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持人语:2011年,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后,决策并启动了苏州城墙修复保护试点工程。这是苏州城墙自1958年大部拆毁而历经半个世纪后,首次由政府主导的对苏州城墙进行修复的民心工程和文化保护工程,它标志着苏州古城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苏州平门、相门、阊门北码头三个区段城墙着手修复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50年代拆除城墙之时起,苏州城墙的保护和修复就是一个涉及文物保护、文化心理、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的综合命题。苏州古城墙现存的不同类型及其分段特征体现了苏州古城墙现有状态的多样性,以及古城墙修复保护的复杂性。在当代,保护古城墙已成为共识,但应该如何保护以及是否修复、如何修复则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支撑。20世纪80年代起,从地方法规的制定到保护修复的尝试,从综合环境的整治到文化遗产的传承,从古城风貌的再现到城市形象的提升,苏州在古城墙保护和修复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苏州古城墙是苏州悠久的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墙的保护与修复是当今城市文物古迹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南京古城墙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苏州古城墙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特征,提出以制定城墙保护规划为先导,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城墙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城河一体”的多样性保护方案等九项具体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出生在苏州,在苏州长大。旧时的城墙,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我曾写过题为《苏州的城墙》的文章,发表在2002年《苏州杂志》第4期上。在这篇文章中我曾回忆说:“在1958年以前,苏州的城墙还相当完整。  相似文献   

5.
吴恩培先生主编的《苏州城墙》一书全方位地搜集与梳理了有关苏州城墙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历史档案、历史图录、文学描述、现代变迁和当前现状,虽然苏州城墙已经毁于一旦、所剩无几,但是这本书却把苏州城墙的前世今生活灵活现地一一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可以让人们永世不忘。  相似文献   

6.
《苏州城墙》一书无意开城墙研究的风气之先,但与国内外的同类研究专著相比,该著除了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之外,具有几个突出特点:通史的规模与气度、追求考古与测量的精确、凸显吴文化的深厚底蕴。关于苏州城墙的保护与复建,该著认为应认真调研、循序渐进,遵循真实性和整体性原则,不必急于大规模复原与兴建。充分搜集整理古城墙的文献资料、完成苏州古城墙遗址的考古与测量、恢复每一块城砖的历史记忆,理应是走在复建前面的更为扎实有益的工作。《苏州城墙》的编著出版,便是这扎实工作中具有标志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历经两年的打磨,由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牵头主持,联合苏州市档案馆、苏州市园林设计院共同编著的《苏州城墙》于2012年12月由古吴轩出版社正式出版。被誉为苏州市古城墙首部全景书的《苏州城墙》有着怎样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吴文化研究院举办"《苏州城墙》研讨会",来自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苏州图书馆的专家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见解和观点。现就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中的主要观点加以整理和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苏州城墙产生于春秋后期吴国与楚国、越国争战之时。其时,受战争影响,吴国阖闾城(今苏州城)应运而生。而在这以前楚国亦因战争开始筑城——“城郢”。苏州城墙产生的人才因素,体现在逃亡于吴国的楚人伍子胥身上。从其身世、经历来看,他具备将楚国军事文化中的防御性战术融会并整合到吴国军事文化中的条件及经验。在伍子胥进入吴国最高决策圈后,他向闺闻提出了修筑国都城墙的建议,获准后主持了苏州城墙同时也是苏州城的建造。苏州城的诞生,在苏州的历史和吴丈化的发展历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它使吴地的区域文化有了一个足以附丽的地理平台,并以之形成一个核心地区,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根据襄阳古城墙保护工程的实践,讨论影响城墙性能的原因,分析了襄阳城墙损伤的原因,指出城墙自身原因、材料老化、水的影响和工作环境的改变是影响城墙结构性能的主要因素.并对城墙维修与保护过程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襄阳古城墙保护工程的实践,分析了襄阳城墙损伤的原因,对城墙维修与保护过程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墙遗址是高昌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昌故城的空间格局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和地位,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破坏,现存城墙普遍存在根部掏蚀凹陷、墙体坍塌、裂缝、风化剥落等病害。2005年,丝绸之路(新疆段)大遗址保护项目启动以来,对高昌故城的西城墙、南城墙、部分内城墙进行了保护加固。从工程实际效果看,城墙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然而尚存不少问题和有待提高的地方。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模拟计算软件模拟计算加固前后的应力及位移状态,结合前几期保护加固措施,在对其进行效果评估基础上,对保护措施和施工工艺进行优化,以期对新疆地区的土遗址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苏州的城墙,是文献记载、遗存至今并仍在原址的中国最古老的城墙。据《吴越春秋》等古籍记载,苏州的城墙建于春秋之时。阖闾接位成为吴王之时,吴国的国都尚在梅里(今无锡梅村)。在阖闾与伍子胥的一次"与谋国政"的谈话中,伍子胥向阖闾提出了修筑国都城墙的建议。在听取伍子胥的相关论证、叙述后,阖闾欣然拍板说":寡人委计于子。"于是,伍子胥受命东去",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两千五百多年前,由于有了  相似文献   

13.
《苏州城墙》一书涉猎苏州城墙的历史、文化、考古、建筑、方志、档案、测绘等诸多研究领域,汇集了对苏州城墙的调查研究、科学勘测报告等科研成果及相关图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煌煌巨著。该书的学术性、现实性及史料性特点,将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吴文化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对苏州城墙及其遗址的现状进行基础调查,相关数据为:城墙周长(以城墙中线位置量测的总长度)15204.31米;较完整的砖石古城门、古城墙1249.98米(占总长度8.22%);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修建的城门、城墙204.42米(占总长度1.34%);城墙残体618.19米(占总长度4.07%);城墙遗址2359.3米(占总长度15.52%);受侵扰较严重的城墙遗址161.04米(占总长度1.06%);已成为绿地、景观的城墙遗址4054.93米(占总长度26.67%);现已为桥梁、道路覆盖的城墙遗址1005.85米(占总长度6.62%);占据城墙遗址的各类建筑4639.26米(占总长度30.51%);现为在建区域的城墙遗址911.34米(占总长度5.99%)。鉴于苏州城墙遗址位置清楚,且相当一段保存基本完好,因而具备恢复修建的基本条件——空间。苏州古域存在内在文化需求、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等,因此,苏州城墙当适时、逐步、分段地恢复修建,经若干年、若干届政府和若干代市民的共同努力,最后围成一圈。  相似文献   

15.
古代城墙的维护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清代云南城墙有石城、砖城、土城、水城和木城几种,它们因为材料的不同,抗破坏性能也不同,因而被破坏的频率和修复的周期有所不同;而造成城墙损毁的因素也有多种,包括战争破坏,地震,雨、水冲蚀,风力摧毁,火灾以及年久失修等等.城墙的维护在古代应该有一定的制度或者案例可循,其中资金的来源在城墙的维护中最为关键,有清一代,维修城墙资金的来源有动用府库、官员筹集、官员捐献以及士绅捐助几种.  相似文献   

16.
古城墙遗址是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多年来围绕古城墙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各地进行了诸多尝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墙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手段需要新的定义。意识到城墙遗址保护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国际及国内遗址保护现状措施的分析借鉴,展开了对城墙遗址保护理念和方法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试图探寻城墙遗址保护的新方法。以朔州平鲁区古城墙保护项目为例,展开分析,印证从景观开发角度对古城墙遗址进行综合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在山东维县当县令时,看见县城的城墙破损严重,有的倒塌,有的断裂,决心修复城墙。但是缺少资金,想让那些财主、官吏捐款。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文明研究的角度出发,否定了西方历史学界长期流传着的一种观点:世界文明起源的标志是城邦(Polis)。通过分析介绍仰韶文化群和景阳岗古城,认为从世界文明史的意义上来理解《苏州城墙》一书,发现中国古代江南城邦的历史功不可没。再更进一步而言,点明《苏州城墙》对于世界文明中的国家起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已有的保护研究及工程实践,在全面总结壁画保护修复方案设计现状的基础上,将壁画保护修复设计程序分为前期保护研究、保护修复工程设计及后期维护设计三个阶段.前期保护研究是保护修复工程设计的基础,工程设计是保护工程实施的依据,后期维护是保护的延续和成果的巩固.  相似文献   

20.
生态兴则文明兴。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作为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2021—2035年)之一,黄河重点生态区在自然生态恢复功能低下形成的生态脆弱和以往经济发展对流域治理的非理性忽视所遗留的生态问题的双重作用下,其所显现的复合性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生态保护和修复压力较大。但区域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界定模糊;评估、监测、管理程序缺乏系统性明确安排;生态修复资金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完善;生态修复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完善。要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夯实黄河重点生态区修复机制,强化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修复政策的导向性,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并为全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供具有普遍性的机制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