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对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笔者认为,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套用罗丹的话也可以说,生活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有新闻。这里,仅以笔者采写的三篇消息,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作为从事业余新闻写作的一名新兵,通过近几年来的新闻写作实践的得失甘苦,深刻地感受到,存新闻写作的过狂中,也应该给自己写上一副对联,那就是:事事留心皆新闻,处处着眼出佳篇。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写作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缺少应有的新闻嗅觉,再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也会从我们的  相似文献   

3.
罗丹有一句世人熟知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话主要是对艺术家而言.其实,对于出版人,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样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善于“发现”的眼睛,需经修炼方能得之.天底下从来没有与生俱来、洞察一切的“慧眼”.《西游记》里的孙大圣,还需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上七七四十九天,才炼就一对“火眼金睛”.对于肉眼凡胎的出版人来说,要修炼成善于“发现”的慧眼,七七四十九天显然不够,须得490天、4900天,甚至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4.
几个世纪前,麦哲伦(约1480—1521)率九死一生的船队作首次环球冒险航行。当驶入一片浩瀚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时,他为自己的发现狂喜不已,乃至喜极而泣。因为蓦然在目的便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于是,笔者想到生活中的新闻处处有,而记者眼里、笔下却常常发出没有新闻的种种喟叹。正如法国一位雕塑大师所言,美到处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偌大一片汪洋四周的陆地和星星点点的岛屿上,有一  相似文献   

5.
新闻需要发现,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发生的新闻予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记者缺少发现的能力,就无法占有新闻资源。新闻为什么需要发现?按照现代传播学理论,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一种社会信息。事实上,信息有显现的也有暗含的。既然有的信息是暗含的,那么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是我们众多媒体每天所必须做到的。我们一些媒体,尤其是对于党报来说,很多新闻还是通过记者的新闻眼从众多隐藏着的信息中筛选鉴别出来的。这一类信息不是像发生了什么车祸、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6.
世界著名艺术家罗丹精辟地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创作需要善于“发现”,而新闻写作也要善于“发现”。若要有所“发现”,必须培养新闻敏感。有了新闻敏感,就能写出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此类事例举不胜举。1960年3月4日,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格拉蒙完成采访任务后,晚上回到办公室偶然打开电视机,恰巧看到誉满全美的意大利男中音歌剧表演艺术家雷奥纳德·华伦突然倒在舞台上,他立  相似文献   

7.
有一句美学名言,许多人都熟知:“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形容我们的新闻工作,可以说是:新闻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怎样发现新闻呢? 经济日报记者许宝健写的通讯《从孟楼到孟楼》至少可以给我们这样一点启示:在对比中可以发观新闻,可以鉴别新闻的价值,还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俗话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不都是火山爆发、飞机失事、火车相撞、油轮沉海那种地动山摇、振聋发聩的事实。有些事实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浅草才能没马蹄”;有些则属于“风起于青萍之末”,尚未形成狂飙之  相似文献   

8.
魏明革 《新闻三昧》2006,(10):49-50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一、用心思考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那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还需要有一颗能随时思考的心。用心思考什么呢?用心思考题材的新闻价值。新闻界前辈郭超人说过:什么人当不了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当好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看不到想不到,这样的人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  相似文献   

9.
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采访也是如此,假如记者缺少新闻敏感,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就会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跑掉。那么,作为一个年轻记者,怎样才能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中,抓到准确的、重大的和新鲜的新闻线索,写出有分量的作品?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采访实践,就新闻的捕捉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记得有一位艺术大师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可以使你不断地超越自我,进入一种崭新的创作状态。南京电视台八集电视纪录片《血脉》就凝结了编导者的意外发现。  相似文献   

11.
一、对文字的"再创作"作为新闻编辑每天都会面对许多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都已经是成品,但是对于编辑来说,只是一些基本素材,尤其对于电视编辑来说,除了文字以外,还要对新闻画面进行处理。所以对稿件的再创作才是新闻编辑真正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首先编辑要熟悉记者的工作采访过程,如果不知道记者的工作内容,又有什么资格去删减人家的稿件呢?这个过程当中有时会了解到一  相似文献   

12.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名雕塑家罗丹的这一名言,其实也有适用于新闻采写的地方:要想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抓到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稿件,就要有发现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谢明志 《新闻窗》2013,(2):44-44
从新闻的角度来看,我把会议分成三类:第一类会议本身就是新闻,像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以及其它影响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会议;第二类会议本身可能算不上新闻,但会议中可以发现新闻,如各种专业工作会议;第三类会议无论形式和内容都难以构成新闻,如各类开业、庆祝会等。第一类会议重要性就不用说了,第三类会议当属压缩之列,我们需要讨论和改进的,大量地属于第二类会议新闻。结合我多年的市政记者经验,就如何写好会议新闻,如何在会议中发现好的新闻素材、好的新闻点,我总结了如下认识:~、发现会议中的深层次新闻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有些会议中不是没有新闻,一是缺少发现,二是即使发现了,也由于长期的工作惯性,缺少把新闻的金子从材料的沙子中挑捡出来的勇气,常常让很重要的新闻被深深地埋没在冗长材料的堆积当中。  相似文献   

14.
当今报业市场,竞争如水下湍流,剧烈却无声.对每家报纸来说,重大的独家新闻永远是紧俏物,甚至可遇而不可求.但第二落点新闻却静静地摆在那里,缺少的只是发现.把别的媒体没有做大的第二落点新闻做大,不失为新闻竞争中的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15.
当今报业市场,竞争如水下湍流,剧烈却无声。对每家报纸来说,重大的独家新闻永远是紧俏物,甚至可遇而不可求。但第二落点新闻却静静地摆在那里,缺少的只是发现。把别的媒体没有做大的第二落点新闻做大,不失为新闻竞争中的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追踪采访的连续报道《朱总理亲切拥抱无臂青年黄阳光》荣获了广西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广西残疾人新闻奖。有的同志问我其中奥妙何在,这里谈一些体会。能否找准“新闻眼”关系作品的成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照罗丹的观点,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此前,曾经有不少记者采访过黄阳光,有的记者采访后,认为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就搁笔了。也有一家媒体在报纸上刊登了通讯及照片,但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反响。我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篇报道,认为…  相似文献   

17.
新闻照片过去在报纸上一直是配角。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报纸上的新闻图片开始摆脱只是作为"美化版面"的从属地位,成为新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广大摄影记者来说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新闻照片也从量的扩张开始发展到质的提升上,版面"饥渴"的是高质量的图片,是新闻性和震撼力极强的图片。图片现已作为一张报纸的"眼睛"  相似文献   

18.
跳出会议写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良龙 《新闻知识》2001,(Z1):36-37
时下,“会议出新闻”已成不少人的共识,对于记者来说目前缺的只是从会上发现新闻的眼睛和处理会议新闻的诀窍。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说过,会议是十分丰富的新闻源,会议上精神最集中、议论最集中、信息最集中,如果记者留心捕捉,细心研究,几乎每个会议都可写出好作品来。的确如此!从笔者采写会议新闻的体会来看,参加会议,只要做个有心人,不但能发现独家新闻,而且能写出获奖新闻。那末,如何发现独家新闻呢? 一、从会议材料中寻找新闻点 从会议材料中寻找新闻点,是指按新闻价值来取舍报道的内容,从会议材料中找出普通群众最…  相似文献   

19.
高岐 《新闻世界》2012,(7):36-37
生活中并不缺少好新闻,只是缺少发现新闻的能力。本文总结出了六条提升新闻发现力的途径和方法,值得业内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20.
几个世纪前,麦哲伦率九死一生的船队作环球冒险航行。当驶入一片浩瀚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时,他为自己的发现狂喜不已,喜极而泣起来:因为蓦然在目的便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由此,笔者便想到生活中的新闻处处有,但记者却常常发出没有新闻的种种喟叹。正如法国一位雕塑大师所言,美到处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巨大作用的“发现”,仅就肉眼而言决非麦哲伦第一。在偌大一片汪洋四周的陆地和星星点点的岛屿上,有一代代土著居民在生活着。但在他们眼中,太平洋只是自家门口构成生存环境的一片水域,而作为探险家的麦哲伦从单筒望远镜看到的,却是未被文明社会所认识和记载的疆域。不同的认识能力,产生了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视角,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发现。 社会在“发现”中进步了,经济在“发现”中发展了,那么,新闻在“发现”中也必将有写不完的新闻。因此,有人说,天底下的新闻有的是,就是看记者发现没发现。发现是记者的代名词,发现不了新闻就当不了记者;新闻的竞争就是发现的竞争。作为一个以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为己任的记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应是一个抽象陌生的概念,而应当从每一次采写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这样,才能避免土著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