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伤逝》是“东方伟大的叙事诗”,是鲁迅先生独特艺术的杰作。本文试从叙事学理论,即叙述角度、叙述方式、叙述语言三方面,对《伤逝》散文化、诗化的抒情小说文体予以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2.
美如百合的《伤逝》是“东方伟大的叙事诗”,是鲁迅先生独特艺术才能的杰作。本文试从叙事学理论即 :叙述角度、叙述方式、叙述语言三方面 ,对《伤逝》散文化、诗化的抒情小说文体予以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3.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历来有许多画家将之改编为美术作品,丰子恺于1949年率先将包含《祝福》在内的八篇鲁迅小说改编为连环画。本文结合叙事学理论,从连环画的文字、图像、图文张力三个角度,对《祝福》连环画文本与小说文本的进行对照分析,旨在通过探寻小说作者与绘者在漫画艺术取向上的异同点,来考察丰子恺在对鲁迅作品连环画改编中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本文着眼于文本分析,从作品的内容出发,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以男女主人公和鲁迅本人等为研究对象,较为客观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创作目的,并对《伤逝》所蕴含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运用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对小说《伤逝》进行分析。从叙事语法看,文本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子君与涓生的性爱故事;运用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表现了涓生失去子君后的懊悔心理。  相似文献   

6.
若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鲁迅的小说《伤逝》便属于第一人称叙事情境,是采用内部聚焦“讲述”(telling)型的叙事作品.此种叙述方式似乎可以让读者直接从叙事者的语言中得到故事的主题,实际上读者不会真正信赖叙述者尤其是他的情感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一篇细致描写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比较扑朔迷离的一篇。有学者说,鲁迅的《伤逝》是鲁迅的自传体小说。可是,鲁迅小说的自传性意义和价值,并仅仅不在于对实际生活中的人事有所依托或影射,而是在其深层心理和意识的强烈投射。更值得注意的是,《伤逝》这篇小说包含了关于记忆与忘却,死亡与新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伤逝》可能是最独特的一篇。这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其文风与作者的大多数文章有很大的区别。《伤逝》并不是简单的爱情小说,它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在表面的爱情悲剧之下,《伤逝》更强调"未说"的重要性,也就是现代性价值的去向。鲁迅在建构这篇小说时,采用了复调的现代性理解,至少包括了个体自主性、自反性、社会性三个不同的现代性维度。这是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是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部小说集《彷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部鲁迅的心史。这在《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孤独者》和《伤逝》两篇小说中,鲁迅有着明显的自我指涉。他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文本中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到了《弟兄》和《离婚》则安定下来,收缩起了敞开的内心。纵观这四篇小说,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内指自剖到外指言他的转变。由内倾而外倾,体现出鲁迅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省思自己的事业、爱情、亲情,并逐步走出阴郁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统摄整个文学文本的核心组件。本文借助叙事学理论,从“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的角度,对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的人物形象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深化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罗杰教授的版本》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红字"三部曲中的一部,在作品的创作中,作家突破以往的创作风格,在叙事实验方面作了尝试。作者运用叙事视角的突破、人物品行中的缺陷的暴露、模糊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伦理取位等叙事技巧,为读者营造出叙述的不可靠性和含混性,从而赋予文本多义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冰心小说曾给"五四"时期寻求精神力量的青年以广泛影响,在叙事技巧和文本形式方面独具风格。冰心小说具有以人格表现于艺术、理性与情趣相融合、传统讲故事的艺术手段与现代简捷的叙述技巧相交汇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善于借助同故事叙事视角以收到客观叙述和主观抒情的双重作用;营造"讲述-倾听"的分享故事的谈话式格局;淡化故事时间,而以情绪、情调统辖全篇。  相似文献   

13.
《寒冬夜行人》是典型的第二人称小说。在修辞性叙事学理论视域下,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对其第二人称叙述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揭示人称代词"你"在文中的角色转换、其"呼语"特性及对叙事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寒冬夜行人》中,"你"可以被读作"他",但由于"你"对读者的呼唤强烈,在修辞效果上又让读者充分体验着含混,从而扩大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路径。从促进叙事交流方面来看,第二人称叙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4.
“幽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有两种:一为“再现幽默”,一为“再造幽默”。前者为儿童生活、生命中自然发生并流露出来的引人发笑的场景、情状、言行;后者为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夸张、对比、变形等艺术手法,对儿童生活场景、生命情态进行艺术加工,而产生的引人发笑而又意味深长的文本效果。据此考察,台湾作家王淑芬的系列儿童小说《君伟上小学》可谓幽默儿童文学审美实践层面之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5.
李渔小说的尚奇观理论在内涵上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非奇不传"、"常中求奇"和"新奇同质"。纵观李渔的白话小说集《连城璧》与《十二楼》,可以看出许多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而这种喜剧效果的形成与李渔小说"新奇同质"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本文试从李渔小说所选取的题材、所塑造的人物、设置的情节以及大团圆的结局等方面阐述李渔小说"新奇同质"的思想在喜剧风格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章回小说大家",其文学史意义不仅在于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发扬光大,而且在于继承"以诗入小说"的传统,成功地使用对联这一艺术样式,将其引入小说创作,使对联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小说中发挥了审美功能和叙事、感事功能。对联与张恨水小说的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张恨水小说的美学特色。张恨水小说中对联的叙事、感事功能是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通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元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或“小说何以成为小说的小说”,即:在小说创作的同时对小说创作本身进行评述。这两种过程在形式上精密结合,从而打破了“创作”与“批评”的明显界限。使它们合并为“阐释”和“分解”的概念。海勒的《老年艺术家画像》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它在内容上形式上和语言上造成传统小说和叙述方式的解体。  相似文献   

18.
在“80后”小说反成长叙事里,塑造了一大批另类的师长形象,他们对青少年只会起到反面作用,甚至是导致他们迷惘、困惑、颓废、叛逆、堕落、受伤甚至死亡的主因。与此对比,“80后”则以“反”和“拒绝”的姿态成长着,以颓废、反讽、游戏和调侃的姿态叙述着,呈现出一种当代人普遍“在路上”的彷徨、苦闷、焦虑、恐惧和忧伤的流离之苦。这些颠覆性的师长形象从反面表达了“80后”对能真正作为灵魂导师的师长形象的期待,有着非常高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9.
《格列佛游记》之“慧骃国游记”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热点所在.斯威夫特批评中的“软”、“硬”两派评论一直都在争论此卷的最终意义是什么.然而,他们把整个游记的解读都建立在一个假设有逻辑的,具有一贯性的叙述文本之上.实际上,这个文本中处处可见后现代式的叙述逻辑破碎和连贯性断裂等现象,这些自相矛盾的叙述话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形成显性和隐性文本,后者对前者不断地破坏和颠覆,从根本上解构、消解了最终意义的存在.本文试图从分析慧驷和格列佛的形象刻画着手,揭示此卷中的后现代性特质,从而对此卷提出另外一个可能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本文通过对余华、格非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内容: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临界叙述;空缺与重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