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美国本土导演大卫·芬奇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内心深处的"挑衅和自命不凡"创作了《七宗罪》《搏击俱乐部》《战栗空间》《十二宫》《本杰明·巴顿奇事》《社交网络》等拥有鲜明"大卫·芬奇式"标签的作品,电影中的那些暗色调、影像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非线性情节,使我们深受震动,而电影本身所拥有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也迫使我们不停地去思考电影本身及其文化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与音乐的一种结合,又被称之为"背景音乐",是电影艺术中一门重要的象征语言,具有审美关联性,画面指向性,情感渲染性和视觉延展性特征,本文通过对电影音乐审美定位及其特征的分析,试图推进对电影音乐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理解。  相似文献   

3.
早期中国电影在掌握西方电影技艺的同时,亦融汇传统文化形式和伦理精神,构成了一个混杂民族意识与现代技艺、道德理想与商业诉求的电影文化潮流。萌芽之初的中国电影以传统剧目、文明戏等为主要题材来源,在强烈商业化追求中蕴含了无意识的本土化趋向,而社会伦理片的成功,则初步实现了中国电影在题材风格和价值伦理层面的民族化。由古装稗史片演化而来的武侠神怪片,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类型片风潮,并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一个完全"中国化"的电影类型。早期中国电影通过商业竞争与艺术创新,基本完成了电影的本土化与类型化,使之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一股新兴力量,奠定了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美国电影也以更多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大学生面前。许多大学生热衷于美国电影,大学生在观看美国电影的同时也对其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道德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纪录电影《海洋》是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代表作之一。该片于2010年"世界地球日"上映后,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称为"自始至终闪耀着康德式的非功利和真诚"。《海洋》的审美特质主要表现在"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结合、"生活化"与"艺术化"的共存、"纪实性"与"故事性"的并重三个方面。主张建立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启迪人们走向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道德视域切入冯小刚的电影,以道德坚守、道德迷失、道德理想三个维度,评析了冯小刚电影的道德主题探索历程,揭示了冯小刚电影的动力源泉,认为冯小刚电影背后的道德主题格调,是其影片深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当代美国电影中几部代表性文本的解读 ,试图从文本纵向结构角度总结美国电影艺术创作特色 :在故事创造上成功地立足文学作品 ,在主题表达上侧重宣扬美国精神及对作为电影本体语言的影像风格亦不乏有益的探索。以期客观评价美国电影的艺术生命力所在 ,并对中国电影的创作之途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电影<阿甘正传>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全景式的展现,有着积极的人生取向和独特的芙学追求.本文通过电影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尝试着分析其背后的隐喻象征的深刻的社会寓意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张艺谋电影作品的修辞艺术达到了"有意味的形式"境界,其审美意义主要在于:通过日常生活及古代故事题材营造诗意氛围;开掘丰富的民族文化意蕴;通过继发性修辞建构产生审美效应;他还通过"张艺谋电影"的品牌意识实现了电影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被蒙代尔称为"晚期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文化发展也同时进入了杰姆逊所称的"后现代主义"阶段。作为当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之一的电影艺术,由于其本质上的商业性,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因而在道德观念的表现上呈现出了道德恐慌的趋势。本文试图分析后现代语境中电影道德恐慌的产生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杨雅茜 《考试周刊》2015,(18):19-21
文章对金基德电影特有的以血腥和色情为主题的暴力美学进行分析,并对电影"失语"现象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金基德借用暴力美学最真实反映人性道德的原因。金基德的电影为什么在本土并不叫好,风格从以往的血腥暴力转向温情脉脉。同时和同类型导演的暴力美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艺术电影的影像表达体现出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和主旨,符合艺术电影的创作逻辑。观众既要充分认知创作主体对影像表达的个性见解和独特感悟以及由此产生的个性化的艺术呈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又要充分调动理性思维和审美经验才能厘清电影的叙事逻辑和影像意义,实现"二次创作"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3.
以郑正秋、蔡楚生和谢晋等为代表的伦理情节剧电影,以伦理道德为叙事内容,以戏剧性的伦理冲突建构故事情节,以善恶对立的类型化人物为道德化身,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寄寓国家和民族命运盛衰兴亡,强调对人性的揭示和对高尚情感的追求,具有社会性与娱乐性相交织的情感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传播的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在飞速发展。这不仅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传播方式,而且带来了电影审美接受领域的重大变革,更引发了电影美学理论和观念方面的再思索。而观众欣赏品位的变化,又会促进电影创作和电影制作的进步与发展。研究电影技术对于观众欣赏和审美体验方式的影响,对电影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对于美国塑造自身形象,宣传自己的价值标准,甚至达到文化渗透的目的功不可没。电影作为一种渗透力极强的现代产物,改变着人们所谓现代化的生活观念和方式。本文主要对好莱坞电影中重点宣传的美国"救世主"形象、个人英雄主义形象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科技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当代大学生电影审美趋向更加注重影视片名的吸引力,演员的号召力及内容的"娱乐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穿越电影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并充斥于电影院线的一种新类型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穿越电影的出现与流行,与受众的接受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接受美学角度入手,试从期待视野、潜移互动和艺术共鸣与升华三个方面分析穿越电影的受众心理,为穿越电影从众多电影类型中脱颖而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人的身份和形象经常在他们的电影中得到定位或者争议.美国黑人的身份从"黑鬼"到"非裔美国人"可以通过黑人形象在上世纪美国电影以及美国黑人历史上的各个事件中反映出.本文简要论述了20世纪早期美国电影中五种刻板黑人形象的定型,以及五种形象对后来黑人在电影中形象刻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星驰电影通过"功夫"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功夫"奇观,让人的主体力量得到夸张呈现,制造一个小人物"咸鱼翻身"的真实幻象。周星驰功夫电影经过历史与道德的双重修辞之后,将暴力神圣化,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抵御现实和满足欲望的"白日梦"。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体育电影因为叙事情节和模式的单一遭到主流批评界的抨击。本文试图分析美国体育电影《天赋》中的隐喻符号与美国社会的关联,重新树立对体育电影的正确认识。分析发现,电影中的主人公代表了那一时期的美国国家,电影中也隐藏对"名誉与迷失"这一命题的探寻和对女性地位的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