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重点大学建设到"985工程"、"211工程"的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在我国实施"985工程"、"211工程"的过程中,出现了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几对矛盾:一流硬件与一流软件、世界眼光与民族特质、政府支持与大学自治、跨越式发展与大学的长远责任、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等.处理好这几对矛盾,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引入"替代增长"的概念,强调注重效益、加强合作、改变资金的使用方法、政府在体制上给予支持等来替代过去只追求速度、扩大规模、单干等不合理的做法,才能使建设一流大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人才评价是深化新时代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对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文选取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典型案例,深度剖析其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异化现象与深层次原因,并基于OKR理念提出了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路向、关键步骤和重点举措,以期推动以质量、贡献和影响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改革落地,并以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构建"进"者悦而尽才的良好人才生态,激励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重大原始创新.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985工程"一期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了二期人才培养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经过四年的实际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创新型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明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作基础,而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官本位”意识,已经成了中国现代化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意识障碍。探析“官本位”意识的成因,意在为克服“官本位”意识的影响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官本位意识是与民本位意识根本对立的价值取向,在当前,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为官价值至上、官“真理”至上、官利益至上、官僚主义泛滥和官商勾结严重。官本位意识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它会危害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及其执政行政的能力,会危害到党群和干群关系,会危害到民主和法制建设,会危害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官本位意识在当代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社会现实根源的,因此,要破除官本位意识,必须完善制度安排,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形成与我国社会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价值观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同时,社会资源配置、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与一元化的用人制度也是该群体"官本位"意识形成的直接社会根源。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存在不仅会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发扬带来消极影响,对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乃至社会的公平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弱化大学生群体的"官本位"意识,大学需要建构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相统一的大学文化内涵,创建生存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并要增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基于CSSCI数据库对"双一流"大学研究地图进行探讨,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双一流"大学研究的关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大部分高产研究机构都表现出对"双一流"大学研究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将高产作者群中各位高产作者的"双一流"大学研究成果进行前十年(1998-2007年)和后十年(2008-2017年)数据相比,发现有减少趋势和有增加趋势的高产作者人数大致相当。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相关建设高校可以考虑在校内组建"双一流"大学建设办公室或者"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心等机构,其专门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服务。基于CSSCI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呈现出八个研究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治理改革、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及其评价体系、"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此外,"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热点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议从学科理论、方法路径和实践层面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进而不断完善"双一流"大学研究内容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9.
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也为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教育同样需要"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高职专业"。文章通过解读"一流高职院校"的内涵,反思发展现状与不足,探析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旨在为"双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北海道大学秉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理念,创建了日本具有先驱意义的全校共建式通识教育模式——"北大方式",由独立于各院系的"高等教育推进机构"统筹运营;课程设计遵循跨学科原则,重视国际化发展以及大学组织间的资源优势共享;坚持"由最好的教师进行最好的通识教育"的宗旨,选拔各院系及相关机构的优秀学者任教;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以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学业支持体系。日本北海道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及实践经验为我国高校推动通识教育改革、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学术自由理念的发展历程中考察德国、美国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得出高品住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大师云集、高素质的学生汇聚、卓越的科研成果和追求学术的超然与自由精神是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其中以学术自由理念为一流大学的根本气质所在。目前我国高校中出现的一系列有违学术自由的现象发人深省。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二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学术自由与学术道德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一系列问题的厘清将有助于中国大学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列,凸显了学科建设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项国家的长期战略,“双一流”建设不只影响那些“一流建设学科”,也不只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而是会对整个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作为对“双一流”建设的应对,很多高校围绕学科的增减、学科布局、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的分层与分类等对学科建设的方略进行了调整。为保障“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对相关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理论审视。  相似文献   

13.
黄飞 《教育教学论坛》2019,(12):103-104
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使得高校在现代生源竞争中处于有利竞争地位。基础学科教育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石,在"双一流"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数学学科为例,探讨与分析基础学科教育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作用,以期能够为高校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为其他高校后续开展"双一流"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一流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之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钢建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2):21-24,29
在研究型大学中,本科教育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而课程设置是本科教育的基础,课程设置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了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通过对中美一流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的比较分析,可以从中领悟和探究隐藏在课程背后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蕾  葛军 《江苏高教》2021,(5):68-71,79
基于教育部实施“双万计划”的背景,简要阐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提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原则,结合区别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双一流”高校的不同,提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差异化特色发展,通过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建设具有一流特色的本科专业的方法,并结合当前中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创建一流民族大学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创建一流民族大学作了理性的探讨,提出了创建一流民族大学是时代的要求,阐述了创建一流民族大学的战略规划,并对创建一流民族大学的思想误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刘虎  白莽 《江苏高教》2020,(3):82-85
中国高校内部管理水平从制度、效能、文化、技术四个维度上看,与"双一流"建设需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双一流"建设中应高度重视一流的管理能力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升高校内部现代化治理水平;建设一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管理队伍,提升管理效能;挖掘校本文化和职业精神,加强管理文化建设;改革管理手段和技术,加强智慧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双一流"建设与高校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高校教育质量的综合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本文将结合高校美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探寻两者相融的实施路径,探究高校美术教学与思政教育交叉融合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6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数据,文章探讨了家庭、学科和能力因素对大学生毕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家庭经济资本与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深造意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双一流"高校学生更受文化资本的影响,而非"双一流"高校学生更受经济资本的影响;第二,毕业意向在学科类型上有显著差异,相对于工科学生,理科和医科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深造;第三,不同毕业意向群体的通用能力分布具有明显的院校特征,在"双一流"高校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强的群体更倾向选择深造,而人际交往能力强的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就业,但非"双一流"高校中则无明显差异。文章证实高等教育之后的教育机会分配并非简单的社会再生产逻辑,学科特征与个体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集了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比较分析了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AAU大学的科研论文合著机构的类型、国别、合著篇数及其引用情况,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统计了各个合著机构在论文合著网络中的中心度,绘制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AAU大学之间的论文合著网络。根据统计分析发现:中美两国建立了紧密科研合作关系;国家力量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校企合作排名反映了不同的创新模式;中国高水平大学通过与香港地区各大学的合著“借船出海”。为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我国在科研创新中应当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开放共赢的合作发展道路,构建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明确大学、研究机构在科研创新中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