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一位幼儿园特级教师公开发表的科学教学活动计划和相关论文等文本资料的分析,研究者从"科学课程知识、儿童发展知识、科学教育方法与策略知识、科学学习评价知识"四个维度揭示了幼儿园教师科学教育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和相关特点,并据此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罗华 《文教资料》2012,(5):145-147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学前教育城乡发展差异巨大;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环境创设城市化;幼儿园教育教学小学化;兴趣班盛行;入园难,等等。作者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为其根源在于包括教师在内的成人没有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而树立科学儿童观的基础是了解儿童。要解决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不论国家还是家长或是教师都应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发展,探讨了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必然性。整合化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完整和谐儿童的需要。同时提出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策略: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整合观念,实现教育目标的整合,利用生活实现课程的整合,通过游戏活动整合课程。  相似文献   

4.
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基于幼儿园课程优化发展需要、顺应课程评价科学发展趋势以及尊重儿童参与权利的重要举措。同时,儿童自身的参与能力保障与多种形式的评价工具支持使得儿童参与课程评价具备可行性。当下幼儿园课程评价中的儿童参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幼儿园密集的日程安排阻碍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进程,绝对主导的教师评价权与隐含偏见的儿童观制约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程度,“轻视儿童话语”的幼儿园评价氛围影响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真实性。为支持儿童参与课程评价,教师应当建构对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合理认识,并把握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合理限度;幼儿园应当建立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正当程序,与其他教育主体共同营造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5.
快乐的幼儿园是儿童自己的幼儿园,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得到了发展,为快乐人生打下了基础。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对构建儿童自己的幼儿园进行了研究。通过探讨,研究者认为儿童自己的幼儿园具有“自由”“快乐”“成长”的特征。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研究者对。幼儿园的课程架构、课程实施、课程文化、教师成长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构建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幼儿园。  相似文献   

6.
么娜  王丽萍  石远鹏  侯义 《文教资料》2020,(7):143-144,182
儿童观是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对儿童权利和地位的认识、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对儿童学习方式的看法及对儿童发展的期待共四个成分.儿童观影响教育观的形成,并影响教师具体的教育行为.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呈现出H省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主管部门应加强各级各类专项培训,把儿童观的提升纳入培训目标;农村幼儿园要将教研活动必须切实开展起来,在教研中提升教师的儿童观;农村幼儿园教师应加强自主学习,使自身的儿童观获得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激励与评价是幼儿园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以往探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与激励性评价行为的关系的研究较少。文章使用文献研究法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发现: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儿童观、研究者角色、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与能力三个方面影响教师激励性评价行为;激励性评价行为通过形成个人教育哲学、在关键事件中促进专业成长、促进实践反思式专业成长、提高主体性、实现探究式发展五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建议如下:反思自己的儿童观,不断提高教育智慧;提高激励性评价水平,实现专业能力发展。同时建议幼儿园管理者减少行政文书类事务。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教师是开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力量.研究者通过对幼儿园教师的半结构访谈数据分析,发现教师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面临对工作认识不足、能力提升缺乏支持和保障等困境.基于研究结果,文章分析了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所需的能力,并对幼儿园管理者提出建议:一是关注教师的相关能力培训,设计系统科学的培训课程;二是...  相似文献   

9.
儿童哲学课程在我国发展已有30年,但却未能全面推广。研究发现,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在教育观念、教材选择、课程设置三方面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五点: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加强对教师哲学素养的培养;重视对IAPC版教材的研究;尝试构建从幼儿园到高中完整的课程体系;多方合力筹建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0.
人类要关注自然,要以正确的生态观去安排生产和生活,而这一切都要从对儿童的教育做起,应将正确的生态观渗透到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去。具体办法是:在有关动植物的活动中及其有关生物生存条件的活动中渗透生态观;将可持续发展观渗透到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活动中;直接设置环境保护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渗透,使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世界各国不断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特别是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的政策导向,强调儿童本位的课程理念,注重幼儿教师的课程参与,增强了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同时,世界各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从总体上体现了一些基本走向,即借助政府力量推动课程改革,基于文化多样性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立足课程的文化基础强调课程的本土化实践,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体育课程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由于教师课程理念落后、课程资源开发不足、课程组织不合理,当前我国幼儿园体育课程存在机械、片面、低质、低效等问题。建构园本体育课程,应以幼儿身体发展为基础,指向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园本体育课程不仅要合理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幼儿创设适宜的体育活动情境,而且要采取适宜的课程实施方式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法,促进幼儿对体育活动的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促进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策略:1.观念先行,树立教师自主发展的理念。2.加强业务进修和知识更新,提升教师自我发展能力。3.加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4.改革教师教育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回归幼儿生活的课程实践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园课程回归幼儿的生活是当前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应当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利用幼儿的生活实施课程,实现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 Findings: This qualitative study examined how Head Start teachers thought about children’s early literacy and how they enacted their thinking in a year-long curriculum reform effort. Data collected included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questionnaires, concept maps, and teachers’ reflections on implement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s teachers implemented the new curriculum, a number of factors influenced their instructional practice. Four cross-case themes emerged: Volunteering to Change, Teachers’ Perspectives About Early Literacy, The Relationships Within Teaching Teams, and The Head Start Context. Practice or Policy: Findings are discussed as they relate to improving early literacy instruction through the use of curriculum. Implications for practition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are outlined, including the importance of addressing gaps in teacher knowledge, facilitating skil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ing teachers’ motivation to engage in change. Equally important to consider are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a teacher’s readiness to change his or her practice and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supportive environments as teachers work to enhance children’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considers perceptions of children’s learning and classroom practice to support learning in the Pakistani early years educational context. In Pakistan, there is a growing focus on quality provision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build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eacher capacity. Over the course of one academic year,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a Pakistani urban school through interview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s part of a larger study. Finding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re based on the interview data of two teachers in the sample, a novice and an experienced teacher. Data analysis examined their perceptions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s learning and of their practice to support kindergarten children’s learning,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gender perspective. The results showed tensions in the teachers’ perceptions which contrasted between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and a teacher-directed skills approach. Perceptions of their practice reflected a formal, teacher-directed approach rather than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and a teacher-directed skills approach to teaching.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deep-rooted perceptions as well as curriculum structure, time, number of staff and resources, contributed to this.  相似文献   

17.
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观经历了理智取向、实践取向和精神取向的三次转变,由此带来了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从关注知能到关注实践再到关注精神的变革。随着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深化发展,研究术语从“教师培训”改为“教师专业发展”,进而被“教师学习”所替代。这一转变凸显了幼儿园教师是自主的终身学习者,体现了幼儿园教师培训观从外铄论转向内发论,自主取向的幼儿园教师发展观得到了普遍认同。同时,这一转变还催生了个人和集体的教师文化之间的相互调适,营造合作共生、带有学习共同体特征的幼儿园教师文化生态成为共识。在方法论层面,哲学思辨范式、科学实证范式、人文诠释范式、社会批判范式等研究范式呈现出齐头并进、互取所长的横向格局,但在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也存在着过度推崇“基于证据”的实证研究的倾向。研究范式的多元化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复杂性思想”,从多元整合的视角开展研究应是未来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遍认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改进等;部分教师存在消极心理、教师自身素质缺失、教师感觉工作负担加重等.影响教师适应新课程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自身因素;教师评价体制因素;教材因素;教师培训因素.据此提出如下建议:教师应增强自我调节意识,主动适应新课改;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不断修订完善教材;完善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同时也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向大国良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其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师范生培养的"精神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二是从割裂式的培养到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育整体精神;三是从忽视到重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培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将师范生的精神成长视为培育人文精神与涵养文化品性的过程,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师范生开展"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培育、"内在幸福"价值观的涵养,以及"转识成智"教育观的陶冶。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首先,将"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形塑融汇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形成"於穆不已"的儿童教育信念。其次,将"内在幸福"价值观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树立"孔颜乐处"的教育志向。第三,将"转识成智"教育观融通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课程需要价值观的引领。包括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冰岛在内的北欧5国非常重视关怀价值观,这既与其悠久的学前教育机构历史有关,也与相关哲学、心理学方法论的深刻影响有关。北欧国家在制定幼儿园课程政策时都强调了教师创建关怀关系的责任,与关怀价值观相对应的关键词在其课程政策文本中的出现频次和占比普遍较高,为儿童提供关怀被确定为幼儿园的重要机构职能。在关怀价值观的引领下,北欧国家的幼儿园逐步形成了保育、教养和教学三者相统一的课程模式。教师不仅通过关怀来满足儿童的需求,而且为儿童提供了以关怀方式行事的学习准则与榜样,这有助于儿童建构和内化关怀价值观。与此同时,关怀还被视为一种文化扩展和学科交流的手段。教师通过关怀和参与儿童活动,积极引入新的内容与知识,并给予相应的活动建议,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可见,要实现价值观对幼儿园课程的引领,应从理论上加强对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避免将其简化为技术上的行动;应注意政策引领,增强价值观的导向力;应构建整体性的课程模式,发挥价值观对幼儿园课程自上而下全方位的引导与目标指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