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葫芦坝     
葫芦坝在简阳市的西北方。它的形状像一个大葫芦,所以人们叫它“葫芦坝”。清晨,葫芦坝真像一个“懒葫芦”。人们起床了,鸟儿醒了,可它还在睡。中午,阳光直射到葫芦坝上,人们在地里挖坑、种菜、浇水、施肥。小孩们在田野里捉蜻蜓,捉蝴蝶。小狗在草丛里撒欢……真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这时的葫芦坝就像一个“热葫芦”,充满了生机。要是下起蒙蒙细雨,葫芦坝就变成了水淋淋的“湿葫芦”。在雨水的冲洗下,葫芦坝的天更蓝了,草更绿了,花更艳了,水更清了,人更有精神了,葫芦坝更鲜亮了。葫芦坝$四川省简阳市第三小学二(5)班@付思恒…  相似文献   

2.
在合安公路西沿,肥西县城北面“幸福坝”水库东头高地上,一片绿树丛掩映着两排整齐的校舍。四百多名贫下中农子女在这里沐浴着毛泽东思想的雨露阳光,茁壮成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决定,为各中小学校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免费提供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5月底前,“绿坝一花季护航”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已经在全国各中小学校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安装运行。  相似文献   

4.
李彰有 《新高考》2009,(12):20-24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中学生向网民宣传使用具有过滤不良网站等功能的“绿坝一花季护航”软件②市民在北京展览馆观看“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③我国某企业生产大型飞机④某市民就彩电“以旧换新”存在问题向工商部门提建议A.①③B.②⑧C.①④D.①②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眼标题“囚绿”,探讨了三个问题.首先是怎样看待“囚绿”的地位问题——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等五事并列,还是包括缘起、过程和结果的“囚绿”一事;其次是怎样看待作者和“绿”之“固执”行为的成败;最后是怎样理解“囚绿”的深刻而全面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绿蓝悖论”经古德曼提出后,引出了各种“绿蓝”学说,有些学者从某种意义上将“绿蓝悖论”等同于“新归纳之谜”。本文通过对“绿蓝悖论”悖不悖的多视角分析和回答,指出“绿蓝悖论”不悖,它不能完全表达“新归纳之谜”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为了修辞的需要,在不致引起歧义的情况下,作家们往往破格用词。且看: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高中语文第一册《绿》) “绿”指一种颜料名称的时候,是名词;它表示一种颜色的时候,是形容词。文中的“绿”是形容词,是形容潭水的颜色的。“潭水的绿”,即“绿色的潭水”,“醉人的绿”,即“这种绿的潭水使人心醉”,“奇异的绿”,即“这种绿的潭水使人感到奇异”。而形容词的“绿”,按照名词的用法用,  相似文献   

8.
颜色词“青”词义比较复杂,在不同的语境下它与其他的几个颜色词在概念上存在交叉.“青”可以指“青、绿、蓝、黑、白”五色,“苍”也可以指“青、蓝、绿、白”.“青”可以指“绿”,也可以和“黄”混合产生“绿”,但“绿”反过来也可指“青”和“黑”.介于“青”和“绿”之间的颜色又可以称作“碧”.青、蓝、苍、碧几个词意思相近,有时可以混用.  相似文献   

9.
先解本文的标题。赵谦翔先生在《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发表了《“读写双赢”教学例话》。在文中,他宣称这种教学是什么“‘绿色’的训练”。阅读赵先生的文章后,不禁对“绿”色产生了疑问?它到底是什么色呢?“绿”有两种解释:其一为“绿”色,“绿满窗前草不除”;其二为“乌黑”色,“须眉绿如画”。从“色”的本态上讲,不管“绿”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10.
自古德曼提出著名的“绿蓝(Grue)悖论”后,便激起了各种各样的“绿蓝”言说。仅就“绿蓝”谓词的语义,便有基于各种理解基础的不同解释。那么,究竟应如何理解“绿蓝”?事实上,对“绿蓝”本真语义的合理析定,不仅直接关乎到对“绿蓝悖论”的理解和解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古德曼“绿蓝悖论”的最终旨趣的理解。同时,也会在间接意义上为我们正确解读“新归纳之谜”及其深层哲学内涵提供方式和路径上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绿》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独创性地发现了“绿”的美、“绿”的魅力、“绿”的理性。他用准确朴实而充满绿的色彩和芳馨的语言,画出了“绿”的鲜为人见的美与力,使《绿》和“绿”活在千百万读者的心中。应按怎样的审美层次来欣赏《绿》呢? 一、从审美感觉层次来欣赏梅雨潭“绿”的美。美国美学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绿》全文四段,首尾略写,即点题和复沓,重在二、三段。而重点中的重点又是第三自然段,是欣赏“绿”的关键段。  相似文献   

12.
[文题设计]春天是大自然挥洒绿意的季节:小草绿了,点缀山川原野;树叶绿了,迎着阳光轻舞;小河绿了,流动的诗意令人心醉。就连空气也仿佛被滤过似的,弥散着绿色的气息。从古人的诗词中可以领略到无穷的“绿”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雅室的优美景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绘居所的美妙景色;“春风又绿江南岸”充满无限的意境美,让人欢欣愉悦;“绿杨荫里白沙堤”宏大壮阔,引人遐思向往……当今社会生活中无不泛着“绿”的色彩:“绿色农业”、“绿色奥运”、“绿衣天使”、“绿色守护神”、“绿色食品”……请以“绿”或“绿色”为话…  相似文献   

13.
《语文知识》1992.6李学开先生《何谓“女儿绿”》一文,认为“女儿绿”是从绍兴好酒“女儿红”仿拟而来,意在表明梅雨潭“醉人的绿”像家乡名酒“女儿红”那样醇厚醉人。《语文知识》1993.8谢逢江先生《“女儿绿”别解》一文,认为“女儿绿”可能是朱自清先生  相似文献   

14.
《囚绿记》(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是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陆蠡的一篇借物抒情散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文章讲述了作家与常春藤的一段“交往”经历:“瞥见”绿、“留恋”绿、“幽囚”绿、“开释”绿、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妙用一直被人们当做修辞学上的典范。从“吹”字修改至“到”字,到“过”字,到“入”字,到“满”字,凡如是十余次,始定为“绿”字。这个“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醒目的视觉形象,传达出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诗时针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让学生展开讨论:“绿”好在哪?可讨论的结果却不令人满意,就连老师的结论也不外乎是些生动呀、形象呀等空洞概念。“绿”确为精警之作。相传王安石数易始成,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字,终不如意,最后才选用了“绿”。那么“绿”究竟好哪呢?首先,运用“绿”体现了动态效果。“到”、“过”、“入”、“满”等字只从风的流动着想,抽象而缺乏生动,为了突出个性,作者进行了思维移位,以形容性词语“绿”代替普通动词,从…  相似文献   

17.
汝伟斌 《学周刊C版》2010,(11):204-204
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起初诗人把它同“到、过、人、满”等词作过比较,经过反复推敲才定为“绿”。原因就在于“绿”是反映色彩的,具有色彩美,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片江南春色,意味无穷。其他几个词语无色彩感,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学语法新编》(庄文中〈在《动词谓语句》的第五种句式“主语+‘动+补’中,讲到“谓语由‘动+补’的动词短语充当。”举“⑥树叶‖绿〈得可爱〉。(巴金《鸟的天堂》)为例。该书将谓语“绿〈得可爱〉”理解为“动+补”的动词短语充当,是错误的。一、这样讲,就与该书紧接着的一节《形容词谓语句》中的(三)主语+“形+补”的例“⑦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朱自清《春》)(?)矛盾,使人无所适从。二、“树叶‖绿〈得可爱〉。”句中的“绿”应是形容词,不是动词。“绿”的后边没有动态助词,也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过”。“绿”后没有趋向动词,也没有带宾语,“绿”没有动词的特点。“绿”前可以加程度副词“更”、“越发”等把“绿”看作形容词才是正确的。“树叶  相似文献   

19.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千百年来被世人称绝,而我以为真正把“绿”写“绝”了的,还得数朱自清的散文《绿》.“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章一开头就用富于神情的“惊诧”二字把读者的心紧紧抓住了.作者交代得清楚,“惊诧”的原因是由于“绿”.读者自然就会寻怎么个“绿”法?绿色是人们几乎天天能见到的,怎么作者还会为它“惊诧”呢?这就是所谓的“悬念”手法了.当人们急于要求解答这“惊诧”时,作  相似文献   

20.
《阿房宫赋》中“绿云扰扰”一语,历来聚讼纷纭。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得出“绿”“青”“黑”作为颜色词,在表示“黑色”义上是一组同义词。其同义的深层机制是训诂学的递训原则,因“青”和“绿”可以互训,“青”又可训为“黑”,则“绿”可训为“黑”。“绿云”意为“乌黑的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