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再看看“史”字吧。“史”字在《新华字典》中就解释为“历史”。大家知道吗?在纸张的发明之前,所有的历史都是靠人们口耳相传的。这“史”字不正像一个人张着大…  相似文献   

2.
钻研《药》这一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于击节赞叹之余,还是忍不住要谈谈它的“碟”与“盘”的问题,以就教于高明。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小栓看到“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吃罢,“面前只剩一张空盘”了。这确乎令人费解,“碟”怎么在“不多工夫”之内就象着了魔似的突然变成了“盘”呢?难道这两个词是代表着同一个概念吗?我翻阅了“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  相似文献   

3.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二字,大家作过不少探讨。薛绥之同志在《对鲁迅作品某些注释的异议》一文(载爱辉县教师进修校编《读点鲁迅丛刊》第三辑)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为了忘却而纪念,犹言化悲痛为力量,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样解释,简明是简明了,但也把鲁迅深邃炽烈的感情和震撼心灵的语言,理解得过于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问:化悲痛为力量难道就需要忘却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前,也即在没有“忘却”之时,就没有化悲痛为力量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后,难道就真的“忘却”了吗?把“忘却”仅仅解释为化悲痛为力量,未必恰当。再看鲁迅原文,开头第一段最后一句是:“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  相似文献   

4.
在《草船借箭》(五年制八册第28课,六年制十册第16课)一文中“借”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借箭”,一是“借船”。这两处“借”字同义吗?这是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不可不仔细辨析。查《辞海》,“借”字条共有两大义项,其一为“借贷”,如借钱与人,向人借钱,并举《晋书·阮裕传》为例:“在剡曾有好车,借无不给。”为动词;其二为“凭借”、“假托”、“假使”,古常用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以杨、柳暗含杨开慧、柳直荀二烈士的名字,以杨柳飞絮比喻烈士忠魂直上九霄,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赞颂之情,极富诗意。“柳”是柳树,是没问题的;那么“杨”是什么树呢?是人们所常见的白杨树吗?不是。这里的杨也是柳树的一种。《尔雅》注云:“杨,蒲柳也,可以为箭(杆)。”  相似文献   

6.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释“甚箭”为“甚于箭,比箭还快”.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翻译这两句为:“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其他一些古文选本也这样注释和理解.其实,对“甚箭”的这种释读,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7.
《无字“词典”》一课,讲的是爸爸带聪聪到青岛 旅游。爸爸问:“什么是骄阳似火?”聪聪说是太阳光很 猛烈。爸爸说:“你这是背词典上的解释。你看,树叶都 被太阳晒蔫了,这不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相似文献   

8.
前段日子看到一篇以《遭遇快乐》为名的小说,不由心生一个问题:快乐可以“遭遇”吗? 1996年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遭遇”的义项有两个:①碰上;遇到(敌人,不幸的或不顺利的事等);②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从这个解释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选韩愈文《马说》,最后两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标点为: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处标问号,一处标句号。解释为: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知道有千里马啊!从句式看,是将前句视作反问,后句视作感叹  相似文献   

10.
北朝民歌《木兰辞》的开头一句“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织机的声音,一种解释是叹息的声音,我认为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先从逻辑上来看。如果单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头两句,似乎可说是织机的声音。可是,紧接着读三、四句“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明确指出是木兰在叹息。如果“唧唧复唧唧”是织机的声音,那为什么“不闻机杼”呢?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相似文献   

11.
在古诗《悯农》中,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一句。《教参》上解释说:“盘”说是盘子,这里指碗。很多老师在上课时,总把“盘”理解成碗。如果这样,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谁知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浸透着农民的血汗。”经过这一番解释,“盘”便成了碗了。殊不知,盘就是盘,碗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文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文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竟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宇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  相似文献   

13.
《捕蛇者说》中“岁赋共二”一句,语文课本上的注释是“每年征收两次”。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原子箭对这条注释提出疑问:“这样解释和下文有矛盾,文章后面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把上下文串起来看,‘岁赋其二’.应该解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语文教师张翼健经过研究后,认为原子箭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张鸿芩同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年制初中一册语文课本,编者对其中所选文言诗文作了较为细致认真的注释,这无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地方仍不免存在着漏注、误注或虽有注释而失之过简的现象。笔者不揣浅陋,试作补正如下: 《学弈》:“思援弓缴而射之。”对于这句话课本上注释为;“想拉起弓箭去射它。思:想。援:拉。缴:生丝绳,用它来系在箭上,射鸟用。于是把系着丝线的箭叫‘缴’。”(见课本288页注⑩) 笔者意见:“缴”,本义是生丝绳,用它系于箭上来射鸟。在这里通过借代修辞手法把它来代“箭”。那么,“援弓缴而射之”就等于说“援弓箭而射之”了。也就是说,这句话中的“弓”与“缴(箭)”是名词性并列结构,用作动词“援”的宾语。因此,“援”字便应与“弓”和“缴(箭)”二者都能相配搭才行。但课本中把“援”释为“拉”。“拉”只与“弓”可以配搭,而与“缴(箭)”便不能配搭了。我们能说“拉弓”,但不能说“拉箭”。这里犯了动宾配搭不当的毛病。查新版《辞源》中“援”字条,其第一义项释“援”为“拉”,第二义项释“援”为“持”,“持”就是“拿”的意思。这句话中的“援”字应选取第二义项释作“持”,也就是“拿”,这样就能够与“弓”和“缴(箭)”二者都  相似文献   

15.
应学凤 《学语文》2007,(4):47-47
"风向标"原为一种测定风向的工具,用于气象等专业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409页)把"风向标"解释为:"指示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安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指着风吹来的方向。"《汉语大词典》中"风向标"的释义跟《现代汉语词典》相似,为"指示和测定风向的仪器。一般是  相似文献   

16.
先摘引一道试题: (1)现在,书法差已经成了中小学生的通病.不少学生上了高中,字体依然稚嫩,歪歪扭扭;还有的学生故作潇洒,字迹龙飞凤舞,无法辨认.(2012年某省高考模拟试题) 试题编撰者认为这里的"龙飞凤舞"用得不恰当.理由是:"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与语境不一致.但此处的"龙飞凤舞"真的用错了吗?上述理由站得住脚吗? 目前,"龙飞凤舞"一词的解释有较大差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均解释为"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而《辞海》解释为:"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现也可形容某人写字非常差,具有贬义的含义."分歧在于"龙飞凤舞"是否具有贬义,能否形容某人写字非常差.考察该成语实例,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说“目”是个象形字大家可能觉得不怎么像,但是它确实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人眼也,象形,重,童子也。”这是解释小篆的,“重”指重复的两横,“童子”即“瞳子”,现在说眼球。不论甲骨文还是金文,“目”都是横写的,作平视状,上下眼睑裹着眼球,你能说不像眼睛吗?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社版)有一篇《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文章内容是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个故事,对于孔子是一个讽刺。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两千多年前的人,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地球和太阳的真实运行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是到了近代,自…  相似文献   

19.
"辽宁队能够在本赛季重返强势,韩德君、李晓旭、杨鸣和郭艾伦们是基础所在,哈德森为他们实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这是《体坛周报》总第2906期A02版《比分越冷,联赛越热》一文中的一句话。该句对"火上浇油"这一成语的使用,正确吗?我们先来看词典中的解释。刘占锋先生编著的《成语通检词典》(中华书局)对其释义为往燃烧的火上浇油。比  相似文献   

20.
《五人墓碑记》中有一个句子:“谁为哀者?”课文没有注解,而《教参》中释为:“谁是哀痛的人?”我以为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我们先看两个相仿的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