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格”是心理学中最难下定义的概念之一,也是歧义最多的术语之一。本文拟从“人格”一词的由来、心理学中的“人格”定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格的属性以及“人格”与“性格”和“个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几个方面来探讨心理学中“人格”概念的确切含义与使用规范。  相似文献   

2.
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内美”,二是“修能”。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这使他在内在精神满足以及外在实现人生价值两个方面都毫无所获 ,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屈原人格理想的幻灭 ,是一个在文化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敏感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先觉者的悲剧。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 ,他以理性对感性现实进行了清算 ,虽然这种清算并不彻底 ,但这种清算昭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先觉者心理冲突的实质 ,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个性与人格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非心理学”视角对人格理论的核心术语——个性与人格——略加辨析,得出如下论断:一、二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不相等,对人而言,个性主指多样的存在状态,人格主指“做人”的资格;二、动物和“自然人”只有与其生物寿命等长的个性,不可能有社会价值永存的人格;三、任何人都有独特的个性表现,却不一定有完整的人格;四、现代人格当包含思考和行为的独立性、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均等性以及参与社会竞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人格?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卷”都指出 ,人格也称个性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认为人格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辞海》对人格的定义是 :“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在人格主义哲学中 ,指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是惟一真实的存在 ,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 ;在心理学上 ,即个性。”从上可见对于人格概念的理解。那么 ,什么样的人格才是健康的人格呢?对此 ,不同的人则见仁见智。马克思主义认为 ,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  相似文献   

5.
人格是一个内涵复杂、外延不定的概念。这是由于人格的形成与类型跟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有着极其广泛而直接联系之故。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演进,愈来愈清楚地揭示了人格特征和心理机制与社会文化的愈来愈多的联系。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格特征及其成因,尤须探索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对人格的巨大影响作用。 一 人格多棱镜 对“人格”一词的诠释,自公元前一世纪被古罗马的演员采用以来,政治家、哲  相似文献   

6.
论师范人格的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格”是一个具有宽泛意义的概念。在心理学中,人格通常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集合,如性格、兴趣、爱好及能力等。“师范人格”,即教师的职业人格特征,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各个体作为教育者这一角色所应具有的共同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教师职业要求在从...  相似文献   

7.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散文这种体制是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它最重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个人的人格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正如有人所说:“散文是‘我’的文学,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所以散文就是自我,是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的自我。我们仔细读一篇大家的散文就可洞见他的人格。作为散文大家的梁实秋,深得其玄机。他不但多说道:“一个人的文章就是他的个性”、“没有个性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有个性就可爱”、“文章背后要有一个人,不可是个傀儡”,并在其散文中顽强地表现着他的个性,坦露着他的人格,读梁实秋的散文,你会发现他人格的动静深刻地描绘在散文里,他人格的声音锐利地歌奏在散文里,他人格的色彩浓厚地渲染在散文里,一个温柔敦厚、旷达潇洒、洁身自爱的梁实秋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8.
孙瑛 《教师》2015,(16)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是指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性的,即经过两次超越,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社会型人格属于“实用型”人格,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而“审美型”人格追求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和谐、秩序,追求自我知、情、意、行的统一,追求“美”。所以“审美型”人格是一种“完满型”人格。  相似文献   

9.
何萍 《西宁教研》2001,(5):27-27,47
人格,是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合。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上,人格也称为“个性”。  相似文献   

10.
一、人格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简析 人格是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及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综合的角度来使用的概念,它包括个体从内在心理机制到外在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积极能动性的个体主体,与社会互动的完整的“社会性的人”。人格是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但人格不仅仅是个体的。人格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它带有职业的烙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人格物质和模式。教师职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职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和要求,也是教师人格的基本要求和精华。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政治人格与心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屈原的政治人格,认为屈原具有个性倾向;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纠结着根深蒂固的“恋君情结”。这一心态特征是决定屈原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的深层支点,导致屈原最终作了忠君爱国的祭品。当屈原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格典型展示给后人时,他对后世士人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文章指出:屈原及其后继者们被忠君的梦魔拖住了手脚,他们总也走不出“反贪官不反皇帝”和希冀“好皇帝”的“鬼打墙”。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2.
人格的本质     
本文试图阐释人格的定义,人格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人格的特征。心理学中,西方的人格概念中,人格不包括能力、动机,前苏联称为个性,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而中国对于人格的描述中往往带有评价的含义,人格有高低贵贱之分。  相似文献   

13.
试论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人格,这是人们运用较为广泛的一个概念。早在1920年,毛泽东在谈到新民学会的会员条件时就提出“人格光明”;蔡元培认为,教育要培养国民的“健全人格”。我们现在也强调,思想教育既要靠真理的力量,也要靠“人格的力量”;在国际交往中不要丧失国格、人格,等等。然而,我们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人们对人格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不一样的,人格是一个含义并不明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一、个性心理概念研究的意义个性是一个社会范畴,是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学科视野不同,对个性概念的解释和研究的侧重面也不同。西方心理学界对个性的研究,有社会学观点(视野)的个性理论、生物学观点的个性理论和心理学观点的个性理论。本文主要是研究个性的心理概念。我国心理学的著述对“个性”一词往往与“人格”混用,对这两个词的解释也不一致。这表明我国个性心理学研究的薄弱及“拿来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解放前,对 personalit一词的翻译采用日文的用法,用“人格”一词。解放后,我国心理学学习苏联,俄文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国内外众多教育者对健全人格进行了许多较为深人的探讨,如动机激励、兴趣培养、自我意识调控、气质和性格的形成、创造性人格以及智力开发等,努力把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原理、概念融人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个性的形成不能没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同样也缺少不了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社会人的个性都是在其所处的社  相似文献   

16.
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娟 《教学与管理》2009,(12):154-155
“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包含着复杂的内容。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统一。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那么,什么是健康人格呢?我们认为,“健康人格”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自我有机体。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8.
屈原人格论     
面对当代生命价值困惑的现实 ,探讨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古代贤人的生命观念和人格价值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原创角度分析解剖了屈原人格形成的内外因、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两位亡国之君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是屈原悲剧人生的历史背景 ,贵族的血统与政治责任感、文人的本质与浪漫激情是屈原人格的原动力 ,对生命的珍惜 ,留恋促使屈原选择宁死不屈的生命方式 ,也是悲剧中最感人、最令后世人深思的矛盾和融合。  相似文献   

19.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诗人、爱国者,他的地位的确立离不开发生在汉代关于屈赋的论争。本文着重探讨汉代关于屈原自杀以及人格论争。关于这场论争,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汉代学者对于屈原自杀和人格的看法;二、汉代学者对于屈原自杀和人格的看法的观点缘由;三、汉代这场关于屈原自杀以及人格论争的意义。关于第一方面,本文重点探讨了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和王逸五位学者的观点;关于第二方面,本文着重从各个学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奉行的思想以及个人遭遇三个方面探讨其原因;关于第三方面,本文着重从这场论争让屈原走进历史并成为爱国楷模和这场论争为当时文人士大夫指路这两个方面探讨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审美人格研究,是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伦理学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审美人格与非审美人格的比较研究,以期揭示审美人格的内在机制,为培养和塑造审美人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的支持。 在对审美人格与非审美人格作出区分之前,我们需要对人们的一般人格心理有个了解,现代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曾归纳过历史上五十种关于人格的解说,这里择其中几种为例: “人格是个体内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