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年快到了,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这喜洋洋的氛围里,大人、孩子,个有各的事, 大家忙着、准备过大年。不知怎的,我对中国人这样看重这个"年"实实地不解,但这"年"确实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了快乐,人们每年都期待着过 "年", "年"在中国成了一种大大的民俗、一种情结、一种文化。每每在电视上看到那些拥挤着回家过"年"的人,那些为了能和家人呆上几天,过一个 "年",不辞辛累的人,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感动的我会默默地为他们祝福,祝他们新年快乐。而作为编辑的我,每年都会为这新的一年第一期的封面忙, 今年是狗年,要去寻只狗,寻一个"旺旺"回来,期望它可以给读者带来好运。  相似文献   

2.
王淼 《云南档案》2011,(1):14-16
<正>一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段,它给当代中国人烙下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而在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中,不时浮现上来的,除了那些对个体生命而言的噩梦般的人生体验之外,也许还有不止是"娱乐"的文化生活经验。被视为"最高群众性"的电影,在其时的文化生活中又堪称一大"奇观"。这种"奇观",我们称其为"文革电影现象"。  相似文献   

3.
是非 《北京档案》2003,(7):11-12
一位意大利史学家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忽视自己的历史,就像一个人失去记忆一样可怕."革命导师列宁也曾告诫人们:"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有扬眉吐气,也有饱受凌辱;有文明富强,也有贫穷交加.在中华民族告别苦难,走向新生,走向富裕以及铸就民族精神的进程中,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那些血洒疆场的英雄、那些夙夜在公的劳模,是做出过特殊贡献的.没有他们,便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他们,便没有我们今天的高楼大厦和秋收冬藏.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罢,消遣只能是偶尔,如果把娱乐变为常态,那么尼尔·波兹曼的"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的可怕预言或许将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5.
在说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常听到一种说不清是抱怨还是贬抑的声音:"什么传统文化?保守、封闭、落后!"而说这种话的人,又准是那些对于中国历史知之甚少的人.  相似文献   

6.
正一个人生命延续的三种方式:旅行、读书和健身;指的是心智的成长。所以有了那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经常被我们挂在口边,但有的人身体力行着。她37岁去过37个国家,7年出版26本书。她坚持一天读一本书,一天看一部电影她是台湾"广告文案教母",以诗歌般的创意文字将诚品书店塑造成为台北市的文化地标。她说,她不在乎那些主管、经理、老板之类随时可以被别人取代的身份。她宁愿把自己当作一项事业,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搜索2011最关键的热词的话,一个词应该名列前茅的,那就是文化创意产业,这个产业几乎跟所有的产业相关,也跟所有的人相关。他不仅参透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也打动了我们的内心,在文化创意产业当中,有一个总是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产业,那就是广告业。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无数传奇的背后,那些神奇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柏杨先生驾鹤西去,在海峡两岸都引起一阵追思和缅怀的热潮.曾经使柏杨先生名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说"以及"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说",又再次成了媒体和网页上的大字标题.如"柏杨走了,而中国人依然丑陋""我们还没走出柏杨的文化酱缸"等,柏杨先生本人的声望,也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如"一个美丽的中国人""完美的启蒙者"等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文化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决定和政策,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及《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重视.我们如何落实这一决定呢?我以为,首先我们要弄清文化的含义及其出版与文化的关系.我的理解:①"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即以科学之理、技术之理、人文之理、人类之理、民族之理、国家之理,感化人、教育人、塑造人、帮助人,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文明素养、科学态度和精神追求,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的社会秩序、团结的民族关系和坚强的国家力量.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家庭甚至一个人的生存之基、发展之力、强壮之魂.③文化以其波及范围之广泛、延续时间之久远、影响人类之深刻而彰显其魅力.出版与文化的关系是:出版是文化的核心,是其他文化的基础,发挥着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出版存在的价值是以好书化人,以好书育人,以好书塑造人,以好书帮助人.  相似文献   

10.
李林容  黄晓晓 《新闻知识》2013,(3):27-28,40
今天,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几乎在某种意义上都被"社交化"了,网络社交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必然选择,人人网、开心网等在持续火爆发展之中。显然,社交网络的生发和兴盛并非偶然,追根溯源,与中西方一些相关的文化理论影响密不可分,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的人伦关系在中国文化里,儒家社会是一个"关系导向型"社会。以孔孟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研究综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论 对于国家形象的定义,鲁宾斯坦从传播主体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人或群体传达给另一个人或群体的信息"①.金灿荣则从形象接受者的角度提出国家形象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侧面,客观形象(image)是多数人认同的、相对固定的心理记忆,而主观形象(perception)指的是个体主观的知觉,多个主观感觉的集合构成形象②.法国学者巴柔则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出发研究形象,他认为国家形象应该包含文化和社会两个侧面,即形象是"在文化中,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一国认识的总和"③.因此,国家形象的研究是对一国现状和国家实力的整体认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言,应该多将一些精力放在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因为共同文化背景下的彼此认知要容易得多。文学与语言因受众的广泛性,基本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文化的两个标志。本文以中国文学以及汉语教育两个线索梳理了中国文化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传播的历程,就此考量中国文化在这些国家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3.
李晶 《东南传播》2021,(11):97-100
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可细分为三个方面:国家形象的构建、国家形象的传播、国家形象的评估.全面把握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需要从多维度来认知.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形象和一个国家的政府、企业、文化、国民和舆论都密不可分.意大利的中国国家形象也是可以从以上维度来认知,没有来过中国的意大利人从文化维度和舆论维度来构建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在中国生活过的意大利人在互动接触中构建其中国国家形象.通过两类国家形象对比,互动接触能够构建出更加真实的一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封神传说     
古老的中国文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当那些同时期的文明早已销声匿迹或日益被同化时,中国文化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一次次的洗涤坚持到今日。中国人永远摆脱不了那些从儿时就被灌输的故事,那些奇妙的想像让我们作为拥有高贵血统的后裔而骄傲无比,中国的议论底蕴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5.
我以为,中国特色的出版业改革就是四个字:"管住"与"搞活".管住不等于管死,搞活不等于搞乱.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国家的企业曾陷入"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管"的怪圈.文化出版业也徘徊在管住与管死、搞活与搞乱之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更多的"中国制造"使得中国与全世界联系紧密。近几年来,国家尤为强调文化等软实力的走出去。作为出版人,通过出版的途径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就成了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是最有特点、最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达人秀”的精神内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星 《今传媒》2011,19(1):79-80
达人秀的精神内涵是梦想与奇迹的实现,传达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中国达人秀"承载了中国人自强不息,执着的励志精神,承载着中国人大爱的情感力量,承载着中国民众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中国达人秀"其实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才艺的选秀节目了,而是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整个节目营造了一种奇迹,这种奇迹的背后是一种感动和文化信仰。舞台上,一个个达人选手才艺背后的故事,无不在某一个层面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一、在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冲突中构建中国与世界"和衷共济"的文化形象 我们的对外传播可以从文化交流入手,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虽然这一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消弭冲突,但至少可以使冲突得到缓解,以利于营造和谐世界氛围和和平发展环境.文化交流不是文化输出,而是文化互动,媒体在履行中外文化交流职责时要把握这个尺度.我们应以平常心态面对中外文化的互动,因为在外部文化影响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在对外部文化施加影响.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不可能从根本上被外部文化改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几千年来都是在兼容并包中发展并保持自己的特色.我们从文化浸透入手,让国际社会在"安全心态"下了解中国,相信中国,认识中国,树立我们自己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国56个民族中,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满族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皇朝,并统治中国267年。满族文化融入中原,与汉文化相结合,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满族文化也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瞩目,"满学"研究在许多国家兴起,甚至形成了"满学热"。对满文的学习、利用和研究成为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举国强调文化建设的气氛下,不由使我们回忆起27年前始建的北京满文书院。  相似文献   

20.
汪萍 《新闻世界》2013,(12):59-60
作为地方电视台一名播音员,个性化是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一个好的主持人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还要有好的语言表现力,以及风度气质等各种综合因素,同时还要不断的进行语言艺术、行为艺术的创新。这样才能驾驭整台节目,才能使播音主持人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