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容为王”这个短语也许是最近几年中国电视业界与学界使用频率最高的短语之一,但到底什么是“内容为王”, 为什么要“内容为王”,内容何以为王,大家见仁见智,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们想对当前中国电视内容生产带有潮流意义的动向以及可能的趋势做出自己的表述。一、“品”——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三个时代中国电视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内容生产的角度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代。与此相对应,其电视内容具有较为鲜明的不同特征。以“品”字来划分,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宣传品、作品和产品。 1.“宣传品”(宣教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电视内容主要是承载着党和政府主流价值的宣传以及对公众进行教育的功能,在新闻、社教、文艺以至体育、少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内容为王”,此乃业内“定律”。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高质量的内容更将成为传媒的竞争焦点。对于传统纸媒来说,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如何对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实现内容的不断创新,尤其意义重大。本期《前沿关注》讨论的主题是“新传播格局中的报纸内容创新”,刊发的文章不但深刻地阐述了新形势下报纸内容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从不同视角分析了报纸内容创新的新策略、新途径和新角度,有的还介绍了自己报纸进行多方面创新的具体做法。我们相信,传统纸媒将在不断创新中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的出现,没有取代写字的纸张;摩托车的诞生,自行车依然风行;电视的拥有,广播和电影“活”得很好;网络的发展,不会替代电视和报纸,触动笔者写下这段话,是源自近年来《烟台日报》以“引领守正出新求索知行合一”为办报理念,坚持以内容为王,在本土新闻、深度报道和独家观点上显现出无以替代的独特魅力,发行量不断递增,广告收入以年...  相似文献   

4.
1995年元月1日,杭州有线电视台的25万用户惊喜地从电视机中收到了开播的《杭州日报·下午版》的图文内容。此间的新闻界人士宣布:由杭州日报社、浙江图文电视公司、杭州有线电视台三家合作首创开播的“杭州日报图文电视”,标志着我国第一家电视报纸正式面世。 传统的报纸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与现代电视的“嫁接”,被新闻界人士称为我国报纸传播技术上的一次革命。 在杭州市区,电视报纸由杭州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的出现,没取代写字的纸张;摩托车的诞生,自行车依然风行;电视出现后,广播和电影仍“活”得很好;网络的发展,不会替代电视和报纸……触动笔者写下这段话的,缘自近年来烟台日报以“引领守正出新求索知行合一”为办报理念,坚持内容为王,在本土新闻、深度报道和独家观点上显现出魅力,发行量不断递增,广告收入近年来约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6.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在经历过广播、电视和手机的冲击后,报纸依然在传媒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如今面临网络媒体的竞争,报纸地位依然不可替代,然而却面临比之前更大的挑战。报纸“内容为王”的逻辑依然铿锵。但是信息化的社会不仅需要内容,更需要最新、最好的内容,而这一点对日报类报纸要求更高,因为读者并不喜欢日益同质化的报道。国内各地区报纸的区域性差别大。读者阅读习惯也相差甚远.但是增强报纸“时效性”却是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时效性往往体现在体育、娱乐、国际国内等非本地新闻上。  相似文献   

7.
蒋剑翔 《今传媒》2006,(4X):33-33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人家反而不相信,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近几年兴起的新型电视节目形式,“电视读报”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电视读报”节目以报纸为主要信息来源,依托电视传播媒介,以新闻“二传手”角色出现,是电视和报纸创造性“联姻”的产物。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围绕构成完整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对“电视读报”节目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电视读报”节目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说过头了,人家反而不相信了,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10.
章敏 《视听纵横》2002,(5):46-47
从今年开始《浙江广播电视报》(以下简称本报)扩为二十四个版,现在大多数的报纸都多于这个版数,但就本报来讲,是一个“量”的飞跃,作为报社的一名编辑,很希望本报借此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我认为简单地讨论如何安排这二十四个版的内容,是避重就轻了,本报要下功夫的地方是如何以质保量。本报在我省算得是历史悠久,但不客气地说,她与生俱来也有许多“硬伤”,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A、广播电视报是依托广播和电视的一张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在编辑工作上就处于一种被动的地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12,(6):7-7
黄洪珍在2012年第4期《新闻战线》上撰文指出,目前,尽管网站、手机报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但报纸仍处于主导地位,只是不少报纸仍采用“经营报纸”的粗放经营模式:采编部门强调“内容为王”,发行部门强调“渠道为王”,思考层面依然停留在单张报纸上,而非通过资源的分配、使用,最大限度谋求资源价值的实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渗透。报业经营应树立“资源为上”的观念,以综合的资源观代替单纯的内容观.扩大报业经营范围,实现从“经营报纸”到“经营资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刘磊  周炬  马超 《新闻前哨》2014,(9):47-48
新闻不会消亡 “报纸”这个词翻译成英语是“newspaper”,这一单词由“新闻(news)”和“纸(paper)”两个词组成,报纸就是“纸上的新闻”.新闻会消亡吗?答案是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它就一定会存在.那么若干年后,会消亡的只是“纸媒”这种传播形式而已.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报纸的转型至关重要,因为不管什么媒体,都是内容为王,形式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当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内容的传播需求,甚至开始阻碍内容的传播时,就应该被抛弃,被一种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传播方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有人很形象地比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有人说“文好题一半”,“文察于目”。这些都说明标题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报纸为了鼓励编辑记者出好标题专门设立了标题奖,电视这些年随着专题性节目的不断增加,标题也理想瞎被看重。标题的创作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标题能使一篇内容散乱的手目统归起来有一个明确的主旨和中心,使一篇内容本来不错的节目锦上添花更添秋色.一部不怎么样的专题节目取一个好标题有时也能起到一俊遮百丑的效果。电视专题节目的标题,产生于书目的构思、拍摄、编辑、制作等一系列创作过程之中。它是记…  相似文献   

14.
《广州日报》的“卖点”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兵 《传媒观察》2004,(11):33-34
《广州日报》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有过波折,但它走到今天,仍是一份叫好又叫座的报纸,业内不少人士都在研究它,见仁见智,高论不少,但不外乎两种结论,“内容为王”派认为,《广州日报》内容好,产品过得硬,具有受读者欢迎的有“卖点”的内容;而非“内容为王”派认为是品牌、企业文化等综  相似文献   

15.
孙强 《新闻窗》2011,(2):64-64
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手机从单一的通讯工具演化为传播媒介,被人们称作“第五媒体”。第五媒体”是指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又~种理想的新兴媒体,它集网络和电视功能于一体,通过宽带流媒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信息数字化后传输给用户。  相似文献   

16.
《声屏世界》2013,(8):51-53
媒体新时代"为王"大战A@李幸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今天很多人都有一个疑惑,电视主要靠广告生存,多屏时代,广告到哪里去了?据我所知,报纸卖给网络不赚钱,而电视消耗这么高,卖给网络又能有多少收益?过去我们一直说内容为王,之后又提到渠道为王。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在争论是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相似文献   

17.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声屏世界》2010,(4):66-67
电视剧抢播之争的本质是对高质量的视频内容的争夺,核心症结是媒介泛化、制播分离与有效高质内容的匮乏。时下优质电视剧已成稀缺资源,昭示着“多元渠道、内容为王”时代已经到来。电视媒体应当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重新控制与利用内容资源,打通和扩展电视媒介垂直供应链,从抢内容“蛋糕”提升到生产销售内容“蛋糕”。  相似文献   

19.
胡瑛 《新闻前哨》2010,(2):59-61
“内容为王”是传媒界熟知的理念,而品牌更是“王中之王”。中国民营电视制作机构不缺内容,但缺少品牌,出现品牌空心化的危机。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品牌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涉及到品牌内涵、品牌叙事、品牌延伸和品牌生态等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李芳  刘钢 《新闻前哨》2012,(11):22-22
内容为王 不论形式如何,媒介传播的内容应当是首先被关注的,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传统的传播分众理论认为。看电视的观众处于所有传播受众的相对低端的一级.甚至被贴上“无知妇孺”的标签。从一定程度上讲,中高级知识分子、40岁以下人群,似乎是离电视最远的,这样看来,我们就应该制作无聊、肤浅的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