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熟悉《三字经》吗?我们来一起背几句好吗?(生背略)《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相似文献   

2.
一 故事导入,走近人物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生摇头)我不直接告诉你我姓什么。我来描述一个人,如果你能猜出来他是谁,就知道我姓什么了。这个人在《西游记》里是主要人物之一。他本领高强,脚踩筋斗云,手执金箍棒。猜猜他是谁?  相似文献   

3.
案例:《西门豹》教学片段 师:“面如土色”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形容很害怕。 师:形容很害怕的成语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相似文献   

4.
“赞叹”一词教学例析(第五册《曼谷的小象》)□叶妙婕师:“赞叹”是什么意思?生:称赞。生:夸奖。师:对。“我心中暗暗赞叹”的是什么?生:小象不仅善解人意,而且本领真令人赞叹!师:所有的小象都这样吗?值得赞叹的只有小象吗?生:阿玲将小象训练得如此乖巧,...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第三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激趣热身:我来画,你来猜。(教师用简笔画画鸟,每次只画一笔,学生抢答画的是什么动物?直到答对为止)师:这只小鸟有个特别的名字——拖拉鸟。活动一:故事导入,感知拖拉1.听“拖拉鸟”的绘本故事。(结合教材第10~12页绘本《拖拉鸟》的故事播放动画视频)师: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这只鸟为什么叫“拖拉鸟”吗?(板书:不着急、等明天)师:大家喜欢这只名叫“拖拉”的鸟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1页。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内容吗? 生:知道,面积。 师:那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 生:在我做题时,爸爸跟我说过面积。 生:我家买房的时候,提到过面积。  相似文献   

7.
[片段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记得. 师:谁能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不要骄傲,要谦虚. 生: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8.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将相和》。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阅读后两个故事,看你们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默读课文) 生:我想知道两个故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课文各部分又是怎样联系的? 生:我想知道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赵两国到底谁胜了?谁最有功? 生:蔺相如躲避廉颇,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廉颇后来为…  相似文献   

9.
[教学流程]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猜。 生:什么谜语呀? 师:航空公司开业,打一个成语。 生:什么叫“航空公司”? 师:谁来帮个忙,有谁知道什么叫“航空公司”? 生:“航空公司”与乘飞机有关。 师:可以这么说吧。谜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这是一则寓言,过去在小学语文课本上,题目为《自相矛盾》,现在的小语教材里改成了《矛与盾》。文章的题目虽然改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原名叫《自相矛盾》,这实际上增加了教材的弹性。可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题:请根据寓言内容给课文换个题目。引起学生的多向思维,如“言行不一”“前后矛盾”“自相矛盾”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指出“自相矛盾”的出处…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下、S版三上、沪教版二上、教科版二上。一、开门见山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节小古文课,你知道学什么吗?生:《狐假虎威》师:(板书课题)读过这个故事吗?讲什么啊?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段:(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第5自然段的教学)师: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与刚才令人紧张的画面不同,你这次一定会看到一个大快人心或者说令人神气十足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直线画下来.师: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相似文献   

13.
马士钧 《辽宁教育》2010,(11):55-58
导语:什么是爱? 师:老师有个发现,无论电影、电视剧,还是小说、童话,以及其他艺术作品,大都在表现同样的内容。你们知道这个内容是什么吗?(生思考)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我们学习过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也学习过列宁的故事《灰雀》,这两篇文章虽然体裁不同,故事不同,  相似文献   

14.
刘锋 《四川教育》2008,(9):32-33
[案例]孙双金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 生:孙老师好! 师:哦,知道我姓孙,孙悟空的“孙”。谁告诉我孙悟空有什么本事?(生笑)  相似文献   

15.
北师大版教材《祖国在我心间》课堂教学片段一:师:你们课前去摸模、看看地球仪了吗?(生答“是”)那我想,你们一定知道地球仪上这大片大片的蓝色表示的是什么吧?(生回答“海洋”)师:剩下的是陆地。在陆地上有一片区域是我们祖国的领土,你能找到吗?  相似文献   

16.
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听到“数学家“这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生:数学家是天生就非常聪明吗?生:数学家有着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数学家?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近数学家”,讨论与数学家有关的一些数学问题、说说数学家的一些故事,并开展“中外数学家知多少”的知识抢答赛,评选出我们班的“数学阅读之星”。  相似文献   

17.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狐假虎威》教学片段 师:大家看看“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 生:(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 师:咱们班张明是千什么的,知道吗? 生:张明同学是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员,是管理图书的。 师:你们的家长干什么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李龙满 《四川教育》2009,(12):41-41
【案例】四年级《猫》教学片段师:猫虽然贪玩,但也非常尽职,请自由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个词看出猫非常“尽职”?生1:我从“屏息凝视”看出猫非常尽职。师:你知道“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吗?  相似文献   

19.
<正>一、谈话导入,了解人物1.交流谈话,初识人物师:同学们,谁知道为什么何老师今天穿一身黑衣服来上《刷子李》?生:因为刷子李在刷墙的时候也会穿一身黑色的衣服。师:他穿一身黑和我穿一身黑有什么关系?生:老师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走进课文的情境。师:同学们,她说到了“情境”。谁知道什么是“情境”?生:一个故事里面的情节。  相似文献   

20.
要善“抠”     
“噢,通行证,我就拿。”——这是《列宁和卫兵》中列宁说的一句话。一位老师教学至此,在“噢”字上做了一番文章:师:这里的“噢”是什么意思?生:是列宁想起应该出示通行证。师:列宁不知道应该出示通行证吗?生:知道。师:列宁为什么不主动出示呢?生:因为他工作很多、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