世代逐渐成为外宣的主体受众,网络也逐渐成为外宣的主要渠道。如果中国网络外宣力量薄弱、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对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文化软实力都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传者与受众在各种领域和层次上的符号性信息沟通活动,它主要表现为跨民族、语族、种族和国家等传播类型。军事外宣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我军要想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4.
马琎晶 《新闻世界》2010,(6):115-116
新闻编译有别于一般形式上的翻译。在新闻编译工作中,编译人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使他们不能只顾译文对原文是否忠诚,而应更多关注译文在非本土环境中能否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非本土的受众能否接受。本文探讨了新闻编译工作的影响因素、编译工作的特点、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编译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我国英语新闻网站需要重视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价值观,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掌握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国际新闻受众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在此过程中,新闻编译工作对于提升我国英语新闻网站传播成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英语新闻网站中的新闻编译工作者需要理解新闻编译内涵、把握新闻编译原则、探索新闻编译工作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传者与受众在各种领域和层次上的符号性信息沟通活动,它主要表现为跨民族、语族、种族和国家等传播类型。军事外宣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我军要想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就必须借助对外宣传手段,实施跨文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军事对外宣传跨文化传播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志刚 《今传媒》2010,(10):3-6
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传者与受众在各种领域和层次上的符号性信息沟通活动,它主要表现为跨民族、语族、种族和国家等传播类型。军事外宣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我军要想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就必须借助对外宣传手段,实施跨文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推广,新时期的军事外宣需要充分把握好互联网特点,注重关系在传播中的作用,尊重受众便利性的信息诉求,立足匹配性的互联网核心品质,形成集社交、移动和发布于一体的军事外宣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邓英凤 《青年记者》2016,(35):56-57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与全球各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往来日益频繁.外宣工作的地位也随之提升,逐渐成为全球各界人士了解我国的重要窗口.翻译大师沈苏儒指出,外宣工作的最大难点是如何与具有不同体制、文化、风俗以及语言等背景的民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信息传播,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①因此,在进行外宣翻译工作时,应十分重视外宣翻译中的政治因素.在追求“信、达、雅”的同时,在坚持部分直译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外宣翻译中的各项因素,并对其进行灵活处理,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塑造并维护国家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0.
朱金平 《军事记者》2010,(11):35-37
为了使我军的跨越式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空间,我们必须立足现有条件,创造军事对外宣传效益的最大值:1、注重议程设置的针对性;2、摸透传播对象的真实心理;3、革除外宣工作中的内宣思维;4、外宣语境必须与世界接轨;5、抓住热点新闻做足外宣文章;6、反驳敌对言论必须击中要害;7、及时堵塞外宣工作中的漏洞;8、扶持对外军事宣传的权威媒体;9、努力扩大官方以外的军事外宣阵地;10、通过文化渗透影响境外受众。  相似文献   

11.
国际传播并不取决于谁的声音大,而是取决于谁的传播最有效.我们的外宣工作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深入研究海外受众的需求和口味,不仅要让他们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而且要让他们愿意听中国的声音,听得懂中国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声屏世界》2016,(11):69-70
国际传播战略布局避免三大误区
  首先,避免“灌输式”传播,建立与海外受众的普遍关联。海外受众是一个广泛、多样、复杂的群体,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身份特征以及传播接受心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并且,海外受众显著不同于国内受众,他国情况通常并不处于其关注核心,他们接触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得看待其本国国内和国际政治议题的新视角。鉴于此,“大水漫灌”“灌输式”的传播方式不仅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海外受众的排斥与反感。其次,避免“内宣与外宣两张皮”,推动宣传模式向“内外融通、统筹发展”方向发展。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已经通过多种渠道深入消解内宣与外宣的边界,使得海外媒体和受众可以第一时间轻松获得中国国内各方面资讯;还有诸多外国机构与记者利用中国现有信息采编系统、传播平台和人力资源进行国际传播;中国境内媒体经过长期发展也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国际传播能力。最后,避免“就传播而传播”,探求与构建各方利益交汇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不能探求与构建各方利益交汇点,单纯“就传播而传播”,那么中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共享是媒体深度融合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传播领域,海外华侨华人群体是"公共外交"重要载体,在我国开展公共外交中发挥独特作用.通过海外华侨华人,可以广泛开展民间交往,从而做好文化交流、增进友谊和外宣工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在我国对外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海外侨情新变化与舆论新动向 在新历史时期,应根据当前全球和我国政治、经济形势以及侨情变化情况,研究华侨华人受众群体的舆论动向、心理特点和需求,并据此设置议题,才能不断提升内容品质,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商务部《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篇形象广告的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分析,揭示了广告宣传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并在对广告宣传与新闻宣传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告宣传与新闻宣传一样,也是新时期国家外宣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传播伦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受众伦理规范是指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应享有的道德权利和应承担的道义责任。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受众伦理规范研究的历史、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研究趋势。作者认为,受众伦理规范应涵盖人类传播的所有领域,应根据传播领域、过程、媒介等区分出不同层次,不仅应研究受众的道义责任,还应研究受众的信息接受权利、受众对自身和相互之间的道义责任。  相似文献   

16.
何竞平 《东南传播》2021,(10):101-103
积极传播优秀地域文化,能为坚定文化自信发挥重要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地域文化,可采取如下创新传播策略:在思路创新方面,传播主体应更多元与广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地域文化传播矩阵.在内容创新方面,地域文化传播内容应更贴近受众特点与需求,更具针对性.在媒体创新方面,应根据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进行媒体选择,并充分利用媒体发展红利,为受众打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17.
找到需求,满足需求是商品营销的成功法则。和普通商品营销不同的是,外宣不能无原则地迎合市场需求,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找到供需结合点,讲究传播艺术,既满足受众需求,又传达我们想要宣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外宣翻译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把外宣翻译等同于文学翻译,过分强调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忽视目标语受众的思维习惯,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要克服上述问题,译者在外宣翻译中应明确外宣翻译是交际性翻译,应遵循以读者为中心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外宣翻译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把外宣翻译等同于文学翻译,过分强调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忽视目标语受众的思维习惯,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要克服上述问题,译者在外宣翻译中应明确外宣翻译是交际性翻译,应遵循以读者为中心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侨务外宣是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形势下,侨务外宣因其得天独厚的对外传播优势,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与西方争夺话语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开展对外传播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侨务外宣在我国对外传播中有哪些独特优势和特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多层次发挥侨务外宣在对外传播中的优势?本文以山东侨务外宣为例,对侨务外宣在对外传播中的优势进行深入探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