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天晚上他充满了怨恨,他是那样地怨恨。这个城市如此华丽,富有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将那么多的物品丢到购物车上,连价钱都不看。而他,却要不回来自己辛苦一年挣得的为数并不多的血汗钱。他跟着工友一次次去要钱,又一次次被拒之门外,而最后一次,竟然是人去房空。他出来  相似文献   

2.
那天晚上他充满了怨恨,他是那样地怨恨。这个城市如此华丽,富有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将那么多的物品丢到购物车上,连价钱都不看。而他,却要不回来自己辛苦一年挣得的为数并不多的血汗钱。他跟着工友一次次去要钱,又一次次被拒之门外,而最后一次,竟然是人去房空。他出来  相似文献   

3.
那天晚上他充满了怨恨,他是那样的怨恨.这个城市这样繁华,人们的生活是那么富有,他们兴高采烈地将那么多的物品丢到购物车上,连价钱都不看.而他,却要不回来自己辛苦一年挣得的为数并不多的血汗钱. 春节临近的时候,他跟着工友一次次去要钱,又一次次被拒之门外,而最后一次,竟然是人去房空.他出来一年,到最后手里只剩下了68块钱,都不够回家的车票钱.  相似文献   

4.
温暖     
他已经昏了头了……他在超市里转来转去,在拿了几件廉价的商品后,居然鬼使神差地将一台进口收音机塞进了外衣的口袋。他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怨恨。这个城市是那么热闹,那么繁华,但他就是充满了怨恨。他估计这个超市里许多商品爹娘连见都没见过,更别提那令人咋舌的昂贵价格了。这里人们的生活如此奢华,他们兴高采烈地选购称心的商品,甚至连价格都不用看就直接扔进购物车……自己呢,连辛辛苦苦工作半年的血汗钱都要不回。  相似文献   

5.
成喻 《家长》2009,(10):15-16
儿子从小很听我的话,对我的话绝对服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有逆反心理了,和我的关系也不那么亲密了。儿子上初一后,我每天都过问他的学习。那天,因学习上的问题,我训斥了他,他居然用一种怨恨的眼神看着我。回到自己的卧室,我无论如何也忘记不了他那怨恨的眼神。  相似文献   

6.
由于巴金对以俄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等现代西方文化的接受使他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从而导致了其怨恨体验的产生。巴金小说的怨恨首先是对旧社会制度尤其传统文化中家族制度的外向怨恨。同时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在知识分子本身与他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着极大的积淀与制约,从而又导致了其怨恨的现代性体验由外发转向内省,由怨恨制度转向怨恨知识分子本身,由怨恨他者转为怨恨自我。  相似文献   

7.
我时常怨恨上帝,怨恨他给我带来了太多的灾难;我又时常感激上帝,感激他赐给了我太多的幸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180封信     
一直以来,他对母亲都心存怨恨。他觉得,是母亲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当时,他由于喝醉了与人争吵,头脑发热用酒瓶把对方砸倒在地。他吓得跑回家,告诉母亲他打死人了。母亲劝他赶快去自首,他不听,他只想拿点钱,然后亡命天涯。  相似文献   

9.
大一班的王老师发现,小慎最近变化较大。过去的他,活泼、好动,而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一天到晚耷拉着小脑袋,见谁都是爱理不理,常常一个人坐在一旁发呆。王老师还发现,小慎变得十分“残忍”,他喜欢抓住蚂蚁或蚂蚱,把它们的脚一只一只地扯下来,然后把它们放到地上,看它们既不能跳、又爬不动的样子,露出一副高兴的神情。王老师不知道这一切是因为什么,便专程去小慎家家访。结果发现,小慎的父母刚离婚不久,原先那个温馨、和谐的家没有了,母亲也离开小慎远走他乡。小慎对此感到茫然,怨恨自己的父母,他自己的不满、怨恨都发泄…  相似文献   

10.
儿时,看见别人的父亲接送小伙伴时,常会对父亲有一丝怨恨,怨恨他为什么不在我身边,甚至赌气好几天不接他的电话. 那一年,去上兴趣班.每次下课,一推开教室门,外面全是等待孩子的家长.刚开始,妈妈还会来接我,可是后来她忙于工作,渐渐地就很少来了.我开始独自回家.有一次,外面下着大雨,没带伞的我只能留在教室等着.  相似文献   

11.
表弟的手机明明放在课桌里。可上完操回教室就找不到了。开始他还以为是死党们开玩笑藏起来了,但后来发现是真丢了。我去他家时,听说手机还没有找到,班主任也没能查出“作案者”。他咬牙切齿地说:“我们班都是一帮小偷!”说着这句话的表弟,原本帅气的脸上布满一层怨恨的阴霾。我不知道该说什么,顺手打开网页进入熟悉的论坛。  相似文献   

12.
真正的财富     
<正>有位青年时常对自己的贫困不满,他每日里为自己不能拥有千万财富而长叹短吁地发牢骚,既怨恨父母也怨恨自己。  相似文献   

13.
感受父爱     
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虽然家中并不那么富裕,但一直生活无忧.父母从没让我受过半点苦。正因为这样.我很少去感受别人痛苦时的无奈辛酸,也体会不到父母对我的用心良苦。一切的一切我习以为常.更没体会到什么叫爱,甚至还责怪“别人”的爱——那就是父亲对我的爱。他曾经因为女儿一次考试失利而狠狠地打过我.下手是那么重,那么的“无情”。从那以后,我心里对他充满了无尽的怨恨。  相似文献   

14.
<正>普通高中统编教材《语文》下册第八单元选入了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其中“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一句在理解上颇有难度。教材句中“胥怨”的解释为:“相怨。”学生翻译“相怨”为“百姓之间相互怨恨”,可教参给出的译文却是“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逻辑矛盾。根据语境读文可知,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意思应是“怨恨盘庚迁都的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还有广大的老百姓”。那么,这句话中的“胥”到底如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5.
1.年轻时如果你爱上一个人,请像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所有的时刻都将是无瑕的,因为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静静的满月.  相似文献   

16.
"怨恨"是21世纪巴金研究的新判断,是巴金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巴金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的诸多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的诸多弊端;巴金小说的怨恨体验不但表现为反抗中的怨恨,同时体现为建构中的怨恨与回瞥中的怨恨。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他的杂文《死》中这样写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一个都不宽恕”,表明了他热烈的爱憎,分明的是非;“一个都不宽恕”,更不意味着鲁迅以一贯正确者自居——鲁迅无情面地解剖别人,更加无情面地解剖自己,这也是他勇于正视自己弱点和局限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8.
怨恨是一种常见的人类心理情态,其产生的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但形成这一心理情态的基本要素是共同的。受伤害是怨恨形成的起点,没有受伤害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形成怨恨;外向归因或者说向外界而不是向自身寻求受伤害的根源是怨恨形成的中介因素;由无能体验引发的隐忍是怨恨形成的推动因素;敌意的不断集聚和蔓延则预示着怨恨的形成。无论是个人怨恨还是社会怨恨,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怨恨主体在价值比较中的“俗人”特质,另一方面在于怨恨主体所处的失衡社会结构。怨恨爆发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暴力和“想象的暴力”。怨恨不仅是怨恨者“心灵的自我毒害”,怨恨积聚还是当下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教育角度而言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宽容精神、健康人格以及同情心是保持个体心灵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9.
片言只语     
宽怒别人就是爱自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被囚禁长达27年。在出狱的当天,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在我们的一生中,快乐和痛苦经常是交替出现的,所以当痛苦袭来时,试着像他一样,把悲痛与怨恨抛在身后,乐观地向前。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因为,人的心也是一所监狱,如果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成为自己的囚徒,那才是最大的痛苦呵!宽恕别人,就是最深地爱自己。不要以为意象上的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容易得到。更不要以为有了…  相似文献   

20.
怨恨原本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情感。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制度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怨恨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和形成的根源。舍勒认为,现代的德性观也是通过怨恨来形成的。舍勒的怨恨理论在启示我们思考今天的道德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