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幻画廊     
原地升降调头车*如果在现在的汽车底座上装一个自动升降架,遇到堵车现象时,就能在原地调头,改走他路,司机行车就方便多了杀菌衣架*将现行的衣架改良设计做成具有清洁衣服、杀伤病菌功能的款式,一般家庭都会乐意拥有它。列赛过纯净水的树汁培育出一种计多的树,其外品质赛过纯净水,这也是解决水源污染的一种途径。利地震能量收集器地震是地球能量聚集到一定量后的突然释放,如果设计一个地震能量收集器,像采集石油一样,将地壳中的这部分能量有规律地进行采收,让它为人类服务,既可避免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又多了一份能源。闪电收集…  相似文献   

2.
在能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类为了能源不惜利用战争,你争我夺。失去了人的本性。转型发展,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成了人类头等大事,但是地球上还有更多的能源没有被开发,如地球磁场的能量、雷电的能量、地球自转的能量、地震与火山的能量还没有人问津,开发这些能源也是人类未来的必然,地球自转的能量是巨大的,坐地日行8万里,这么大的速度,这么大的质量,人类只要能利用万分之一,就是人类之福了。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人们对地震的印象可能是这样:楼房倒塌、地面开裂、死伤无数。但是地震对人类除了做消极功夫外,还有另外的盖世神功。首先要告诉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兄弟。天然地震呢,主要就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到  相似文献   

4.
有报道称,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多颗当量2万吨TNT炸药的原子弹。此次地震有无如此巨大能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地震局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地震是人类遭遇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对建筑物的破坏经常阻碍人类的避难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人类一直采用"抗"的方法来抵御地震,就如同治水,久堵而不疏,必然会出现决堤。因此,抗震性能再好的建筑物抗震久了也会遭受到破坏,这样地震给人口和经济带来的损失仍无法有效避免。在如此的形式下,研究者提出了消能隔震的技术。"消能隔震"的基本思想是使基础和上部房屋结构分离,隔离地震能量向建筑物的输入。实现地震时地  相似文献   

6.
地震可以说是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了。大规模的地震发生之时,相当于数百颗核弹的能量从地下爆发出来,无数建筑被夷为平地,成千上万的人伤亡。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可怕的地震灾害,人类碍于认识水平,无法有效的预报应对。虽然如此,我们对地震也并非一无所知,至少知道绝大多数的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地球的板块运动。  相似文献   

7.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7年1月至2001年12月的哈佛CMT目录和美国NEIC地震辐射能量目录,研究了全球范围内震源深度大于70km的地震的辐射能量与地震矩之比(或称折合能量)随地震矩的变化及其与震源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震源深度为70~400km的地震,折合能量随地震矩的增加而降低;对于深度大于400km的地震,折合能量随地震矩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特征与浅源地震似乎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陈建国  宣金祥 《知识窗》2010,(12):29-29
龙卷风和地震、火山一样,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专家估计,如果用龙卷风在1分钟内产生的能量来发电,足够美国用50年。目前,人类虽然还不能控制龙卷风,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震持时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了当前各种持时的定义及其应用。此外,列举了地震输入能量的简化计算方法,并从地震能量的计算、地震波输入选择、地震损伤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了地震持时与能量的关系。最后,从利于结构抗震的角度出发,对结构构件的滞回耗能计算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印尼地震引发的海啸至少已造成 15 万多人的死亡。而这场波及亚洲多个国家的灾难已经向人类警示,当今的灾难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人类应共同做好防预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研究区数据是由4个工区的三维地震数据拼接而成,通过分析原始资料数据特征,获得不同工区的地震子波存在着差异,给后期工作带来了困难.而多工区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结果往往使三维地震数据在频率、能量强弱方面失真,很难用于地震资料解释.因此,提出了子波匹配的处理方法,改善了临兴区块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的效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介绍了预制装配式T梁中,T梁与高墩固结体系桥梁的结构特点和地震作用下特殊的地震效应。概述地震,是地球内部某部分急剧运动而发生的传播振动的现象。地震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地震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给当地交通网络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人员伤亡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这两大地震带上,是世界多地震国家之一。作  相似文献   

14.
提起地震,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的凄惨景象。经历过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人们对当时的情景至会仍记忆犹新。1995年1月17日的日本兵库 7.4级大地震更给多地震国家敲响了警钟。确实,强烈地震给社会和人类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巨大的,但地震给人类造成劫难的只是极少数。据监测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1500 万次。其中3~4级有感地震年平均约 5万次;  相似文献   

15.
应急地震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因孕震过程很难进行直接观测,人类对孕震过程及地震破裂起始过程了解尚少,地震的短临预报在短期难以取得突破。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及地区采取的对策是,强化建筑物抗震设防、深化地震快速应急研究。应急地震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以最短的时间确定地震的位置及强度,利用现代通信的快速性,在破坏性地震波(主要是地震面波)达到之前几到几十秒的时间内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一些人员财产损失,形成地震预警系统。应急地震学另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地震灾害的快速估计,即利用国家及全球的地震波形信息,结合地震灾区的强地面震动记录,快速确定地震的起始、终止时间、地点及能量释放的具体过程,结合当地地质结构信息,从而估计各地区可能的受灾程度,为合理分配救灾资源提供第一手资料。在进一步加密我国地震台网的基础上,在东部平原大都市地区我国应可实现强震(6.5级以上)发生后20秒内快速确定震中及震级,实现地震极早期预警。同时可在几小时内确定地震能量释放过程,形成地面震动理论评估图(shakemap),按照灾情程度合理分配救灾资源,提高救灾效率。  相似文献   

16.
能量补偿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彩霞 《今日科苑》2009,(13):131-131,130
地震数据的振幅信息是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一个重要参数,对提高地震勘探精度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已开始大规模实行,地震信号能量的均一化和保幅处理对成像精度的影响极大。为了解决能量不均衡问题,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剩余振幅补偿三种能量补偿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地震能否预报?目前,这对人类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还不可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预报,但在对既往发生地震的物理过程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人类还是可以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的行为作出某种程度的预测.北京大学张海明博士长期从事震源动力学,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18.
田野  田翠勤 《科学中国人》2010,(2):126-128,F0003
运用能量释放公式(地震公式),通过对汶川5.12地震(主震级为8.0级,震源深度为14公里)能量释放状况的分析,并通过与相近(主震级与震源深度)案例能量释放状况的比较。认为;汶川5.12地震,若主震级为8.0级,则震源深度为14公里的实测结果远小于实际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19.
地震预报机     
天气预报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了,如果人类也能像预测天气一样预测地震,那该多好!  相似文献   

20.
地震是地壳快速运动释放巨大能量的一种自然灾害,科学界普遍认为在地震发生前兆的多个自然指标数据,可以作为预测地震发生的依据。首先选取地震前30天的12个指标,以数学方法分析地震前期的数据特征,预处理筛选出对地震敏感程度最大的6个指标,以此作为预测今后地震发生的主要指标。利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震预测模型,将地震前兆数据和正常数据进行训练,在设定判别准则之后,对30天的指标数据输入判别,判别结果基本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出地震前兆数据的特征,可以对地震是否发生做出简单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