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学院生构建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及医疗行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医学生应当建立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价值观,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也符合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医学生是医疗服务的潜在主力,职业道德的培养应从学生时代开始。新时期,医学高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加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要通过多种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医学生们认同、内化,从而在将来的医疗服务行业中做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3.
探索和构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既是应对价值观多元化负面效应的需要,又是积极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求,同时还是有效进行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生命价值观教学、医学伦理教学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思政教学,提出了构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路径.提出以"生命至上"为中心的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理解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挽救生命,尊重生命,抚慰生命;忠于生命,奉献生命,升华生命.  相似文献   

4.
作为未来国家医疗健康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医学生,将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生死重任,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紧扣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线,通过阐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应用型本科护理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并分析目前其存在的问题,对护理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医学生人文教育建设、医学类高校环境人文建设和护理专业临床实习带教等方面进行探讨,系统论证了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如何开展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医学院校要结合医疗行业的特征,科学地引导医学生的价值取向.文章结合医学生的特点,思考和探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引领着民族地区医德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本文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培养、重视"立德"教育三个方面梳理医德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国情观、生命观、医疗观,遵循医德教育规律,从提高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认识、激发医学生的医德情感、重视将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践行医德实践内化提升方面实现医德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7.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也是医学科学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由于一些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不容乐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范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8.
当代医学生正经历着价值观的嬗变,核心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起着决定性作用。文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分析了当代医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阐述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探索了如何培育医学生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中,存在着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怎样的?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怎样的?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文章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而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的指引;“四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也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是从思想认识上教育人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文章认为在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基础上,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任务。文章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价值载体原则、价值特色原则和价值基础原则。在这三条原则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由平等、和谐互助、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医学专业课“病理生理学”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将医学知识的传授、医德医风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融合,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教书与育人并重。在“病理生理学”病因学的知识内容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育切入点,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意义深远,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付洪涛 《文教资料》2014,(15):134-136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的重要主体。“中国梦”的阐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明确“三个倡导”,探索可行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践行“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六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析各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总结各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及教训,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以正确认识教育环境为前提,以实现大众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公民行为伦理规范——公民的具体的伦理行为。该路径应用于社会工作职业领域的具体路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者行为伦理规范——社会工作者职业伦理行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包括社会价值、专业价值和操作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包括关于社会价值目标的假设、关于社会的价值假设和关于个人的价值假设,据此可进一步推导出相应的专业价值、操作价值和社会工作行为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4.
医学从哲学传统中孕育而来,医学伴随着生命的衍化而产生.在当今医学教育中,要立足现代医学哲学,坚持医学哲学思维对医学生进行“三观”教育,针对现代医学之困境,提出现代医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医学生系统医学哲学观,开展医学教育的思想“顶层设计”,从而养成医学生关爱生命,医者仁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提高现代医学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在高校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文章提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中,需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动态平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相结合,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的合力;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在实践中实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被作为法律规范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它既具有现实安排的正当性,也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然而,作为一个问题应当解决的是,如何使其正确扮演在学校德育中的角色.日常伦理和基础道德的教育可能欠缺对价值核心和社会主流的关注.作为价值的榜样、标准和示范,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道德领导功能.与此同时,日常伦理和基础道德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为政治伦理所代替.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一般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体系和结构.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校融入中,必须保证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举措,其旨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规则、规范、法律等形态呈现出制度性内容与运行程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实践监督、完善教育评价导向。  相似文献   

18.
作为民族精神支柱与人民行动向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教育在价值、功能以及实践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应致力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思想导引,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导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导引。  相似文献   

19.
2020年初,我们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人民战“疫”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一方面,战“疫”实践凝结成的伟大精神印证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战“疫”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战“疫”中的思政课应当担当精神战“疫”责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抓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着力点,努力培育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化的今天,如何旗帜鲜明地倡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显其现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对三所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情况的调研,探析大学生认知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思想、信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与习惯的举措,建议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一群体文化一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推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内化,同时,借助多元媒介,扩展和延伸传播途径,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