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写作是“物--意--文“的转化.写作者反映客观生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往往是写作主体主观精神的倾注和投射.西方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们把这种交流叫做“移情“.由于情感的“移入“,客体事物会因此而发生神奇的变化.由于“移情“的结果,主体自身也可能在反射力的作用下,产生连锁反应,生发出新的思绪和情感来.这时,主体就有可能与客体融为一体,妙合无垠.主体还可能被异化、幻化到对象之中,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有我之境”与移情作用相关联。“有我之境”中,主体总比较显露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趋向,外物随着“我”的意识和情感的流动而飞跃。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主体的情感投射是一种普遍的趋向。“无我之境”中,主体物化为作为对象的客体,与客体相互流连,物我距离消失了,也伴随着移情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移情现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心物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方面,主体的情感投射到外物,改变了物象的色彩和情调;另一方面,外物移易了主体的情感。而且,在某个人的某一艺术思维过程中,“移入”和“移易”两种移情可以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4.
写作创造进程中,写作主体和写作客体各自的特点,只有在相互关系中才能确证。同时它们在写作活动中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写作的这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情感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主体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客体的“主观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情感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且显示出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很显然,体验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发生动态联系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主体与客体间外部形态的交涉,更表现为主体与客体间内在意义的交流。这种内在意义的交流,在主体看来,就是情绪、感受、理解、联想、感悟等心理过程面向客体的激活和投入;在客体看来,就是真、善、美等内在价值面向主体的彰显和渗透。这种内在意义的交流,是一种“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的境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环节”。难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  相似文献   

6.
在写作主客体关系中,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是一种对象性存在。作为内容,它必须是写作对象的主体化,通过主体摄取的选择、主观化和个性化的改造及文体规范的格式化实现;写作主体的对象化则是通过相似点、关联点的选择,移情、寓意与生命化及物我交融等手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寓寄到写作客体上去,使之成为代言表情对象。而网络写作双向互动的特长,在技术上给这种对象间的互联、互动、互惠带来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一)作文必须经历“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这是写作心理学揭示的规律。“表象是思维的起点”,是写作中双重转化的基础。没有表象,“意”和“文”只是无源之水。不同的“物”在...  相似文献   

8.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有情,皆为心声,文丝脉络,被情所牵,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论文、鉴诗、评人、赏物都得移情入文,以情品文。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点,促成学生主体情感与文中客体情感互融、互动、互补,从而激起学生智慧、潜能的火花。  相似文献   

9.
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相似文献   

10.
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主要揭示了创作主体——“心”与创作客体——“物”之紧密联系。心物感应论主要表现出审美主体“我”与审美客体“物”之间相互融汇交流,互相赠答,彼此互渗,并最终达到物我同化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1.
移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对他人情感和意识的主动感知。语言是移情的基本手段和主要途径,人们需要通过移情来完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对语言沟通的方式和语言表达的内容就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移情”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英语口语表达方式和写作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认为,"审美移情"就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外射""移置"到审美对象里面去,是情不自禁的审美模仿,是主体向周围现实"灌输生命"的活动,即以人度物,把物看作人,审美对象不是与主体对立的纯粹客观物,而是经过自我情感外化后的"客观的自我",特点是没有欲念、没有目的性、忘记了现实和实际生活,从而使物我由对立关系变成统一关系。此时,主体的审美快感超越了对客体对象的欣赏,达到一种自我的满足。实际上,"移情"是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中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是“物一意一物”’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概括为“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这个基本规律在写作活动基本规律中表现为:“物←→意←→文”之间互逆互动无限循环的矛盾运动规律,可以概括为:“客体主体化,主体文本化”。“客体主体化,主体文本化”既突出了写作基本规律的特殊性,又体现了一般实践基本规律的普遍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艺术思维和审美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的感情移入客观的自然景物或其它审美对象之中,从而使本身没有情感和知觉的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的情感作用下,仿佛也具有了感情、思想和行动,——这种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情感完全“合二为一”的现象,在美学中即称之为“移情”(“移情”一词从德文中译出,亦作“移感”)。移情是一种大量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和审美过程中的很普遍的现象。比如,人快乐时,会觉得花欢月笑;人悲哀时,则会觉得花泣月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移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诸如:“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李白《待酒不至》)“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等等,这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5.
中西移情说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情是人的情感外射、移注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过程,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动性、创造性反映。中西文艺美学寓含着丰富的移情理论,但具有明显差异。西方移情说将移情作用归因于人的生物本能,由人及物,凸现主体,扩张自我,强调对物的感性把握而疏离理性,否认移情作用的审美认识本质。中国移情理论强调由物及人,情以物兴,以理节情,主客体和谐统一。显得较为辩证合理。  相似文献   

16.
一、体验促使知识经验升华 在教育中,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起着将主体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主体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它引领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它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通道,使主体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实现移情、观念的转唤。  相似文献   

17.
与东方原始思维的"万物有灵观"所决定的审美"同情观"不同。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审美上,注重"唯我论"哲学那种主体向客体的"移情",向客体"外射"和"倾注"主体的精神与情感,使本来没有生命、情感、思想的自然物也像我们一样,具有了人的色彩,进而达到暂时的"物我同一"。这样,人在对自然美的审美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对象化,获得了超越人与自然之间界限的自由心境。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主客体关系的反映,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表现就是“爱”和“恨”,写作的内在动因是情感冲动。让学生从虚假的作文套路里解放出来,用我手写我心,倡导学生去写真实感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怎样使学生的心理思维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呢? 一、调动学生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按照情感转移原理,教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情感。表情、语言、手势、目光是师生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一 前言 移情,亦称情感移入或情感转移。它是人的一种重要心理特征和内在过程,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它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使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社会性动机因素,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移情作为助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