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春宇 《成才之路》2012,(1):98-I0015
正自主招生到底要选拔什么样的学生?教育部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2012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部署的通知,明确"自主招生试点中,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等适当倾斜"。记者联系全国部分重点高校招生部门,发现各校都已出台"倾斜政策",并在酝酿行动。如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北大也表示,要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扩至更多县级中学。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一次"突破",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鼓励高校发展特色化大学的积极探索。然而,随着自主招生的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考自主招生公平性的"质疑"。导致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公平缺失的成因有权利破坏公平、经济制约公平、漏洞影响公平、感情破坏公平。为此,要使高校自主招生权力法治化,加强国家政策调整和宏观指导解决区域经济限制,建立自主招生合法程序以及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应自觉树立社会公共责任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提前录取"是美国高校招生的一种重要形式,分为"提前决定"与"提前行动"。本研究分析"提前录取"的程序、标准及效果,并与中国自主招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本质不同,美国"提前录取"是录取过程的完全实现,而中国自主招生只是高考招生的一个环节。"提前录取"作为高校夺取招生主动权的策略行为,可以降低成本,达成有效录取,但是也...  相似文献   

4.
自主招生制度的试行是对我国高校传统统招体制的改革,但自主招生改革没有脱离统一考试的"羁绊",有限的规模与数量使自主招生改革推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显得无力。高校招生需要不断寻求自主与统一的平衡点,采取多样化的招生模式并不断完善其体系。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生源竞争"考验"高校招生制度。一方面,高水平大学年初自主招生"抱团联考",年末又现"聚散离合":另一方面,"洋大学"抢滩中国,使得国内高校面临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本质上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大学与考生双向选择。升学路径多元化,生源竞争"考验"中国高考!  相似文献   

6.
熊丙奇 《上海教育》2009,(17):10-10
对于自主招生改革,不仅需要高校跟踪分析自主招生学生的情况。还需要政府部门分析试点多年的具体成效与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近十年的自主选拔录取招生,已为高校选拔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和特殊人才,总体上是积极的,实施步骤是谨慎的。当前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社会上有些人对自主招生有些误解,以为自主招生就是为选拔"偏才怪才",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容易对基础教育产生误导。自主招生同样欢迎"全才"。今后,各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高校自身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创新人才选拔标准,完善高考、试点高校考核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位一体的高校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方立新 《教育》2011,(34):10
2003年开始试点的高校自主招生,一度被舆论认作高拓改革的探路而寄予希望。然而,9年来自主招生一方面被质疑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因为录取标准仍是传统的"好学生",鲜有真正的偏才、怪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公正性也一直受到质疑,比如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不公。这两方面的质疑,使得作为改革探索的自主招生试点,只是"看起来很美",施行以来,对  相似文献   

9.
以2001年东南大学等南京的三所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为计时元年,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已经进行了13年,自主招生制度在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推进,在规模、范围、数量、模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改革的实践渐渐偏离初衷,政府过于重视对权力的控制,在公共管理中出现越位、缺位、错位,忽视了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制度建设。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并不是"换权",而是对高校的"还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理性回归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11,(9):13-16
另辟蹊径还是"掐尖大战"报不报"辅导班"吃不准偏科学生会吃亏有人"裸考",有人"强化"焦点提示:声势浩大的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可谓高校招生改革的重大突破,因为这一举措打破了高考的唯一性。但当这一改革进入第九个年头时,人们发现,"高校获得了更多招生自主权,学生获得了更多选择权"的改革初衷似乎并未实现,而高校却陷入了一种集团作战的混乱局面。疲于奔命的考生、迷茫的  相似文献   

11.
如果自主招生不去体恤考生身上可能存有的宝贵的独特气质,不去体会考生身上或许存有的一丝创新气息,不去体谅考生身上仍存的一种执著,那么这样的招生与普通高校文化考试没有两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高校招生普通考试不同,一些大学实行的"自主招生",总算开了一扇说大就大、说小也就小的"边门",尽管如此,还是引来了倚重急功近利的社会、尤其是家有考生的家长以及直接利益相关者——考生的莫大关注,他们也许关注的不是自主招生的本身,而是有多少招进去的可能。这里,我们暂不去计较这样招生的社会成本,也不去指责这种招生的不够完善,更不评判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13,(22):17
卫戍明在7月25日《检察日报》撰文指出:不得出台涉及"点招"录取及收费办法,开展以防止"点招"为重点的招生专项治理……2013年,教育部严令禁止高校"点招",但禁令之下",点招"不但没有禁行,反而潜行得更加隐蔽,收费标准也水涨船高,南京某高校的"点招"收费高达100万元,自主招生则成为高校"点招"的新通道。  相似文献   

13.
梁会琴 《物理教学》2013,(2):60-63,67
本文介绍2012年"华约自主招生"物理试题。它依据现行高中新课标教材,以能力立意为宗旨,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所有试题都没有超过高考大纲,但是整体难度高于高考试题,体现了选拔优秀学生的功能。高校自主招生物理试题解析,是准备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高中理科尖子学生迫切需要的,也是高中教师辅导学生所迫切需要的。  相似文献   

14.
广角     
《政治课教学》2015,(3):71-72
我国自主招生新政启动继88所高校自主招生简章相继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对外公布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3月5日也公布了其2015年的自主招生简章。至此,所有90所(含分校)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招生简章悉数亮相。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对已实施12年的自主招生政策进行的最大一次调整与完善。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及各高校据此制订的招生简章,延后考试时间,取消联考,取消"校长推荐制",消除"掐尖""小高考"趋势,严控招生计划,减少笔试,考查方式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等4所上海知名高中,同时举行提前招生录取活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于这种已经实施多年的做法,社会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有人认为,"提前录取"不过是多了一个"掐尖"战场,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谈及上海高中"提前录取"的做法,人们很自然地会将其与高校自主招生作比照,而实际上它与高校自主招生的做法确有诸多相似之处。"提前录取"需要经过学校推荐或  相似文献   

16.
《教师》2015,(6):9
与往年相比,今年高校自主招生方案有重大调整,成绩排名不再作为报名条件,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必须具有"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往年自主招生中,考生可以报考某一个联盟中的几所学校,2015年自主招生"北约""华约""卓越"等联盟已取消。招生专家认为,今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时间安排较集中,考试形式又有调整,不建议考生"多头准备",报名前应锁定目标学校。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接受调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胡娟也被免职协助调查。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高招腐败案件近年来呈多发趋势,自主招生、补录及调换专业三个环节已成招生腐败的"重灾区"。有业内人士指出,有的自主招生异变成权力和金钱交易的"点招","点招"费用随行就市,2013年一个名额已经涨到100万元。高校"点招"与自主招生原本是两种不同的招生制度和渠道,在舆论对"点招"制度人人喊打、教育部严格限制"点招"名额的背景下,一些高校却暗度陈仓,将自主招生异化为"点招"通道,这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众所周知,高  相似文献   

18.
高校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经历了十年的摸索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的招生实践应以选拔"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人才为定位,坚持选拔对象、方式、范围的"特招",中学、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协同配合,实现自主招生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以来,自主招生已经悄然走过10个年头。10年来,自主招生从定位、选拔方式到规模、规范都在不断调整。初衷是为高校选才育才,探索多元录取之路,但一路走来自主招生风波不断,曾被质疑为"掐尖儿抢生源",指责为"小高考"加重考生负担,更曾因去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被查曝出  相似文献   

20.
从“高招联盟”看自主招生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自主招生联盟作为一项新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受到了多方关注。作为一项新的探索,它有着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文章以高招联盟为出发点,看自主招生改革的问题,并就改革需要把握的主旋律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