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年轻的一代、两代并不那么喜欢读巴金,对鲁迅更是心存“畏惧”。我们当然不必作一番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的说教。这是因为,有效的阅读是需要兴趣的,说教可能一时奏效,却不可能带来持久的读书兴趣。  相似文献   

2.
学生喜欢学校吗?近几年来,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很多学校的重视。应该说,这是我们教育界的一大进步。学生喜不喜欢学校,不是一个简单的满意度的问题。它从一个角度折射了教育的有效性。一个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不喜欢上课的孩子,实际上已经从心灵上拒绝了学校教育。进而,我们需要反思的,并不是如何去迎合学生的喜好,而是更为根本的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第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今天的学生已与过去大为不同。他们不喜欢空洞的说教,他们不喜欢半蒙半骗的教育手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课本的选目上,似乎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比鲁迅的作品引起更为旷日持久的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作品越来越被一些老师视为教学的"鸡肋",终于在此次某出版社新版的语文课本中,《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被删除,如今学生课本中的鲁迅文章已经所剩无几。一部分人拍手称快,认为删减鲁迅作品是适应了时代;也有一部分人愤而高呼鲁迅文章的"下岗"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应该说,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任何言论而发生动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无权干涉学生们对鲁迅的看法是褒是贬,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将自己的态度建立在对鲁迅作品充分的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跟从个别言论者人云亦云。很多老师反映"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但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真正"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人是谁呢?听听刘发建老师与鲁迅的故事,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学生们面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尴尬态度,需要首先做出改变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4.
李成林 《师道》2006,(3):60-60
上初中时,我就读过《论语》。不知怎么的,我始终不喜欢读这本书,也不喜欢书中的主人公——孔子。或许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吧。我觉得中华民族的奴性跟孔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然,历代帝王不会那么推崇他,给他的光环也不会一个比一个光亮,什么“尼国公”,什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什么“千古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封建帝王崇尚的,不是教育老百姓当奴隶,又是什么呢?因此,我对孔子的印象很不好,甚至有些厌恶。工作后,出于教学的需要,我买了一套四书五经。由于打小讨厌,我平常不会去读,就搁在床头权当催眠曲。哪知阅读的时…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语文界,鲁迅作品艰深难读人所共知,记得当年语文老师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句话一句话讲解背后晦涩的含义,令我们头皮发麻。但奇怪的是,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教师的提问,读鲁迅反而读得津津有味。现在有的教材把鲁迅的某些作品请走了,换之以武侠经典,理由是要满足学生的阅读胃口。又据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宣扬了封建思想——愚忠,不符合现代潮流,有人也以为要从教材中拿下。一篇两篇文章的去留,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近年来语文教材内容的改革,已不仅仅是某些经典文本的替换问题,而是涉及教育的根本:拒绝还是亲近经典,唯大众文化是从还是对其保持理性?学生之所以害怕经典作品尤其是鲁迅作品教学,其实大都是因为应试教育作怪,并非这些经典真正远离学生的心灵。如果不切实改变应试教育的思维、做法,而是仅仅简单地更换教学内容,是根本无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不是娱乐,不是充斥荧屏的选秀节目。教育要为时代培育高尚的心灵。教育改革应该引导学生亲近而非拒绝经典。因为亲近经典,就是与人类的伟大心灵对话,接受伟大灵魂的召唤。  相似文献   

6.
正不管什么课堂,教师如果能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是成功的。语文的学习也是一样,兴趣始终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一、学习的原动力——兴趣(一)情感的带动教师应以渊博的知识、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兴趣。一个教师的知识再丰富,也不可能做到倾囊所授,因此考验一个语文教师的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课堂综合能力的高低。没有一个学生会喜欢一堂  相似文献   

7.
李林 《吉林教育》2004,(10):32-32
许多人往往觉得鲁迅的东西读不懂,是“茅坑里的臭石头应该搬掉”。但我们知道若与大师搏弈往往遭到拒绝不是因为人师的水平糟糕,而是我们还没有与大师对话的资格。同理,否定鲁迅先生不是不可以,但这还只是那些能够和鲁迅对话的人的权力。因此,读鲁迅的杂文也好,散文也好,尤其是读小说和散文诗,都应该首先具有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下,不断提升我们的欣  相似文献   

8.
叶开 《今日教育》2014,(9):64-64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个旧问题,是教育目标到底是培养人还是塑造物的问题。一切教育都是人的教育,是人道主义的教育。教育只有立足于人,尊重人性,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变。巴金先生三十年前就多次撰文反思现行教育体系对人的侵害。他说,孩子的功课负担不应该这样重。  相似文献   

9.
冽玮 《成才之路》2010,(29):92-92
鲁迅的《药聪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文章正告别中学课本,被网友戏称为“鲁迅大撤退”。年轻人是不是真的读不懂鲁迅。或者说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喜欢读鲁迅了?为此,记者专访了北大教授、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他认为,年轻人并非不喜欢鲁迅。真正影响鲁迅作品被年轻人理解的,也并非鲁迅作品本身,而是我们的社会文化思潮.是教育方法等。  相似文献   

10.
一位读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来到我们普华永道应聘,我们问她为什么学酒店管理。她脱口而出:“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不是我所能选择的,我从进了大学就没有一天喜欢过这个专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高级行政经理顾宜亲历的这个故事其实在当下的大学教育中还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讲一讲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与焦虑。我已经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现在炒一炒“冷饭”,是考虑到这个题目还是值得讨论,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大学生会有些现实的启示。现在有些同学可能不太喜欢鲁迅,也并不真正了解鲁迅。这不奇怪,年龄较小,少阅历,理解鲁迅会有难度。而且鲁迅的作品和一般流行的作品大不一样。鲁迅不是消闲的,平和的,优雅的,鲁迅是真实的,严峻的,鲁迅不适合作消遣,他总是激发思考,会让人痛苦,但也让人深刻而真实。鲁迅逝世几十年了,他提出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他的问题仍然缠绕着我们。我们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无论如何是绕不开鲁迅的。你可以不同意鲁迅的观点,或者不喜欢他,甚至还要批评他,但你不能回避他。鲁迅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始终在观照着我们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对于前一阵子北京9区县高中语文课本"《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的消息,同学们有的欢呼武侠的春天终于来临,有的痛心文学经典遭受亵渎,有的担心此举将使更多学生沉湎于武侠而荒废学业,有的则对此表示宽容,认为读鲁迅也要读金庸。其实,《雪山飞狐》代替《阿Q正传》,这仅仅是地方语文教材改革的一种尝试,本身并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要在此讨论,目的无非是让同学们更加明了自己高中时代的阅读兴趣与取向,更加善于处理课外阅读和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对于同学们来讲,在高中学习、生活普遍紧张的现实情况下,无论是《鲁迅全集》还是《金庸全集》,把它们读完恐怕都是很难的事情。我们应该承认金庸的作品有些是很优秀的,鲁迅的作品也不是篇篇都是完美的,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学习之余适当地选读,无论是读鲁迅还是读金庸,相信你总会有所收获的。来稿被采用的冯孝权等同学,将分别获得我刊"读者俱乐部"的赠书一本,希望同学们明年更加踊跃地参与本栏目。  相似文献   

13.
胡静  朱丽琴 《辅导员》2009,(13):9-9
我们小学生应该读什么书?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真要回答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书籍浩如烟海,让我们全部读,显然不可能。况且现在的书市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良书刊对我们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那么,我们小学生该读什么书呢?一般情况下,老师与家长都认为我们读书当以童话为主,或应多读些学生作文之类,因为这与我们小孩的心理、生活相贴近。可事实上,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说自己从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巴金先生也说:“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鲁迅先生的话也许说得有些偏激,但事实证明这话是真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至今没有听说过哪位作家是听小说作法听成作家的。巴金先生的话其实是说出了文学创作的实质。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不在于它运用了什么技巧,而在于它以真实的感情、深刻的思想打动了我们。一切应出于自然,顺应自然,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才是作品追求的最佳境界。正如先哲老子所言:“太上,不知有之。”他并不是针对写作而言,但我们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15.
你喜欢读流行作品,还是读经典名著?一种声音说应该多读流行作品。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流行作品充满鲜活的语言,表达现代人的思想,读起来  相似文献   

16.
邵建新 《初中生》2010,(9):50-53
鲁迅先生曾说过:“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鲁迅手稿就是为我们留下来的“极有益处”的教材。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许多人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问及原因,多数人说;作品缺乏美感,过于压抑,字也显得晦涩。的确,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启蒙,他的多数作品缺少温情,过于尖刻,过于冷漠,让读觉得失望。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引用苏联作家惠列赛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的话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  相似文献   

19.
心理教育的过程是"助人自助、助人自悟"的过程.心理辅导不是要我们直接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通过我们对他的帮助,让他自己悟出来是对还是错;不是由我们告诉他,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通过我们的启发,让他自己选择"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心理教育的重要过程,是和一般的说教过程重要的区别之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化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记得果戈里的《死魂灵》里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喜欢读书,什么书都读。一会儿读小说,一会儿又读化学,碰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结果,他的头脑里塞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却一点也派不上用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和彼什伽秋的情况大不一样了。他们今天正处在一个时间就是效率,就是金钱的时代。没有彼什伽秋那么多闲散时间,也不应该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