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才能避免出现错别字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统称。错字是指写错了笔画的字,它严格说来不能称为字了。如:把“低”写成“”,把“染”写成“”等。写别字是指因形近或音近(同)而把甲字写成了乙字。如:把“迁徙”写成“迁徒”,把“刻苦”写成“克苦”等。出现错别字...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认知语法参照点结构理论研究汉语“的”字结构(即:“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的”结构),分析并发现了汉语“的”字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参照点结构,作为该结构中唯一不变的成分,“的”字的模式义是凸显参照点关系。这一抽象的模式义在动词“的”字结构和形容词“的”字结构中体现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名词“的”字结构中体现为所有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的”字在汉语“的”字结构中的典型义。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第三册《白马篇》有这样两句:“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对这两句,课注释说:“宿昔秉良弓:平对手执良弓。宿,平时。昔,过去。梏矢何参差:梏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不整齐。”笔认为。这两个注释中,对“宿”、“昔”和“参差”的解释都欠妥。因为一方面“平时”和“过去”这两个意思.在汉语里无论如何也揉不到一块.违背汉语的语义关系;另一方面“梏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参差不齐”,这个解释与作要刻画的主人公的英武形象的意图相矛盾.甚至破坏了人物形象一箭囊中的箭尚且?[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经常听到有将蜀汉后主刘禅的“禅”字读成“chán”。笔者认为这种读法是错误的,刘禅的“禅”字应读作“shàn”。理由如下:1、读“chán”不符合历史实际。若读成“chán”,它便是外来词。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篇中说:“禅,梵语禅那。自从鸠摩罗什译出《禅法要解》等书,禅学始成专业。”鸠摩罗什是后秦时期的高僧,上距刘备所处的东汉末年一个多世纪。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传播并不广泛,梵语文“禅”很难说在当时已进入汉语。退一步讲,即使当时汉语中有此外来词,须知刘备本是一名儒生,他的老师就是“学为儒宗,士之…  相似文献   

5.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学生的错别字一直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隐患.教师困惑,专家担忧,甚至有人提出:让学生将话说通.将文理顺,将字写正确,哪怕是文章内容不丰富也无妨。诚然.学生作文,并非大作家搞文学创作,不能对其过于拔高。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学生作文中出现了一些错别字而忧虑重重,因噎废食,让学生说简单话.写“保守文”。到头来.又只能回到老路上。让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6.
本根据《论衡》一书中“劣”字的用例,对《汉语大字典》解释该字三个方面的缺失进行了补正:一理解例勾欠准确;二、义项不全;三、例证过晚。  相似文献   

7.
1995年3月27日《中国教育报》严建军等撰文,说朱自清等名家文章中写有一些“别字”.所谓别字,按顾炎武的说法就是“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日知录·别字》).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汉字教学中对两个以上的汉字进行比较,从形音义三个方面讲清汉字的字理,纠正错别字,这又是汉字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是写字不用心,观察不仔细,常表现为“多一笔少一画”,对一些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出现混淆,对一些独体字变成偏旁书写不规范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易写错的字,讲明笔画,讲清字义;开展写字比赛、书法展示活动;科学进行写字评价,以达到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寻找病“征” 前段时间,我对三年级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听写生字表(二)。结果令人愕然:300个汉字中.253个字有错误现象,“绒”“旅”“拣”等字还出现了三四种不同的错误。我把学生的错字归类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丽萍 《学语文》2002,(1):18-18
我们一直以为“布署”是“部署”的错误写法,原因是有几个权威证据。《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部署”,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常见的别字”一表收录了“部(布)署已定”,即认为“布”是“部署”的“部”的别字。 而近来,教学中发现中师一年级的学生竟有80%多将战略部署的“部”写成“布”,我们便搜集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中"你看"变体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你看”有三个变体:“你看1”“你看2”“你看3”。它们主要出现在对话中,“你看1”主要表示听话者用眼睛看;“你看2”表示说话者让听话者注意某种现象;“你看3”表示说话者要求听话者发表自己的看法,三个“你看”的关系反映了普通话中的“看”正在发生虚化。应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对“你看”的三个变体进行区别和界定,并对普通话中“你看”的虚化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成语“蓬筚生辉”的“筚”,又写作“荜”,许多词典没有对此作出规范。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成语使用的第4题用了后一种写法。我认为这种写法是不规范的,因为在这条成语里“筚”是本字,“荜”是借字。筚,《说文》:“藩落也,从竹毕声。《春秋传》曰:筚门圭窬”;《辞源》:“荆条竹木之属,可以编成篱落或简陋的门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义与《辞源》基本相同。荜,《说文》未载。上引其他三部词典和字典,均释为:(1)荜拨,草名;(2)同“筚”。可见“荜”是借字,而且仅是一个“字”,连语素…  相似文献   

14.
在中小学同学日常学习中 ,出现错别字是在所难免的。错别字的出现 ,往往会影响正常的表情达意 ,使文字失去交际作用 ,有时 ,还会产生反作用。错别字包括错字和别字两类 :错字 ,是指写得不成字。如把“染”写成“染” ,把“丧”写成“丧” ,把“含”写成“含”等 ;别字 ,是指把甲字写成了乙字 ,如“欣赏”写成“欣尝” ,“刻苦”写成“克苦” ;“脉搏”写成“脉博”等。产生错别字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就主观方面来说 ,大致有两种情况 :第一是没有正确地掌握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 ;第二是态度不够端正 ,有同学对一些字满足于一知半解 ,…  相似文献   

15.
3.过字关(下)许启仁(萍乡市湘东区教研室)第四关字误关1.汉字形近字特别多,只有细微的差别。找出下面错字最多的一组。()①抢救庄稼准备宫殿②刺刀时侯颀尝拔草③玩要方问例外分④严历舞稻仍旧坚持2.汉字中有许多同音字,分辨不清,就会写别字。找出下面别字...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语法分析沿用英语词类划分标准,造成了在词类划分标准上长期争论不休。返观汉英两种语言中两部早期语法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语法分析还可以有另外一个维度。在该文中,笔者就奥托叶斯伯森(Otto Jesperson)《英语文法精要》(Essentials ofEnglish Grammar)(1933)和《马氏文通》(马建忠,1983)两书中“联系式”(Nexus)和“读”两个概念作一简单对比分析。理解这两个概念的相似之处,不仅能给语法分析提供另一视角,还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一直是自己最头疼的课。一上作文课.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闭目思考,可是一节课憋不出几个字来,我真是比他们还要着急。最后学生只能在我的催促声中,乱翻作文书,东拼西凑,完成任务。写出来的作文更是惨不忍睹,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卷面不整洁。乱涂乱画。这主要表现在:(1)作文中错字、别字太多。有一些最基本的字都写错,还有“再”,用做“又一次、重复”等意思时,一直有学生使用“在”来代替。(2)格式不正确。至今有学生一篇作文就是一个大段到底;更有甚者不会使用标点符号,通篇作文就几个标点。再就是标点符号有明显的错误。标号和点号不能区分,位置放不对。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近代汉语词汇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敦煌文书是唐五代最重要的近代汉语研究资料。以《敦煌变文集》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唐五代时期,“了”主要出现在以下四种格式中:用于主语之后作谓语;置于前一个动词宾语之后作谓语;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起帮助作用。通过分析“了”字在每一种句式中的特点和功能,得出结论:“了”字从动词逐步虚化为助词,且在唐五代末,助词“了”在口语中就已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字词的问题“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里的“定”字,今天看来显然是“别字”。《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记念”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同“纪念”。显然,已不通用。对此,课本中不予注明不说,教师们还从“记念”一词挖掘出了“永远记住...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在数学著作中看到“一般地”这三个字,浙教版《数学》初中阶段用的教科书“一般地”三个字就出现过111次之多.如《数学》七年级(上)出现的欧几里得几何的第五平行公设是这样的:“一般地,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正因为有了“一般地”三个字,才体现出教科书的严谨性,并且给后人留下了更多不一般的思考和研究空间.在这点上,俄罗斯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和德国数学家黎曼为我们作出了非常好的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