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标题原意为:《歇夏与猫冬,不翻了》。写过《随便翻翻》,接着写《又随便翻翻》、《再随便翻翻》,还来一篇《随便又翻翻》,老北京话说:“有完没完哪?”太随便,太过分了吧?掐指一算,按照《上海集邮》的发稿周期。我初夏写出的札记,由于累积过多,大概可刊登到隆冬了。邮市开始“歇夏”,我的存稿将进入“猫冬”。看来,该休息休息了。  相似文献   

2.
我认识《集邮博览》是在2008年。我借参加北京奥博会邮展之机,去马甸邮市逛了逛。看到了奥运专题版《集邮博览》,很是喜欢,就买了一本。这是一本大众化的刊物,既专业又让人感觉很亲近,因此每逢出差或旅游,我都随身带着,翻翻看看。独享其乐!没想过要给《集邮博览》投稿,毕竟它是大刊物,仍觉得投稿、发表是很遥远的事情。直到2011年3月,安徽题材的邮票《儒林外史》发行之际,酷爱安徽历史的我突发奇想,是否可以探究—下《儒林外史》邮票的主要原地,也投—下稿?于是写了篇《探寻〈儒林外史〉邮票的主要原地》通过电子邮箱发给了《集邮博览》,  相似文献   

3.
阿升 《垂钓》2006,6(4):70-70
我是《垂钓》的一位老读者,每期《垂钓》文章我至少阅读两遍。说实话,原来我对广告页没什么兴趣,最多是随便翻翻而已。但我最近发觉,那些精美的广告页确实能给我们钓鱼人带来帮助。要说我这种认识的转变得从一次钓鱼说起。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寄来的"致作者的一封信"及赠送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会员卡",这是《集邮博览》复刊三周年,送给曾在《集邮博览》辛勤耕耘的作者的一份厚礼。这枚"会员卡"的有效期是从2010年5月至2013年  相似文献   

5.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9,(3):4-4
《集邮博览》让我免上当我是《集邮博览》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把这本杂志作为集邮的教科书,杂志介绍了很多集邮的知识,让我在集邮中如虎添翼,也让我少走了一些弯路,不久前我在成都古玩市场上,有几个人,看到我对邮票很感兴趣,便很神秘的从箱子里拿出集邮册翻开,指着一枚"梅兰芳"小型张,不停地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送走2009年,又迎来了新的一年。每次我翻开《集邮博览》,读罢"一字文"就有好戏在后头的感觉。《集邮博览》让我开阔了眼界。她是读者的伴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集邮博览》三十余载的忠实读者,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集邮博览》伴随着我的集邮生涯;同时,我也是看着它诞生和不断发展的。从1981年正式发行的《北京集邮》,到更名的《集邮博览》。它见证了"文革"后中国集邮从复苏到高潮起伏的过程。我热爱她活泼、朝起蓬勃,充满青春活力;她勤奋、信息丰富、治学严谨;她面向读者,  相似文献   

8.
正每次收到《集邮博览》我都不隔夜即阅读,收到2014年第6期杂志后,当读到《珍贵的实寄封悲壮的信札》一文时,我的头脑顿发奇思:"珍贵的实寄封"在集邮圈内是一句司空见惯的术语,而"悲壮的信札"一语就大有文章了。当读完"下一封家信竟成永别"时,我潸然泪下……我今年已经88岁了,曾经亲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我的家就在祖国抗美援朝的最前沿。我亲眼所见,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对于烈士孙希祥老父亲孙承大老人的信,作者和《集邮博览》编辑部付出很大的精力,释成现在版面上刊登的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集邮博览》,开本变大了,纸张光滑了,图文并茂。"天下"栏目,广发域外邮情。恰好在这个当头,我的同事陈茗兄送了一台数码相机给我,我就拨弄起来,一不小心却满足了《集邮博览》的新要求,于是如鱼得水,我的外国赏玩邮票的种种乐趣都一  相似文献   

10.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9,(11):4-4
细微之处见精神双节长假期间,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社长吕兴华签名的一枚国庆纪念封,实寄封让人爱不释手。9月中旬,《集邮博览》杂志社举办了主题为"探邮金秋,邮学京城"的活动,在座谈会上,吕兴华重申了"我们要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集邮博览》杂志2010年加页不  相似文献   

11.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8,(5):5-5
我是《集邮博览》的老读者。杂志复刊后,因未能及时查找到复刊的信息,以致耽误订购时间,后来还是从《集邮报》上得到了复刊信息,在我打算买《集邮博览》时,想起了我们"安庆快乐集邮沙龙"的11个成员,我在一次周会上介绍了此信息,大家欢呼雀跃,纷纷表示要集体购买。于是由我牵头一次订购了8套2007年的杂志。虽然几经电邮联系和询问后,才迟迟看到寄来的刊物,但还是很庆幸的。  相似文献   

12.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8,(4):5-5
我是一名《集邮博览》的新读者,复刊后的每一期杂志,我都认真去读。总体来讲,《集邮博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集邮类杂志,已经成为指导我继续提高集邮水平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3.
一批网络集邮爱好者筹建网络集邮研究会,筹办网络邮刊《博客论邮》,邀我出任该会顾问,并要我题词。思想良久,我写了"无‘网’而不胜"几个字。  相似文献   

14.
李忠 《集邮博览》2012,(7):55-55
2012年,《集邮博览》迎来了30岁生日,屈指数来,我与《集邮博览》相识已经有24个年头了。我与《集邮博览》初次邂逅,是在1988年。那年我刚高中毕业,走进了社会。当时我集邮已有10年了,但在集邮的道路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天,上中学的妹妹从学校门口的邮亭买了一本1988年第2期《集邮博览》送给我,我一见这份杂志就特别喜欢。读了以后,我便被这本薄薄的、只有32页的小册子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里面的信息真是太丰富了,特别是“封片简戳”版的文章,我反复阅读了多遍,从此开始痴迷于收集《集邮博览》上介绍的风景日戳。  相似文献   

15.
集邮九问     
当我收到《集邮博览》采编部关于"集邮九问"的约稿时,大感意外,2009年在这一栏目作文章的都是集邮名家,而我只是一名"草根"集邮者,没有突出的成绩,与他们的距离实在很大,而且,可说的内容不多。但盛情难却,便从一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在集邮报刊上不断有集邮者对《新邮报导》和《新邮预报》进行收集、研究的文章刊登,如《集邮》杂志、《中国集邮报》等,均刊登多篇。读了这些文章后,对照自己收藏、研究的结果,觉得很有必要谈一下我对《新邮报导》和《新邮预报》的产生与发展的一些看法,供集邮同好们参考。我认为,《新邮报导》和《新邮预报》的产生与发展,均与我国体制改革息息相关。因此,只有把握住这条主线,才能讲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得出正确的研究成果。一、《新邮报导》产生前的"新邮报导"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我国的集邮活动全面停  相似文献   

17.
李文 《集邮博览》2010,(4):39-39
今年第二期《集邮博览》,刊登了徐敬宾先生《邮票伴我台湾行(三)》一文中展示了日月潭、阿里山两枚"极限片"。我  相似文献   

18.
订完2009年的《集邮博览》,我又仔仔细细地把2008年的各期翻了一遍,确实期期都很精彩。我喜欢《集邮博览》是因为她饱含的人文精神,阅读时感觉就像在读集邮界的《国家地理》(那是我喜欢的另一本杂志)。身边的集邮人都说《集邮博览》是为高水平的集邮者准备的。这似乎包括两层含义:一、高水平的集邮者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19.
2017年,我依然徜徉在自己的集邮世界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快乐集邮。邮文写作在我的退休生活中,写邮文成为一大乐事,这一年我沉浸在邮海文山中,不亦乐乎。2017年,我在专业集邮报刊《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和内部发行报刊《生肖集邮》、《洛阳集邮》《百川集邮》(洛阳)、《夕阳红报》(洛阳)、《化工邮苑》(上海)、《西游记集邮》(河北)、《麒麟集邮》(南京)上共发表集邮文章45篇,内容着重在邮票图案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上海集邮》的一名忠实读者,看了贵刊今年第5期《认识伊拉克邮票》受益匪浅。文中说:"因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斯科特》和《米歇尔》目录都中断了收录(伊拉克邮票)。"就我所知,《斯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