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意境之美、绘画之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天地人合一”是最高的追求。《荷塘月色》所写的不只是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应当看到荷塘所处的位置为“地”,“月色”所代表的则是“天”,中间还有一个代表着“人”的作者。《荷塘月色》集齐了天、地、人“三才”,因此也自然具有了“合一”的意蕴。解读《荷塘月色》,就是在寻找生活和自然的美。作者心中有所期待,因此看到了荷塘月色之美;读者心中有所期待,就能看到荷塘月色之美。所有的这些美,都是“合一”之美。  相似文献   

3.
课例之一:《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请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写篇托物寓情的散文.  相似文献   

4.
《荷塘月色》第四、五段描写景物的特点是:荷塘是月色中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通过观赏荷塘月色,描绘素淡朦胧的美景,反映作者幻想超脱,对美好、自由、光明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散文佳作。文章写得很美,满贮着深深的诗意。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那原是一个平凡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照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较难描写。画家作画,不怕画山水,就怕画月色,因为月景的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幻着,很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清代的国画理论家汤贻汾曾说:“画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而须空明。”的确,要在晦暗中见空明,是很需要独特的表现手法的。于是便有人提出画月亮的方法:“月景阴处染黑,阳处留…  相似文献   

6.
<正>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以其深邃的艺术,优美的意境,清新、细腻、传神的语言。复杂多变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阴柔美。 有史以来,月亮出现在文这作品中,无不是阴柔的特征,且无不跟女性有关。古人对月亮的诸多称呼,也大都打上女性的烙印。不管是外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女神,还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都离不开女性,离不开女性阴柔的特征。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其所写景物(或者说其所创设意境)的两个主要方面(即“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来看,都跟月色紧紧相连,离开了月色,荷塘就索然无味。也可以说,没有月色的主体地位,荷塘的一切便失去了意义,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从全文内容来看,这样说也并不为过。因此,我觉得《荷塘月色》的艺术风格,从美学欣赏角度看,用阴柔美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是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代表作,发表至今.已逾70年。从30年代起就被各类教材选用.可见其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一篇千字散文,已然是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品读此文,你会为朱自清精心绘制的美丽画卷所陶醉:你会不由自主地走进那一片“无边的荷香月色”之中.沉浸在蒙胧的梦里、缥缈的歌里:你会慢慢地体会到作家在艺术追求上的苦心孤诣,正如作家所说的那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边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下的月色,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在描写时,层次里蕴藏着层次.使画面极具立体感、渗透感。  相似文献   

8.
张云华 《江西教育》2007,(12):14-14
课例之一:《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请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写篇托物寓情的散文。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堪称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欣赏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就像朦胧的梦幻,就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在这诗情画意里,蕴含了作者在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充分展示了“美文”的审美价值:一、《荷塘月色》展现超脱的自然美景《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作者集中笔墨描绘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四周动人的景致,并给人创造了一个似诗似画的人间仙境.月下的荷塘,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是一幅形式和谐的画卷.在描写月下荷塘这段文字中,我们没有见到“月色”的字眼.却在动态的景象中和静态的画面上,感到淡淡的月光的存在.这月光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的丰姿,荷花的情态以及被微风掀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的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显然也就是月下的荷塘了.静态  相似文献   

10.
她,不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色荷塘”,月色荷塘是美丽的,但那是冷艳之美。 她,是当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大手笔”——阳光下的“荷塘”,亮丽色彩纷呈。 荷塘职业中学,坐落在美丽的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小岛荷塘镇上。虽不见田田莲叶、亭亭荷花,这些年,却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来了全国数以万计的寻经问宝者,也吸引来了远渡重洋的客人:美国的国会议员、英国的教育大臣、巴西的农科专家、多哥等国的政府官员,还有博茨瓦纳共和国的总统。这位非洲国家的总统参观后,又派该国驻中国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荷糖月色》的鉴赏分析时,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了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当然是抓住了关键。可是,我认为文中对"杨柳"的描写也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点。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但他1903到扬州,到1916考上北京大学才离开,他的父母在扬州,他的妻儿大部分时间在扬州,写作此文时还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的教参把这篇文章题目的语法结构当作偏正词组来分析,认为中心词是月色,即荷塘上的月色,我以为无论就文章篇幅来说,还是就作者的思想情绪来说,这是一个联合词组,荷塘和月色的关系并没有主次之别,而是平列的。 从文章的篇幅来看,七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秀散文.读后,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唤起人们美好情感,拨动人们向往和追求美的心弦.导读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整体上获得美感,了解作者审美的特征,把握作者审美的情趣,以达陶冶学生美好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一、导语荷塘、月色,这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题材.朱自清先生以优美的文笔活画出一幅美丽怡人的荷塘月色图,同学们读后一定从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吧?在一片静美的月色下,在缕缕放香的荷塘前,你一定会感到大自然美啊!这自然美也一定引起了你美好的情思,美好的遐想吧!  相似文献   

14.
谭志永 《语文知识》2005,(10):35-3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首诗都是杨万里所作,都是描写夏天的荷塘景色,构思都很新巧,语言都很通俗流畅,但也有不同之处。一是所写景物不同。两首诗虽然都以荷塘景色为描写对象,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下简称《晓》诗)写的是诗人对整个荷塘的总体观感:满眼碧绿的荷叶远与天接,荷花在日光的映照下格外鲜艳夺目,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盛夏的西湖之美远非其他季节所能比。这首诗主要写西湖的静景。而《小池》(以下简称《小》诗)写的是诗人近距  相似文献   

15.
朱白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问世己逾八十年,作为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自上世纪30年代起,就被各类语文教科书所选用,其艺术魅力可谓历久而不衰。该文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应该归功于朱自清先生本人对古典诗歌手法的精妙运用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在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的写景中运用了许多比喻,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淡淡月色中荷塘上许多美丽的景物,又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无不把读者的思绪带入了一个理想的、美的“另一世界”里。辨析比喻在《荷塘月色》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运用比喻能够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二是运用比喻能够营造出浓郁的诗的意境。发现并掌握比喻的这些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作品和理解作者。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幽美绝伦,假如没有那阵微风戏叶弄波,荷塘之景还会流香如歌?朱自清笔下的月色如梦如眠,假如没有那片淡云,月色之下还会光影如乐?当今语义课堂教学,假如还不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的语文岂不真的被学生踩在脚底下?  相似文献   

18.
童海霞 《语文天地》2012,(17):33-34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蕴涵着作者丰厚的艺术修养,体现了作者表达技巧的高超,如无平不陂的开篇技巧,细针密线式的描写手法,善于变换的描写角度,以景寓情的抒情方式等。一、开篇技巧——无平不陂由标题性质看,《荷塘月色》为写景散文即借景抒情散文。然而在开头时,朱自清并没有急于描写"荷塘"之景,描述"月色"之色,却是先表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乍看之下,这岂不是跑题?其实不然,这正好是作者创作的高明与独特之处,符  相似文献   

19.
<正>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新形势下,关注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品味的提升,构建学生完美人格,是语文教育中值得探讨的重要教育问题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呢?文本中自然之美,学生容易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与愉悦,教师也容易与学生共鸣与交流。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荷塘之美、月色之美;李白的《蜀道难》中蜀山险峻的壮美。而文本中涉及人物、社会所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寻踪法”破题艺术传统的语文教学程式,是从第一段开始破题分析。其实,有的课文不妨改变一下破题方式。如《荷塘月色》,以“荷塘月色”为题,“荷塘月色”是描写主体。然而“主体”的“出场”却是在第四段。我们完全可以从第四段破题: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赏析作品中的“荷塘”和“月色”之美,让学生感受这幅“荷塘月色图”。然后提问:“既然这么美,作者在第6段末为什么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答案就在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分析第1、2、3段,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