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大哥”,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然而,这位大哥体形虽大,却是外强中干,它的平均密度还不及地球平均密度的1/4,平均下来,每立方厘米的物质仅重1.33克,只比地球上的水稍重一点点。这其实是给我们暗示一个信息,木星是颗液态的星球。的确如此,如果我们有一天能够登陆木星,会发现我们的登陆舱漂浮在一片汪洋大海上!木星没有地球陆地那样的固体表面,它的表面是液态氢形成的海洋。这是因为木星的表面温度太低,氢不是以气体、而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在。给木星套上人造地壳人类不是浮游生物,因此无法直接定居在木星表面的海…  相似文献   

2.
宇宙中各个行星的个头都不会很大。我们知道,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是一颗气体行星,主要是由氢和氦组成的。不过由于其内部的高温高压,木星的密度与地球上水的密度差不多。  相似文献   

3.
问专家     
正如果地球撞上木星会发生什么?与地球比起来,木星是个巨无霸,它的质量约是地球的317倍,体积约是地球的1300倍。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撞上木星的地球很可能还没掀起波澜,就消失了。不过,这只是地球垂直并且直接撞上木星的情况。如果地球  相似文献   

4.
云帆 《百科知识》2001,(6):19-20
木星轨道上的两群小行星1906年,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思·沃尔夫发现了另一颗奇异的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后来被命名为阿基里斯。阿基里斯的轨道与木星相同,因此,它也不在通常所说的小行星带里。最奇妙的是,从太阳看去,阿基里斯恰好在木星之前60度左右,它跟木星若即若离,在60度左右的位置上来回摆动,却不与木星贴近。它的绕日运动周期与木星很相近。在一般人看来,一颗小行星与木星在同一轨道上绕太阳旋  相似文献   

5.
如果告诉你,除了人们常说的长满各种海洋植物的海底之外,还有另一片海底,但这片海底看不见、摸不着,你会相信吗?不用怀疑,这片海底不仅存在,而且还具有独特作用,这就是科学家和军事家们常说的“液体海底”。液体海底是由于海水中各处密度不同而形成的密度跃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深度及地理经纬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但一般而言,在同一海域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低的海水密度比温度高的海水密度大,盐度高的海水密度比盐度低的海水密度大。  相似文献   

6.
<正>你能猜出密度最低的物质的密度是多少吗?理论物理学家会告诉你,是水的密度的十万亿分之一!太令人震惊了,地球空气的密度也才达到水密度的1/1000左右啊。不仅如  相似文献   

7.
在距离太阳大约8亿公里的地方,有一颗巨大的行星,它就是木星。我们若从太阳出发掠过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后,乍一看到木星时肯定会大吃一惊,“太阳系竟然存在如此巨大的行星?”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一颗行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质量也大得惊人,大  相似文献   

8.
<正>熟悉木星的人都知道,这颗巨大的气态行星有着独具特色、明暗不一的花纹。用一台小望远镜,我们就可以看到木星表面有两条平行的棕褐色条带,分列于赤道南北两侧,它们被称为北赤道带和南赤道带,像捆在木星肚子上的两条腰带。两条深色带子之间则是浅色的赤道区。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喜欢用希腊神话中的人名为天体命名,他们把木星叫做“朱庇特”,达可是罗马神话中地位最高的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法力和权力,罗马神话与希腊神话一脉同源,所以朱庇特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神话中,朱庇特是个风流倜傥的家伙,有很多情人。无独有偶,我们太阳系的木星也名副其实,那些围绕在木星周围的卫星常常被看作是它的“情人”(更有趣的是国际天协会天体命名委员会,  相似文献   

10.
杨孝文 《百科知识》2011,(14):28-29
科学家不是完人,也不是圣人,即便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也会犯下一些现在看来令人不可思议的错误。 1.伽利略肉眼“看到”木星卫星 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对外宣称他看到了木星的卫星。另一位天文学家弗朗西斯科·辛济则认为伽利略是自欺欺人,他指出,木星的这些卫星“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11.
救人的方法     
冯建成 《知识窗》2007,(8):32-32
化学科:将大量盐扔进河里,使河水的密度变大,人会自动浮上来:  相似文献   

12.
木星凶杀案     
地球上的风暴通常会在几天内形成和消失,然而在木星上,风暴可能会持续几百年之久。最著名的“大红斑GreatRedSpot,GRS)”已经持续了300多年,它是一个巨大的反气旋风暴,直径是地球的3倍。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仍然不清楚木星红斑变红的原因,有理论认为是强烈的风暴从木星大气深处卷起了含磷的微粒等空间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微粒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红斑变红。位于GRS南部的第二大红斑“RedSpotJr”出现于2006年上半年,它曾两次在GRS的边缘通过而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13.
正经过5年的漫长飞行,"朱诺"号木星探测器终于在7月4日进入木星轨道,但"朱诺"号上的科学仪器并未启动,这时的轨道很大,每53天绕木星一周。到8月下旬,"朱诺"号启动携带的科学仪器开始近距离探测木星。到10月,"朱诺"号将进入一个每14天绕木星一周的稳定轨道,然后从事长达一年半的木星探测。那么,"朱诺"号将如何探测木星呢?与此前的探测器相比,"朱诺"号又有哪些非凡之处呢?木星云下的秘密木星被称为"朱庇特",在罗马神话中是"众神之王"的意思。木星当之无愧是太阳系行  相似文献   

14.
郑小勇 《科研管理》2021,42(12):175-184
   本文基于整体网络密度模型和层级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集团内部知识网络密度、地理分散性和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商业集团内部技术知识网络密度和市场知识网络密度均与集团渐进性产品创新能力呈正向关系,地理分散性对两者与渐进性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意味着技术知识网络密度和市场知识网络密度较高的商业集团会具有相对更高的渐进性产品创新能力。特别是当集团成员企业地理分散性较大时,两者对集团渐进性产品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会更明显。(2)商业集团内部技术知识网络密度和市场知识网络密度均与集团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但地理分散性只对后者与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的倒U型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前者与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意味着技术知识网络密度和市场知识网络密度过高的商业集团反而会导致其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出现下降。特别是当集团成员企业地理分散性较大时,集团内部市场知识网络密度与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的倒U型关系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你有没有想过,在地球成为生命家园的过程中,木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忙碌的太空交警木星距离地球6.28亿公里,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4倍。地球上的生命和木星有什么关系呢?天文学家认为,在把水送到地球和把小行星及彗星对地球的破坏性撞击减轻至最低程度方面,木星功不可没。它的强大引力将诸如彗星这样的太空碎片清除得干干净净,为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化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综观太阳系的历史,木星曾经扰乱了无数天体的运行轨道。由于木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所以其产生的引力非常大。1994年7月,舒马克—利维9号彗星被木星所吸引,偏离…  相似文献   

16.
地球上是越来越拥挤了,人口爆炸性增长,土地紧张,资源匮乏。人口增长的趋势如果不改变的话,人类移居其他星球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不,已经有人开始盘算着用木星及其卫星制造一个小太阳系,然后移居过去了。质量不足的木星系在太阳系中,木星、土星和天王星被称之为气体凝聚的行星。这些行星的表面覆盖着以氢、氦为主的液体,一片汪洋,看不到固体。以木星为例,它没有固体表面,在大气层之下是液体木星幔。那是在巨大的压力下,氢变成液体而形成的深达7万公里的海洋。液氢旋转不息地流动,使木星具有强大的磁场。木星的直径是地球的1316倍,表面重力…  相似文献   

17.
密度是海冰资源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变动范围。本文以渤海沿岸连续两个年份的平整冰和堆积冰为研究对象,将海冰密度分为实密度和表观密度两种类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实验和计算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渤海湾和辽东湾沿岸的海冰在密度分布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平整冰密度介于0.633-0.918g/cm3之间,堆积冰的密度变化范围为0.615-0.906g/cm3。在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海冰密度大小存在差异,但是平整冰的实密度和表观密度均高于堆积冰。利用两种密度值计算得出的海冰空气孔隙率对于了解海冰性质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指导渤海海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没有几位科学家认为被技术问题所困扰的伽里略号太空飞行器(木星轨道探测器)能够对木星系统进行范围如此广泛的研究,也没有几个人预测到这些世界的内部结构是如此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资讯     
正木星闪电的秘密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对木星闪电的起因感到迷惑。"朱诺"号木星探测器任务小组的科学家发现,木星闪电实际上是地球闪电的"翻版",但闪电的分布与地球不同。"朱诺"号上的微波辐射探测仪可以记录频谱范围很广的木星无线电信号。它检测到了377次闪电放电,范围在兆赫-吉赫之间,与地球的闪电相同。但不同的是,木星  相似文献   

20.
赵复垣 《百科知识》2000,(12):11-12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因此有“行星之王”的美誉。在每年中一些特定季节里,木星都在夜空中显得特别亮丽动人。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刚发明不久的望远镜观测木星,发现在其周围有4个小小的亮点,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亮点应该是环绕木星运动的卫星。正是伽利略这一历史性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