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立体性新闻(樊云芳称“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含义及其特征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反映它的“正象”,也同时反映它的“反象”;把事物当作一个发展中的过程作动态的透视,而不是当作一个凝固的物体的表象的反射;放弃以往固定不变的视角,对事物作多方位的扫描。这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短,这是新闻规律决定的。在各方的大力提倡下,新闻短了,短新闻多了。人们在欣喜之余,面对短新闻孤立平淡的平面报道,却感到无可奈何,好像短新闻天生注定只能是简单陈述式的“一事一报”,短新闻真的和顺应改革潮流的立体报道无缘吗? 目前,立体报道多应用于深度报道、新闻述评等大块文章,立体报道要求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反映它的“正象”,也同时反映它的“反象”,把事物当作一个发展中的过程作动态的透视,而不是当作一个凝固的物体作表象的反射,放弃以往固定不变的视角,而对事物作全方位的扫描。  相似文献   

3.
新闻稿能不能写得短些,再短些?根据我多年的采编实践,要把新闻写短,应做到“六要六不要”: 一要抓特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抓特点,就是在观察事物的共同点时,花力气去研究和表现其特点。只有善于分析体察这一事物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特殊之点,写出的新闻才能深刻、饱满、引人入胜。二要选择最佳角度,不要写出“大杂烩”。  相似文献   

4.
多发多写短新闻,新闻界已经倡导多少年了:可是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在我们许多报刊上.长而空、令人发怵的所谓“大作”长期占据版面。而精巧、新鲜、活泼的短新闻还是少。早在四十年代,胡乔木同志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短些,再短些”。他认为,这“对读者大有益处,都是大解放”?今年,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也提出.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是,我们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地刹住长风.倡导好短文。  相似文献   

5.
作为夜编部的责任编辑,我经常要对稿件作一些删节,力求在报纸出版前把新闻“包装”得短些、短些、再短些。 从实际操作的情况看,夜班编辑对新闻稿件删节得最多的,莫过于“外加”的议论。 对新闻“外加”的议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形而上学的概念加例子;二是穿靴戴帽;三是作者直接站出来讲空话、套话。 有篇反映一位机关驾驶员真心诚意为离退休老干  相似文献   

6.
短,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胡乔木同志1946年提出“短些,再短些”,这一号召时,要求新闻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目前各家报纸也一直大力提倡写短新闻,那么,怎样才能将新闻写短,写好呢?笔认为,采写一篇好的短消息,当然在认识事物,提炼主题,取舍,结构谋篇等方面都是很有考究的,但语言的运用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本便从这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深度报道”、“典型报道”……日益增多的今天,人们在赞誉之余,也深深感到:长新闻太多、短新闻过少、信息量锐减……。为了增加信息量,看来还是应该多发些短新闻;为了提高短新闻的“容量”、“质量”,达  相似文献   

8.
描写,是现场短新闻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用语言文字把事物形象地表现出来,谓之“描写”。这里所说的“事物”,是指置于一定结构之中的材料,即选用的事例。现场短新闻是记者手中的“兵刃”,不是摄影家的数码照相机,也不是齐白石们的五彩狼毫,要想把“事物”变成读者可以感知的特定形象,主要借助于描写。那么,怎样描写好“事物”呢?  相似文献   

9.
要将同题新闻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新闻的传统法则是“短些、短些、再短些”,在报纸只有四个版的“薄报时代”,这是没错的。但在版面空间扩张了无数倍的“厚报时代”的今天,对那些读者关注、主题重大、新闻价值含量高的新闻,则需要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这既是满足读者新闻欲、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同题竞争之必需。要将新闻做得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做得读者想知道什么,我这里就有什么,  相似文献   

10.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11.
自1991年胡乔木同志重提要写短新闻之后,“短些,短些,再短些”的呼声此伏彼起,在新闻界形成一种共识。然而,在历年省级乃至全国广播电视优秀节目评选获奖作品中“现场短新闻”或难觅芳踪或寥若星辰。人们不禁要问:短新闻,你到底怎么啦?!现场短新闻又称目击新闻。它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将亲眼所见的新闻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的报道。因为记者亲临现场,新闻报道就有强烈的现场感,可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其情,能产生强烈的新闻效果。其特点是一事一报,篇幅短小,简洁明了,时效性强;对人物、事件。现场…  相似文献   

12.
漫谈短新闻     
在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的新闻广播工作也应该跟上这个伟大的转变。形势要求我们多发、快发新闻,特别是多发受群众欢迎的短新闻。1942年,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提出:“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1946年,胡乔木同志就呼吁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可是,时至今日,新闻的长风没有多少改变,短新闻并没有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精粹的短新  相似文献   

13.
(一) 《短些再短些》,胡乔木同志的这篇短文,发表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新闻界的同志还在不断发出多写短文的呼吁。然而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怎样做到短些再短些,任务依然艰巨,同志仍须努力。 我们提倡多写短文章,但又不要短而空。毛泽东同志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他提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反对党八股》)“短些”,“精粹些”,也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短而精。 新闻作品怎样做到短而精?古代优秀短篇传记文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提倡短新闻,在我国已经喊了半个世纪了。时至今日,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还在不断地呼吁:将新闻写得短些,短些再短些!可见提倡短新闻,写好短新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在改革开放信息千变万化的今天,如何把新闻写短写精已成为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虽然,写短新闻的人越来越多,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扬长避短”之风仍在一些地方劲吹不止。因此,本文想就短新闻的地位作用。和写作技巧谈一些意见。 为什么党中央和新闻界的有识之士屡屡提出要写短新闻呢? 首先,短新闻是由新闻传播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报纸、广播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它要求通过大量的新闻,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只有多发,快发新闻,才能完成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报道,才能及时、广泛地交流情况、传播信息。传播要又快又多,就只有把新闻写短。  相似文献   

15.
前后两届的“现场短新闻”赛,为我国新闻界送来一缕缕清新之风。大报小报,“现场短新闻”、“目击新闻”、“实录新闻”,不断涌现,可说已形成一种“热”。这些新闻,篇幅短,现场感强,不乏佳篇与力作,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也许由于对现场短新闻的定义与特征的理解不同,一些报纸把稍有现场感的报道也都贯以“现场短新闻”的头衔。例如某报有篇新年前夕关于某副食品商场的巡礼,有篇某顾客在个体摊床购物缺斤少两的来信,文中有那么一点现场描摹与对话,编辑也把它堂而皇之列入“现场短新闻”栏目中。这样做是否名副其实?是“现场”加“短”即等于“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是否应在新闻价值上多做些文章?笔者班门弄斧,谈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6.
李瑞环同志在谈到“继续坚持新闻改革”的问题时,特别强调“要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面向群众上来”,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版面,尽量多提供一些广大群众所需要的信息,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为群众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他不仅讲了原则,还有很具体的阐述:“我们的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报纸上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领导人一般活动的新闻过多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时间紧张了,看报、听广播的时间也不多,却又需要知道更多的新闻;经济的日益活跃,也使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因此,就要求我们编辑、记者编写的新闻短些。早在四十年代,胡乔木同志曾提倡新闻应该写得“短些,再短些”。他认为写短文章“对读者、作者都大有好处,都是  相似文献   

18.
李喜 《军事记者》2004,(2):18-18
新闻“求短”不是新话题.但却是个难题。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中央党报就带头倡导“短些,再短些!”如今看来.“求短”之路,仍显艰难。新闻写短好处多,这个“理”大家都懂;求短之“术”.也有不少专论成书。这里“老生常谈”几点,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9.
就新闻而论,短比长难写。写出一篇成功的短新闻,并不见得比写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新闻省力。何故? 短新闻是“浓缩的艺术”。它要浓缩历史,记录今天,展望未来。就像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有波澜和浪花,洞察这种排头浪,并迅速准确地反映它,而且要用三五百字乃至三言五语反映之,记者没有深功夫能成? 短新闻像折射太阳的“露珠”。它要简洁生动,以小见大。它虽是一扇小小的“窗户”,但却替人们打开一面认识大千世界的“窗口”。它是报春的号角,像“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早梅,让人们窥见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欢呼:春来了! “塑造”这样的精品,不是比描绘“万紫干红满园春”更需要高  相似文献   

20.
新闻怎样才能短下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短,道理并不深奥,但要真正让报纸版面上的多数新闻短下来,却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呼唤“新闻短下来”,可一些新闻稿件依然“我行我素”,“大腹便便”地走进版面、走进读者视野。这种见怪不怪现象的长期存在,既有从业人员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也有稿件采写、编辑处理的方法技巧问题。综合问题就要综合治理。本文试图对广义新闻稿件如何炼就“短功夫”作些探讨,以期与同行们做些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