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闫明伟 《职业技术》2006,(14):150-151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及现状 近几年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特别是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底,全国共有1396所高校,其中高职高专院校767所,占54.94%,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376万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在校人数占41.65%。2003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382万,其中有200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了普高招生人数的52.3%。2004年,全国独立设置的普遍高职高专院校已经达到908所,基本上实现了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所职业院校的格局,还有612所本科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是479万,占整个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的43%。可见,高职高专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在我国加入WTO,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举足轻重,无可争议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蓬勃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整体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2004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结构和多样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但在目前环境下,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却受到种种制约,存在很大困难.如何走出低谷,持续发展,本文仅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国家政策支持,自我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散点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3.
《职教论坛》2007,(10S):44-44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把握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现状.从专家视角解读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为高职高专院校健康发展提供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与路径选择.王保华和从春侠等对102位高职高专院校工作者进行了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他们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调查发现:1.在对宏观政策的看法上,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已经得到了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肯定:有高达85.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制定相关计划与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数是由高职高专发展而来,其基本上沿用的是一级教务管理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学校内部教育体系的改革,改善传统的一级管理模式,优化系部二级管理模式下的教务管理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发展势头过猛,生源扩大,社会对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已经由数量发展转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因此,教育部自2003年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安排在五年之内完成对全国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并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很好地解决人才培养质量这个问题。此举应该看作是高职院校抓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职教论坛》2007,(19):44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把握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现状,从专家视角解读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为高职高专院校健康发展提供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与路径选择,王保华和从春侠等对102位高职高专院校工作者进行了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他们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调查发现:1.在对宏观政策的看法上,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已经得到了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肯定;有高达85.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制定相关计划与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战略性举措,对于培养大批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在校生数量的成倍增长,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结构日趋复杂,基本素质千差万别。如何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是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使院校间在质量和特色发展上出现了较大的不平衡。专业重复现象较多,生源无序竞争严重,导致一些院校刚刚建立就面临生源危机,在盲目扩招下,教学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毕业生不受欢迎,严重影响了整个高职在校生的形象,使今后的就业存在更大危机。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高职高专规模扩张的时期即将结束,由规模-效益-质量,向质量-规模-效益的转变势在必行,提高质量和结构调整为主的新时期已经到来,探索新时期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效果的新途径,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做好评估工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4年教育部全面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下简称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以来,评建已经成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热点话题,并为社会所关注。如何正确认识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工作,以及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有助于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本文拟以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为例,探索高职高专如何在工学结合和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下培养与行业职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浅谈多媒体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鉴赏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高校音乐鉴赏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多媒体技术充分、有效地将视与听紧密结合,以最为直观的方式表现教学内容。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鉴赏的课堂,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乃至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想像力、创造力,使其获得丰富的音乐经验、渊博的音乐知识及全面的音乐修养。音乐欣赏可分为“听赏”和“鉴赏”。  相似文献   

13.
音乐欣赏是高师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涉及相关学科较多,知识面广。音乐欣赏课要真正成为集知识性、娱乐性和欣赏性于一体的课程,以达到审美教育之目的,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从三个方面对音乐欣赏的诸多问题,做了一些阐述,供关心此类学科的同行们探讨。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感受与鉴赏(即音乐欣赏)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欣赏可以使受教者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作品,培养人的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情感,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欣赏教学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提出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阐明了音乐欣赏的教育功能,总结了音乐欣赏教学的若干经验。  相似文献   

16.
高等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设置重点在于学生的任课能力的培养。音乐欣赏课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课程。传统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兴趣。文章对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音乐欣赏课程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陶冶情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音乐具有娱乐性,教育性,陶冶性,启迪性等功能和作用,对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通过对音乐欣赏课的三个阶段,四种方法和二点要求的论述,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9.
实施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内容由原来的<音乐欣赏>扩展为<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六个模块,这给音乐教师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挑战:1)颠覆了长期以来内容单一的欣赏教学模式,表现与创作模块的加入带来了挑战;2)冲击着长期以来形成的诸多固有思维,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观念受到了挑战;3)呼唤具有全能型素养的音乐教师,单项型教师的专业与教学素质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20.
音乐不仅是审美的对象,在其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上,更是美育的手段。作为音乐创作、表演的延伸,音乐欣赏是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从不同角度,对音乐欣赏进行科学的界定,不仅有利于发现音乐欣赏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揭示其与音乐功能的内在联系。从而在音乐欣赏中探寻美育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最终为构建音乐欣赏的开放体系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