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规范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语言及心理等,并由此模塑着人们的文化人格。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俗氛围之中,如同鱼生活在水中一样。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它不可避免地烙印着民俗的痕迹。把握文章中的民俗事象,对实现教学目的,特别是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着积极的作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民俗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社会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整体中最稳定的因素。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相应的社会风俗。可以说,民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缩影。作为语文教材,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地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生活中到处存在的社会习俗、习惯以及有关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3.
民俗机制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作用。张承志的《黑骏马》之所以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主要是民俗生活的成功描写 ,具体表现在 :(一 )有形物质民俗生活相 ;(二 )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与其产生的特定地域民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民俗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往往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另一方面民俗进入文学作品以后,在作家的创造加工下往往起着主动构造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不仅充实了小说的内容更加弘扬了地方的民俗特色,两者交相辉映使小说经得起岁月的磨砺,读者的品评。本文对《聊斋》与《老残游记》中的山东民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阐述了两者在小说中对山东民俗的描绘,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两者在描述山东民俗时的异同点,从新的维度挖掘两部经典小说的动人魅力。  相似文献   

5.
民俗的本质是人民群众集体生活的总和,它是历史长河中继承发扬的一种综合文化,是文学艺术风格形成的渊源。民俗在文学作品中呈多层次渗透,文学民俗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民俗是人类生活中普遍而特殊的一种社会民族集体文化意识,是一个民族之所以为民族,并有别于其他群体的本质所在。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必然要体现民俗,因此文学的发展与民风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我国现当代文献与民俗学之间的联系入手,分析了民俗与文学之间的渗透,阐述了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魅力。  相似文献   

6.
王统照并非乡土作家,但其小说创作所散溢的北方乡土气息,即文学史谓之的鲜明的地方色彩,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态渗透在作品中。民俗可以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因而它在文学作品中又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内容,担当起灵活多变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笔者即从民俗文化学视角,通过抽量分析王统照小说《山雨》中的民俗事象,以探求民俗与文学之间的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一方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积淀下来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内容.民间歌曲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它在另一个方面能够直接地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本文将站在民俗视野的角度,分别从物质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及民俗信仰四个方面来对河曲的民间歌曲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地方性的美术教学资源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它立足于本土,适应本土民间民俗的习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且本地学生对地方资源了解相对要深刻、更便于接受,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最佳载体。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护和弘扬民族和本土文化,是当代文化研究和美术教育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民俗与文学的关系就非常密切,在18、19世纪后的文学作品中民俗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对民俗的运用方法各不相同;而在对民俗的继承与创新中,作家的个体差异即天赋与禀性的异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教科书是集中很多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的一本书,这些文学作品体现了生活的真、善、美。而这些文学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它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感受的物态化表现,它是人的精神创作的产品,它还以自己特有的途径和方式对人们产生教育。而文学最基本最主要的作用是它的审美教育作用,它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大致是由美悦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组成。一、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美悦作用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也就是要感受美,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浙东滨海地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海神信仰,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源于闽南的妈祖信仰,浙东当地许多文学作品都写到妈祖信仰,特别是作为展现世态风情和民俗习尚的竹枝词.从咏及妈祖信仰的浙东竹枝词中,我们可以发现浙东妈祖信俗两个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是与当地其他信俗紧密结合,二是与当地海事民俗相互交融.另外,这些竹枝词清晰地反映出了...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教学生怎样去鉴赏文学作品。而文学鉴赏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美,就要遵循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它有三个层面:语言一形象一意蕴。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应当从它的表层语言入手,先感受作品的形象,再展开联想,逐步深入,最终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13.
荆山山地是楚国发祥之地,音乐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荆山打调是伴随着当地的生活习俗、劳动生产而发生发展的,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与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借助民间习俗折射出当地的社会生活面貌、人们的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和审美观念,极具地方特色;它又使各种民俗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流传与发展,具有特殊的传承作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也会跟随民俗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产生一种即兴性与适应的特点。在今日之楚地,民间器乐演奏活动即与当地的婚嫁、丧葬、祭祀、岁时节日、生产劳动等方面联系紧密,活动仍然十分频繁。  相似文献   

14.
邱永春 《考试周刊》2013,(55):21-22
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民俗文化的智育效果,并充分利用地方民俗资源,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5.
陕北因自身环境的特殊性,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民俗封闭的区域,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陕北名歌风格粗犷豪放,演唱风格别具一格。陕北民歌见证了人民生活的特点与文化习俗,它的发展是当地民俗活动的创造和推动的表现。陕北民歌作为区域文化符号,可以说是黄土地上独有的风景。  相似文献   

16.
"女性民俗"是女性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民俗"对表现女性生命内核、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女性民俗作为观照维度,以迟子建的代表性著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考察对象,透过迟子建笔下的女性民俗挖掘其背后深层意义和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优秀的文学作品表现情感,总有相当的普遍性,因为文学作品的生命就在于以情动人。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都是经过作者的情感浸润、过滤和提炼的。它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有情感导向的作用,使他们爱所当爱、憎所当憎,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生命力之间存在着互动,儒家思想是我国民俗存在的灵魂,而民俗是儒家文化得以存在的和延续的有效载体。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间剪纸民俗是儒家文化对当地民俗生活影响巨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强调故事情节和细节的真实性,20世纪初的乡土作家据此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他们从生活的实际出发,用民俗事象或心意民俗来构建小说的情节和细节,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进而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俗就是一个民族固有的传统风俗习惯,是该民族的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它包括节令、庆典、婚嫁、丧葬、祭祀、礼仪、禁忌等。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描写体现出作品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作为作品血肉组成部分的民俗描写,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它有构筑情节,描绘环境,烘托气氛,表露人物思想感情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