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非通用语专业发展面临着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和模式,以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和地方对非通用语人才需求的问题。文章从人工智能对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发展影响入手,围绕非通用语专业发展的理念、课程和教材、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小语种,学名“非通用语种”,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英语这些应用面很广、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非通用语种主要包括两个语种群:一为欧洲语系,主要包括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捷克语、阿尔巴尼亚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等;一为亚非语系,主要包括阿拉伯语、朝鲜语、印尼语、越南语、马来语、缅甸语、泰国语、僧迦罗语、豪萨语、斯瓦希里语等。由于应用面窄,小语种的专业外语人才一直是小范围的由少数几个学校进行培养,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小”了。但是,作为我国同世界交流必需的部分,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同世界贸易往来的增…  相似文献   

3.
彰显特色提升优势精心打造非通用语种专业品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勤 《高教论坛》2005,(1):45-47,33
我校东南亚非通用语种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专业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2000年增设柬埔寨语专业,同年亚非语言文学成为硕士学位点和自治区重点学科。2001年教育部批准我校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广西教育厅批准我校越南语专业为精品专业。我校十分重视非通用语种各专业建设,紧紧瞄准彰显特色、打造品牌这一目标,坚持以注重质量和能力的教育观念为建设基础,以构建开放务实的教学体系为建设核心,以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建设重点,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区优势和语源优势为关键平台,以丰硕喜人的科研为发展动力,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真正打造出良好声誉的专业品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间合作的日益密切,一些高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相继开设了一系列非通用语种的公共选修课程。文章在深入阐释了高校非通用语种课程建设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前国内高校非通用语种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革建议,旨在为今后国内高校进行的非通用语种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非通用语专业建设是目前国内高校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对国内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京内教育部直属高校、京外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的非通用语专业的建设现状进行认真梳理,分析不同范围内的高校在非通用语专业建设方面的特征,研究发现,三个范围的高校之间非通用语专业的建设情况有明显差别;非通用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创新;非通用语专业在全国高校当中的整体实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越南语与汉语有着紧密的联系,掌握标准的越南语发音对学习越南语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汉语语音对越南语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越南语标准发音的重要性,进而对越南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7.
非通用语人才在我国对外交往活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对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现状,如专业设置、师资状况、学生状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进行了初步调研: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通用语专业通称"小语种专业",历来被称为我国外语界的"稀有金属",在我国的外交事务和国际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专业设置分散、教学资源配置不当等原因,我国非通用语各个专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非通用语专业也面临着特殊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拟对加入WTO以后我国非通用语专业的发展思路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双外语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外语类院校的推广和运用。笔者以双外语教学模式理论为指导,结合本校越南语专业新生入学的初学现状,在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中尝试运用越南语、英语双外语对比分析的双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帮助零起点的越南语专业新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加快他们对越南语会话表达形式及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初学阶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实施“专业+非通用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对“新文科、大外语”提出的新要求。文章以云南民族大学开展“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案例研究为例,得出基于“专业+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度还有待提高的结论。结合归因分析,提出应构建“一体两翼三平台”人才培养体系,即以“专业+非通用语”的课程体系优化与建设为主体,以开展第二课堂和构建实践体系为两翼,以打造师资互通、文化融通、就业贯通三平台为驱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专业建设是加快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部分。商务越南语是广西华侨学校的一个重要专业,通过构建"3+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越南语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等途径,对于商务越南语专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越南语中的“cung”一词可以翻译成汉语副词“也”,有时也可翻译成汉语的“都”。从母语方面来看,学生的母语越南语对学习汉语副词“也”有影响,虽然越南语中的“cung”和汉语中的“也”的用法大体相同,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这两个词在各自语言系统中的作用和用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本文拟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就汉语的“也”和越南语中的“cung”进行比较和梳理,以期为针对学生母语为越南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借鉴或帮助。  相似文献   

13.
俗语是一个民族对自然、生活等方面的经验总结,是个丰富的知识宝库。“吃”是人类维持生命的保证,越南人民很重视“an”(吃)这一活动,并赋予“an”字很多引中义,与之相结合的俗语也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家庭生活文化是越南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在越南语的俗语中。越南语含“an”字俗语很丰富,其中就有不少体现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闻的关系、家庭教育、“孝”文化等家庭生活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美国妇女运动起初目标是为了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平等,但这场运动却也对美国英语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它使美国英语有了无性别歧视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表现在四个方面:职业名称的中性化、包含"man"名词的中性化、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中性化、一些男性用词的通用化。  相似文献   

15.
谢小玲  邓显奕 《高教论坛》2012,(9):60-63,107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和“职业性”,而要凸显高职教育这两个特性,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职越南语专业由于建立时间较短,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失,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轻实践。本文就广西高职越南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对策,希望这个年轻的高职小语种专业能够发展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双语”教师非专业化的特点,对学前“双语”教育资源库与教师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概念、意义、理论依据及建设内容进行了阐述,提出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是“双语”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呛”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义现象,而“呛声”则是目前我国台湾地区书面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不仅在生活领域,而且在涉台新闻媒体频频出现,呈现出一种多义倾向。它是当前台湾岛内政治局势在语言中的折射和反映。就两词最近的引申义来看,它们是等义词,但句法、语用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离合词,“呛”与“声”的结合不严密,它总是以一个自由语素的身份与其他词语构成新词,其构词能力很强。这在我国其他方言区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18.
教师职前阶段研究的薄弱和混乱,不单造成了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的下滑,也极大地制约了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师范教育在“专业性与师范性之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理论性与实践性之争”、以及“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法之争”中曲折前进。以师范专业汉语言文学方向为研究视角,使得师范教育改革有了一个“落脚之地”。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和越南语的称谓语系统中,人称代词是差异最大的称谓形式。汉越人称代词一般都可以分成三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现代汉语最常见的人称代词有"你"、"我"、"他"、"她"及其复数形式。越南语人称代词有专用类和借用类,光专用人称代词就有十多个,其复数形式很复杂。在使用方面,汉越人称代词都受权势关系、礼貌原则的限制,但是受限制的程度不同。论文主要基于汉越人称代词形式和语用的分析指出两者的异同并提出汉越人称代词互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惠津 《高教论坛》2013,(11):84-86
将多种理论、多门学科融入到教师职业成熟的研究中来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教师职业成熟阶段的研究也因不同理论的介入而呈现出不同阶段的景象。以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为骨架来建构教师职业成熟阶段,将教师职业成熟阶段分为职业储备期、职业整合期、职业创生期,并揭示各阶段在其对应的知识领域、决策技能领域、执行加工领域中的特征表现,为丰富和拓展教师职业成熟阶段理论作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