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年经验对于一位作家创作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余华小说中常有描写"血""死亡"以及暴力的内容,并带有鲜明的海盐特色,这与其童年经验是密不可分的。海盐的风光、医院的生活以及"文革"的体验都能在余华的小说中找到影子。  相似文献   

2.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作家开辟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文学创作之路,代表人物余华在小说创作中通过独特的暴力叙事将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现象凸显,并对这种现实暴力进行多层次叙事表达。文章从约翰·加尔顿的三个暴力层次理论阐释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深度,从余华前后期作品暴力叙事的嬗变挖掘其暴力叙事的温度,从而揭示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本质与内核。  相似文献   

4.
余华小说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对"暴力和血腥"的"冷漠"叙述。我们用"读书笔记"的方式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冷漠"背后的内容:1.孤独与"感觉";2."暴力"与排遣;3."西西弗斯"的微笑。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文革的潜在记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对余华小说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余华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作品中言说有关文革记忆的,其言说的方式是记忆与想象,言说的口吻是冷静与狂欢,言说的主题是暴力与温情。  相似文献   

6.
独特的童年经历、牙医经历和"文革"记忆,使余华内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暴力情结。对于暴力的沉迷,使余华在告别先锋时代的暴力叙述后,又在长篇小说《兄弟》中,以超然物外的冷漠态度、冷静细腻的细节描写、多方位的叙述角度,开始了暴力言说,为读者呈上了一场暴力和杀戮的场景。  相似文献   

7.
余华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先锋小说实验性质的展示,包含温情的苦难的追述,更有作家作为"人"进入灵魂深处的思考。时代的变换,是促使余华形成这些改变的历史契机,由外部因素致使个人写作视角的新发现,并一道作用于余华献给读者的文本中。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余华不仅具有先锋解构的技巧,也有对历史写实的运用,这样使得作家文本具有冷暖鲜明又交织共融的特色。余华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一直与时俱进,同时又具有共时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余华可以看作是新时期中西语境交汇中向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寻找写作资源的两个代表性作家.在小说的深度建构上,前者侧重于站在和谐的文化立场上对中国小说深度模式进行着一种正向的建构,后者则以暴力的方式进行着一种反向的建构.这两种方式对于中国小说的深度建构有着互文性功效.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余华可以看作是新时期中西语境交汇中向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寻找写作资源的两个代表性作家。在小说的深度建构上,前者侧重于站在和谐的文化立场上对中国小说深度模式进行着一种正向的建构,后者则以暴力的方式进行着一种反向的建构。这两种方式对于中国小说的深度建构有着互文性功效。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暴力书写与南方气质的曲折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域文化角度解释余华先锋时期的暴力书写,认为:余华深受浙江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细腻敏感的南方气质,这种气质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挤压形成了余华与现实的紧张关系,现实在其内心成为非理性、混乱的现实,经过卡夫卡、川端康成等作家的文学启蒙,形成了其暴力书写。  相似文献   

11.
从第一篇余华研究论文《一月清新的风》到2007年5月,对余华的研究已有23个年头。到目前为止,余华研究大体上从五个方面展开:1.在对余华创作观的探讨方面,余华主张的"精神真实"及其文本背离现状的"虚伪的形式"是研究热点。他以决绝的姿态对不可信的现实进行反叛和颠覆,往往把生活提纯后放在自己的逻辑框架中,结果阉割了生活的原生态,给批评者留下了把柄;2.在先锋精神与创作转型领域,研究者难以达成共识,怀疑者认为余华从1980年代愤怒地写作到1990年代虚伪地活着;肯定者认为余华与现实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缓和;3.在其作品的表现世界里,批评家相继发现了暴力、死亡、苦难、欲望几个关键词,指出这缘于他对暴力形式的迷恋,也缘于其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4.在关于余华"怎么写"的文本形式研究中,对其作品的叙述语言、文类颠覆、重复叙事等层面的研究经久不衰,而且呈现出"细化"倾向;5.在关于本土和外来影响层面,余华和鲁迅的许多小说都因关注了人性的阴暗残忍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至于川端康成如何影响了余华的创作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相似文献   

12.
余华对于暴力的描写可以说已经到了一种偏执的迷恋地步。在他与张清华对谈中,余华说出了另一个促使他偏执于暴力书写的内在驱动力——"骨子里的喜欢"。他说:"从理性来讲,我不认同写暴力,但在写作时我又非常振奋,《兄弟》下部也是这种情况,可能这是一种矛盾,知道它不好,但骨子里又喜欢。"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余华早期创作的主要特点是对暴力的迷恋。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对余华作品的诠释,试图通过管窥余华初期作品揭示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一批年轻的先锋小说家登上中国文坛,特别是余华,他以血腥的暴力叙述、颠覆性的语言、令人绝望的意境和黑色幽默情节,挑战着读者的视觉和感觉机能。九十年代,余华由先锋向写实转变。这种转变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先锋作家在中国当代遇到了写作困境和精神危机而转向而实现的自我救赎,而是在借鉴西方写作模式和传统精神而实现的写作方式的成熟转变。所以,纵观余华创作,外国作家、理论及写作方式对余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5.
余华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求变的作家,其作品多描写血腥、死亡、暴力的场面,破坏了人们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九十年代以来,余华逐渐将描写重点转向沉重的历史,来展现完整的人性和人物顽强不屈的品格。余华小说叙事风格向传统和现实的靠拢和嬗变,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余华、格非的前期创作反映出了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特点:暴力主题,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以及临界叙述.  相似文献   

17.
上海文学研究应当树立"自律"意识,与整体的中国文学研究保持适度"间离"更加有益。借鉴文化记忆理论,可以拓展和深化上海文学研究。上海历史的时间密度造成了作家的记忆紧张感,上海文化记忆影响作家的身份认同,进而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规约作用。上海文学研究应当呈现文学"延伸的场景",需要采用"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双重分析的方式,对文本实行"互文性"解码,对"上海经典"进行双向的体认与评析。  相似文献   

18.
余华以先锋作家的姿态进入文坛,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暴力和死亡,写作理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也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本文将从以极致反"中庸"、伦理关系的颠覆、对"礼"的挣脱三个方面来谈余华先锋小说对儒家文化的反叛。  相似文献   

19.
余华在其小说中展示暴力和死亡是其作为先锋派作家的创作取向,《现实一种》更是将这一创作取向推向极致,因为余华把对暴力和死亡的叙述瞄准了一家人,当死亡像漏斗一样源源不断的展示在读者面前时,家的情感早已消失殆尽,于是,这个故事便走向了零感情叙述。本文将从“死亡”的次次叙述中展现家情感的零度推进。  相似文献   

20.
从生存意识入手,分析余华小说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勾勒,暴力与死亡被余华推衍为一种极端的生存状态,余华的暴力描写不仅指涉人性欲望和历史方式,现实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中包含着被遮蔽而又无处不在的暴力更根本地威胁着人的生存,他使我们从血淋淋的肉体暴力中看到人类本性中隐蔽而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暴力,余华对暴力酷景的书写关乎着他对人类生存真实的揭示和对生存状态的思索与探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