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种树的往往都有经验,他们会去掉旁逸斜出的枝叶,除去冗枝,留下主干,只有这样,才能让树儿吸收足够的营养,长得高大茁壮,人生亦如树,只有放下琐碎的"小我",方能成就豁达的"大我"。"小我"尽管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但是我们只要忍痛割爱,终能让自己实现精神的蜕变,终能让我们感受到为人的更高价值,只有不断舍弃"小我",不断完善自我,方能成就"大我",尽管实现"大我"的过程是漫长而残酷的,但是只要有坚毅的精神与品质,依然还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自文学诞生之初"大我"与"小我"就客观存在,二者不能割裂,具有相对性和交融性。"小"中蓄"大"、和生共荣是生态时代的理性呼唤。在生态视域下,文学"大我"与"小我"的内涵得到了升华和扩张,这是生态危机、生态责任、文学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生态美学引导下的文学的蕴藉属性为"小"中蓄"大"提供了审美的实现途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构铸了"小"与"大"和生共荣的生态理想。多元共生的整体性建构思路创设了生态理念下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3.
自文学诞生之初"大我"与"小我"就客观存在,二者不能割裂,具有相对性和交融性。"小"中蓄"大"、和生共荣是生态时代的理性呼唤。在生态视域下,文学"大我"与"小我"的内涵得到了升华和扩张,这是生态危机、生态责任、文学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生态美学引导下的文学的蕴藉属性为"小"中蓄"大"提供了审美的实现途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构铸了"小"与"大"和生共荣的生态理想。多元共生的整体性建构思路创设了生态理念下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教研应运而生,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推进学校教研,上海市罗星中学启动了以网络为平台的第三轮"我看我的课"校本研训活动。其中,"我"有"小我"和"大我"之分,"小我"即个体的自我,"大我"则指组内的教师集体乃至全校的教师集体。活动的目的是为广大教师搭建开放互动的学习平台,让教师在实践运用中提  相似文献   

5.
杨茜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31-38
身份认同是研究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他人、环境关系互动过程中生成教师对身份的反思、判断及自我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意义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采用跨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教师与变革、职业、学生、学科的关系框架,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共性体现在"小我"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共振,即受自我与学生、学科、职业、社会变革之间圈际互动关系的影响;差异性体现在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教师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度、对改革敏感度的感受不一,不同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总体来看,社会转型期教师要自觉将教师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社会的"大我"中,又要通过不断提升"小我"以丰富作为教师"大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杨茜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31-38
身份认同是研究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他人、环境关系互动过程中生成教师对身份的反思、判断及自我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意义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采用跨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教师与变革、职业、学生、学科的关系框架,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共性体现在"小我"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共振,即受自我与学生、学科、职业、社会变革之间圈际互动关系的影响;差异性体现在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教师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度、对改革敏感度的感受不一,不同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总体来看,社会转型期教师要自觉将教师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社会的"大我"中,又要通过不断提升"小我"以丰富作为教师"大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中国人为大我争面子的行为与小我争(或护)面子行为间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国人大我争面子行为的心理学意义。研究一结果显示:小我争、护面子导向量表得分双高组的大我争面子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一高组和双低组,即提示前者更需要采取为大我争面子的方式来解决小我争面子与护面子需要间的冲突;研究二结果显示:小我争面子导向高的个体会在能力类特质上进行自我增强,小我护面子导向高的个体会在共享类特质上进行自我增强.而大我争面子导向高的个体则同时在两类特质上表现出自我增强,即提示为大我争面子可以让个体同时实现两类社会赞许价值。最后,笔者针对本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与成仿吾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追求.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表达上,周作人由人生关注转向艺术园地,成仿吾则由艺术之"美"走向人生之"善"、之"真";在文艺的表现自我方面,周作人由社会大我而转向一己小我,成仿吾则由小我而转向大我.表面看来,两人殊途亦不同归,而且在追求道路上,他们好像作了一个方向上的置换,完成着对自己前期选择的一种背弃.然而,其实质是他们对自己艺术追求的坚持:重视文学的艺术与人生取向,推崇文艺的自我表现.  相似文献   

9.
萧红时而处于文化主流中讲述主流"大我"话语,时而处于主流边缘讲述女性"小我"话语,奠定了其在文学史的特殊地位.本文以《生死场》为例,试图从女性"小我"的角度对作品重新审视,从少女恋爱场面、中年妇女生育场面、老年妇女的婚姻生活三个方面去揭示女人的"塑造"史.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通过从"观物"之"我"所呈现出的不同心性修养入手,探讨了三种物我关系。第一种是具万物一体之爱的"大我"之境;第二种是"挟私蔽欲"的"小我"之境;第三种是呈现万物的本真情态,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食指的诗歌创作在"文革"时期是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他的诗歌在内容上从"大我"回归"小我";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窗户美",在语言上形成了"色彩美".  相似文献   

12.
<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说的一句话。"无我"是个人符号的消融,是"小我"汇入到群众的"大我",是人民至上的无私奉献,是为国为民的润物无声。谁能不为这种赤忱深厚的情怀和"心中有民"的担当所感动呢?自豪、感动的情感在我的心中激荡。急切地想知  相似文献   

13.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维持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在分析高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后,提出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在服务社会和国家的"大我"中实现"小我"的价值意义,践行报国之志,为民族复兴伟业发挥自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蓝蓝歌咏爱、歌咏自然、歌咏人性和生命的诗歌在当代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诗歌重新恢复到了抒情的维度,同时还是对这个时代物欲喧嚣的消费主义的文化纠偏.它不仅让我们、让当代女性诗歌走出性别视域的"小我"而走向与自然相融合的"大我",而且让我们的心灵和她的诗歌一起重新回归到了自然,回归到了人和世界初始相遇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正记叙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为此,高考记叙文写作实战技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练起:一、立意要彰显情怀高考不仅要"为高校选拔人才",而且要"为国举才"。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铁肩担道义"之情怀,方能有"著文章"之"妙手"。但高考作文的客观现状到底如何呢?作家梁晓声说:"高中生作文,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更有阅卷老师感言:"高中生作文存在着‘低幼化’的倾向,到了高中还停留在初中乃至小学的思想水平和情趣上,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怜。""情调"和"情怀"有何区别?简单地说,"情调"是指向"小我"的,"情怀"是指向"大我"的。高考记叙文要写出高中生应有的深度和厚度,要让阅卷老师不仅有"看头",而且有"嚼头",就必须淡去"小我"情调,彰显"大我"情怀。情怀的彰显不在"所为之事"的大小,而在"为事之心"的敏钝。哈佛大学招生对学生情怀的关注着实让人叹服:  相似文献   

16.
"我是谁"是人类文化的千古之谜,自古以来一直吸引人们去思考.史铁生以敏感而睿智的心灵参与了这一思考,并获得了颇具深度的独特见解.主要内容包括:"我"是一种结构,不但在生命的整体里,而且在世界所有的消息里;"我"可以分为"内我"与"外我","主我"与"客我","小我"与"大我";"大我"表现为精神或灵魂,与无限之在相连,与绝对价值相通,表现为博大的爱愿,简而言之即神性的我.  相似文献   

17.
电影《我不是药神》展示了病友们"病穷""穷死"、程勇类"活穷"、诺瓦类公司"利损"、公安机关与公职人员"职窘"等现实生活的重重困境,其各自的突围最终依靠国家与世界合理、平等、利民、人本的公序良俗、保障体系、竞争机制来实现。这些只是电影文本呈现的人的生存困境与突围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的"存在"困境与突围有更大意义与价值:不管生存多艰辛,"活着"是最根本的追求,是最基本的困境突围方式。向死而生,有价值地活着,展现个体或他人的生命价值,超越现实关注理想、超越功利回归审美、超越小我归大我,都是突围"劳绩"进入"诗意",突围"生存"困境实现"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休闲的社会学研究必须奠基在"休闲何以可能"之上,不然,一切的休闲社会学研究都是主观的,至少是没有根基的。依据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域:对于"被抛"于世的人而言,休闲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不可能,乃因为人无法逃离"在世"之天命,"在世"即意味着"烦"。而中国传统的心性学认为,人不但有"在世"的"小我",还有超越的"大我",故人可以逃离"在世"之天命,休闲亦得以可能。所以,休闲乃奠基在中国传统心性学的"大我"之上。  相似文献   

19.
一、学科德育目标功利观的超越--还学习主体学习动机的自由 地理教育学的德育目标含有明显的功利性,那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优良的中等地理教育师资.这种为社会的"大功利"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通常仅强调"大我"而无视"小我"发展需要及德育的精神本性追求,从而违背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审美标准.由其导引的德育课堂通常是缺少教育道德的,因为它忽略了有不同追求的个体.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当前或将来是否选择教师职业作为学习个体道德优劣的评价标准,因为不同的职业道德都可以追求理想人生的至境.我们当然支持以社会利益为先的从教选择,但同时也不应排斥"小我"对"大我"的自由选择,因为这也是个体与社会发展所需.高师院校的学科德育课堂应更多体现出对个体建立理想人生目标的"终极关怀",而不仅仅局限于力图表现"公正"的专业视野.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千古名篇,文章虽仅有300余字,但意义却极其深刻。范仲淹看似游离了重修岳阳楼这一大事,实则是挖掘到了重修岳阳楼这一大事背后的价值点。肯定友人、抒发抱负、醒人警世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摆脱了"小我"的束缚,拥有了"大我"的格局,提升了艺术水平与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