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未来的希望。儿童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与心智发展的程度与其早期所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每个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欢乐、自由的,阅读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份奖励,一种享受。作为世界工业发展领头羊的英国,首个产生了自觉的、自成系统的少儿文学,同时还推出了少儿文学出版机制。由此看来,经济地位决定上层建筑。当代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文学的繁荣尤其童话之花艳丽绽放。英国儿童文学内涵独特深远,对世界各国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本文主要从英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入手,阐述了当代英国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学阅读是儿童一生的精神财富,笔者从儿童阅读文学的数量、阅读结构、阅读现状、童年生态、作家作品的思想力和表现力等几个方面考察发现,中国儿童文学阅读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本文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剖析了产生中国儿童文学阅读危机的深层原因,认为中国儿童文学阅读要想摆脱危机,必须明确“儿童本位”的阅读方向,走亲子共读的全社会阅读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引起社会上广大读者的关注,同时也吸引大批学者们为之展开一系列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大多从神话、宗教、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等角度着手,很少从翻译的视角尤其是翻译过程中读者的接受角度对文本进行探讨。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从接受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进行分析,并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哈利·波特》两种译本的用词做简要解析,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通过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创作出适合儿童读者的翻译作品,从而使译作更容易让儿童接受,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和文学性都决定了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和审美性.一堂好的儿童文学课,不仅要传授儿童文学知识和培养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能力等各项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回到美丽的童年,受到儿童情趣的陶冶和熏陶,感受到孩子的可爱.一个儿童文学课老师,应该从美育的角度切入,突出文学性和儿童性,想方设法让你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欢乐的笑声或晶莹的泪花.  相似文献   

5.
论儿童文学的情感教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对情感的需要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情感教育在儿童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儿童文学往往偏重于认知目标,即儿童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情感教育,存在着情感教育的缺失。实现情感教育就要注重人文关怀,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环节,培养儿童爱的情感、美的情感、快乐的情感,让儿童在丰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启蒙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思潮,也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思潮。启蒙主义包括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情感伦理这三个方向,它影响启蒙主义文学形成了三种基本的书写模式:在经验主义盛行的英国,产生了重写实的叙事型文学;在理性主义盛行的法国,产生了重思考的议论型文学;而在情感伦理的影响下,则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抒情型文学。这三种书写模式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7.
在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研究者们多选取同一作品的不同成人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则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以《夏洛的网》的台湾儿童译者黄可凡的译本和大陆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差异性和契合度,发现改写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种有效策略。译者通过增补、整合、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三种途径对原文进行改造,既可以克服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又能弥补成人与儿童在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等方面的差异。两个译本的契合说明译者的翻译改写是适度的,成人译者向儿童读者做的儿童化回归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产生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其在中国的引入不仅开启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大门,更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性的基调。周作人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之一,他在各种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活动中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尤以其具现代性品格的思想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周作人进行西方儿童文学翻译时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儿童文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品格,以及现代性品格的形成,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民间童话故事以其故事的传奇性受到历代儿童的欢迎,尤其是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对儿童的健全人格和精神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挖掘民间童话故事的价值,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一项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形象塑造是儿童文学创作成败的关键。走出传统的儿童文学理论观,塑造具有个性化、现代化的作品形象并大胆挖掘儿童生活中被忽视的儿童审美心理,有利于创造出更生动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李慧 《阅读》2009,(5):6-8
在当今世界上,有两项文学大奖是全球儿童文学作家的梦想:一项是国际安徒生奖,另一项则是瑞典王国设立的以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名字命名的林格伦文学奖。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体现了成人与儿童两种审美意识的互补与融合.本文从儿童观与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儿童情趣与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儿童文学创作与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三个方面对儿童文学中的审美意识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儿童时期对于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文学恰恰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精神食粮,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国外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亟待呈现在中国儿童的视野范围内,儿童文学翻译因此引起了大量的关注。接受美学理论这一文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以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为例,首先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介绍,再试图探寻该理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所需遵循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曹文轩以悲悯的人文关怀及优雅的创作意境响彻文坛,其儿童文学语言风格富有特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本文以曹文轩的儿童小说《草房子》中的语言为例,以语言学的研究理论及方法为工具,将文学评论和语言学的理论相互结合,进行了一次对儿童文学小说中语言特色的研究探索,以期为文学语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红色儿童形象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中一直陪伴着中国儿童的成长,影响和激励几代少年儿童奋发向上,其独特的精神指向和深刻内涵品质感染着无数小读者,成为几代人的榜样力量,是红色革命文化历史传承和宝贵的精神遗产。新时代红色儿童形象塑造应在继承传统成功经验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正确理解“成长本位”之于中国儿童文学与红色儿童形象塑造的意义,平衡文学形象塑造的艺术性与社会性,在两者互动所产生的正负效应中,将红色儿童形象置于新时代的特殊语境中,将塑造新时代红色儿童形象自然融合于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创构中,使其精神指向和价值旨归更贴近中国儿童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中的童年想象有三种形态,即“人的想象”、“田园想象”、“民族想象”。三种形态充分体现于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观念及创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在形成的知识领域,它从文学和美学的立场去表现、阐释现实中的生态现象,可能开辟一种新的生态视野、建立一种新的诗学思考方式,从而去进一步发现生命的秘密和生存的意义,也进一步去发现生态文学的情感空间与审美意向。生态文学作为知识领域,处于生态现象的理性认知和生态伦理行为即生态理性与意志实践之间,它主要是生态现象的情感表现,突出着文学形式的审美特征,也突出着生态生存的审美品质。生态文学现象的情感因素和审美倾向,构成了生态文学现象中历史的神秘性。生态繁衍衰亡给人类造成的不安与思考,在生态文学现象中构成了人类命运与终极存在之间的秘密联系。  相似文献   

18.
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五四"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是"五四"运动真正发现了儿童。儿童被发现,儿童才真正开始走上解放的道路。"五四"时期"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的建立,是儿童文学和语文教育走向解放的开端,是现代意识的儿童文学和语文教育诞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构成完整人格的一种素质教育。在儿童美术教育中重视情感的体验和表现,可以促进儿童审美感受力的提高,从而激发儿童的创造意识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美术教学应强调学科特点,关注儿童特定“生命阶段”的心理机能成长的需要,因材施教,重在过程,使儿童的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学研究会十分重视外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在《文学研究会简章》里就确定“研究介绍世界文学”为其宗旨之一.它始终是以一个既是“作者”又是“译者”的文学社团,活跃在新文学阵地,始终从翻译和创作这两个互为影响的环节推动着新文学发展.在儿童文学的建设方面,也是如此.他们立足于洋为中用,目光四射.大胆“拿来”.十分重视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介绍.郑振铎在1922年7月写的《〈儿童世界>第三卷的本志》中的一段话,最能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