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变油不是水变油煤变油?别再是水变油的闹剧吧!不,这回一点也不掺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变油是毫无根据的伪科学,因为水分子由氧和氢组成,没有碳元素,它本身无法变成可燃烧的碳氢化合物。那煤呢?它和石油有着相似的成长过程——都是远古时代埋在地下的有机生物体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经过复  相似文献   

2.
双氧水的化学名称叫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其化学式为H2O2,易溶于水。双氧水和水(化学式:H2O)虽然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从分子结构来看,一个双氧水分子比一个水分子多一个氧原子,“双氧水”因此而得名。正是这一个氧原子的差异,使得二者的性质有很  相似文献   

3.
水的本质18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质,1781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首先发现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唯一产物是水,而水又能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因为化学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所以反应后生成的氢气中所含的氢元素和氧气中所含的氧元素,一定是水中所含的氢元素和氧元素.因此从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正>在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之中,水是含量最为丰富,也是最不可或缺的物质。从春雨润物到农田灌溉,从饮水止渴到污物清洁,水无定的形态中蕴含了无限的效用,可以说水是万物的源泉。水的前世今生既然水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它是由什么组成,我们又为什么需要它呢?在很久以前,人们都认为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直到18世纪,科学家卡文迪许才通过实验发现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并精确测定出水的氢、氧元素比例为2:1。  相似文献   

5.
水会结成冰,这是自然界中常有的现象。我们学习了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后知道,冰是晶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它的熔点和凝固点是0℃。你知道,为什么水结成冰时总是在水的表面上?在冰面上,冰鞋的“刀”不会被陷在冰里,反而能行动自如?雪球又为什么会越滚越大?原来水这种物质,在4℃时的密度最大。当温度继续降低,它的密度反而会变小。也就是说,一定质量的水,在4℃时它的体积最小,温度低于(或高于)4℃时体积反而增大,这也就是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因为这种特性,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由于水的表面直接跟外界接触,表面的水首先冷却,因密度变大而下沉。底部…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 ,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液体表面进行汽化的过程 ,叫做蒸发 ,液体蒸发的特点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静悄悄地发生。液体蒸发时 ,从液体中逸出的是速度 (能量 )较大的分子 ,在液体中的分子的平均速度必然减小 ,它就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 ,这就是液体蒸发的致冷效应。液体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是从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汽化的过程 ,叫做沸腾。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什么 ?液体沸腾时吸不吸收热量 ?液体沸腾时翻腾滚滚的水花是怎样产生的 ?为此 ,我们在课堂上做了如下两个演示实验。实验一 :将未盛满水的烧瓶敞口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到 95℃左右 …  相似文献   

7.
锅炉烧煤时,须将干煤用水调和,但见湿漉漉的煤不仅没有熄灭炉火,反而使炉火更旺。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水和煤在高温下作用,产生的易燃气体(H_2、CO等)参与了燃烧。据估算,不消200年全世界蕴藏的天然气、石油和煤都将耗尽。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分解水制取氢,已成为一项意义重大的能源工程。大家知道,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分解后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氢气是易燃气体,具有燃烧值高、无污染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燃料。燃烧1公斤氢气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2010,(5):31-32
一般来说,每个事物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我们在观察这个物体的时候,要分出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要叫得出每部分的名称,再看看这每部分又是由哪些更小的部分组成。这种方法就是分解.它能帮助我们把段落写完整、写清楚。  相似文献   

9.
一、对水的组成理解错误图1例1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试管1中的气体是氢气(B)试管2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D)发生的是分解反应错解:错选(A)或(B).错因:出错的原因在于对电解水中正、负极上分别产生什么气体分不清,应该是"负氢正氧".分析:在学习电解水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负氢(谐音:父亲正氧、氢二氧一是指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为2∶1.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什么是万物之源?”很早很早以前,很多人就开始在思考这个问题。科学越发达,越搞清楚了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分的最小的元素构成的。比如木头燃烧产生烟和灰,烟和灰还可以再分解为碳、氢、氧。碳、氢、氧是不能再分的元素。人类在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把石头加热之后可以提炼出铜和铁的方法,这就是很早以前就找到的元素。发现气体的人们瑞典科学家舍勒发现,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东西。1775年法国的拉瓦锡证明了空气中存在着氧元素。1766年,英国的亨利·卡文迪什曾发现有一种很容易燃烧的气体叫氢。元素的发现到…  相似文献   

11.
有一些细菌以碳氢化合物作为营养源,而石油是由不同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因此,石油是这些微生物青睐的食物。这些吞噬碳氢化合物的细菌生活在整个地球的海洋水域中。这种微生物特有的酶化反应使它能够以石油为食,这种酶化反应可以给碳氢化合物的分子上加入氧,因此得到的化合物很容易就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直到水中的石油分解完毕。在没有这种微生物的情况下,石油的降解作用非常缓慢,而且还受到许多难以控制的因素的制约,如氧的浓度和温度。鉴于这些细菌特有的新陈代谢特点和对石油的高亲和性,为将来开发生物技术,恢复被石油污染的环境奠…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10,(3):33-34
创新作文,一看就会 一般来说,每个事物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我们在观察这个物体的时候,要分出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要叫得出每部分的名称,再看看这每部分又是由哪些更小的部分组成。这种方法就是分解,它能帮助我们把段落写完整、写清楚。  相似文献   

13.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 关于物质的组成及构成 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构成 的 (C)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氢原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分析:这是一道以水为例认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题目。因此,对于常见的、熟悉的物质,当从宏观组成上认识时,一定要准确地知道:这种物质是由  相似文献   

14.
地球上的矿物燃料一旦耗尽,会不会出现能源荒呢?不会。因为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那就是江河湖海中的水。水通过高温(1000℃)可以分解出氢,而氢在已知的各种燃料中,它的能容量是最大的。以单位  相似文献   

15.
初中三年级全一册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组成》(P47),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和"化学式是H2O"的结论,是通过水被电解后的产物氢气和氧气体积比2:1这一实验数据而得到。课本上设计用图1所示的通电分解水简易装置代替价昂易损的霍夫曼水电解器,固然经济省钱,但笔者认为该装置存在试管无刻度、对气体定量不准确、盛水容器大、试剂(NaOH)用量多和试管难竖置、操作难度较大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水知识四问     
一、氢氧元素组成的“水”都可以饮用吗? 不一定.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液体化合物有三种. (一)由两个普通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H2O即普通说的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25℃时密度:0.97701克/厘米3.  相似文献   

17.
有的学生以为水的温度升高到10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就会沸腾.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对液体沸腾的条件不清楚.为了纠正这种认识,可在讲授"液体的沸腾"这部分教材时,补充下面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8.
用自制的教具改进实验,是我们学校推行课程改革的措施之一.初三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组成》(P47)通电分解水是一个不能不做的重要实验.因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其化学式H2O就是通过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这一实验结果而得到的.  相似文献   

19.
问1:有人说“冰比水要冷些”这话对吗? 答:冰和水谁冷谁热,应看它们温度的高低.生活中,常见的冰温度往往低于0℃,常见的水温度往往高于0℃,且用手摸上去,冰还要熔化从手上吸收热量,因此,冰摸上去比水要冷.事实上,冰和水的温度也有相同的时候,如0℃的冰和水;也有冰的温度比水高的时候,如在20600大气压下,冰的温度为76℃. 问2:冬季,当气温降至0℃时,河水能否结冰? 答: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凝固点0℃;二是能够继续放热.冬天,当气温为0℃时,河面上水的温度也为0℃,达到了凝固点,但水温与环境温…  相似文献   

20.
前程似锦的理想能源──氢地球上拥有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是有限的,而且,这些燃料的燃烧会造成酸雨和温室效应。因此.人类必须找寻新的理想的能源,既资源丰富,又热值高,安全,不会造成污染。在这样的困境和高要求下.人类找到了一种理想的能源——氢、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已进行利用氢作燃料的研究。首先,氢在宇宙中的储量丰富、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并且大量氢云充满许多星际空间。仅海水中所含的氢发出的热量,就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所能产生的热量大9000倍,而这些氢在燃烧后又生成水,可以重复使用、其次.氢对人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