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首先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档案部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北京市档案部门自2006年开始介入非遗保护工作,在档案业务与非遗保护工作高度契合的具体领域都有参与开展相关工作,但整体来看,参与面相对较窄、参与状态相对比较被动。其次,论文分析了导致档案部门相对被动参与状态的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最后,论文还就如何推进档案部门参与非遗工作提供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档案部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 《北京档案》2011,(3):2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据库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档案资料和信息资源收集、管理、利用的主要手段和主流趋势,但在现阶段非遗保护中,档案管理和数据库建设存在着空白点。档案部门理应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高度,以更为积极的态度,以档案管理的专业方式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发挥作用。本文对北京市部分综合档案馆涉及非遗的馆藏情况进行了简单调查,试图阐释档案部门参与非遗保护的动因,并提出了档案部门建设非遗数据库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只有少数学者开展了关于非遗档案信息与知识传播的研究.我国非遗档案工作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非遗档案研究的关键时期,并且当前我国对非遗档案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口述档案的研究以及数字化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从国家政策层面和社会共识层面共同探讨非遗档案工作主题演化的影响因素,提出推动我国非遗记忆的社会认知普及,加强对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促进非遗的精准传播,确保我国非遗的生命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一、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概述 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是指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相关形式,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内容的具体记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既具有传统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有些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如民间文学)本身就是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蕴藏着非遗诸多的信息资源,为非遗项目的认定与逐级申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证明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大小的凭证和依据.因此,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卓有成效地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工作是当代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创新之举,对传承、延续、挖掘、发展非遗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遗档案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将领域知识图谱应用于非遗档案资源的知识组织中,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首先,对非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现状进行了调研;其次,在非遗档案资源的特性基础上,探讨领域知识图谱在非遗档案知识组织中的适用性;最后,以“华县皮影”非遗档案资源为例进行实证验证.将领域知识图谱应用于非遗档案的知识组织能够揭示非遗档案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非遗档案资源开发,更好地发挥非遗档案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宋帅 《档案管理》2021,(6):82-83
首先从机遇和挑战两个角度入手,阐述了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背景;围绕保护内容缺乏完整性、保护方式缺乏多样性以及保护理念缺乏先进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现存障碍;结合重视丰富档案内容、挖掘档案利用价值以及加快转变保护理念三个部分,尝试提出了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非遗网站、项目、法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非遗档案式保护仍存在保护意识不强、各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及非遗项目分散等问题。基于此,为实现非遗档案式保护,需要强化全民非遗保护意识,建立档案机构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构建科学的档案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关系为线索,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基本思路,探析数字时代非遗档案资源积累、专题数据库筹建、"数字记忆"领域探索,揭示"非遗档案+数字人文"跨界项目的实践契机.立足文化自信,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自身传承与建构,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说明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数字人文技术紧密结合的空间,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何屹 《浙江档案》2015,(2):58-59
当前,"申遗"阶段积累的大量不同载体的档案和实物,大多散存于各级各类涉遗机构中,并随着后续各项保护项目的开展不断增加。所谓的"后申遗时代",即完成了"非遗"申报和认定之后的时代。近十几年里,我国非遗工作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辉煌成绩,经过大量的全面普查、记录与整理,已将散存在各地的文化遗存,逐一整理并成功列入各级非遗项目名录。然而,与国内"申遗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遗档案的科学有效管理却存在诸多问题。作为以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简称"非遗档案")形成于非遗保护和非遗传承活动中,是非遗项目、非遗保护及传承活动的原始性记录,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社会实践的深入,及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藏品不再仅限于文物、标本,而是扩展为包括记录藏品信息的档案资料.博物馆在致力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了比较系统规范的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但对于尚处起步阶段且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备的非遗博物馆来说,非遗档案建设在指导思想、工作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仍须努力探索和创新,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博物馆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何屹 《兰台世界》2015,(8):79-80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形成大量载体各异的非遗档案资料。非遗档案具有区域性、多样性、活态性、成套性等特点,档案部门按照非遗档案特点,借鉴国内外非遗档案管理经验以及其他文献管理方法创新非遗档案管理。  相似文献   

12.
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出台《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将在未来10年,对连云港市109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进行系统保护,并开展对非遗项目相关档案的征集和保护工作。目前,海州五大  相似文献   

13.
虽然在理论上档案部门应该是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主体,但从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其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要提升档案部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理白族绕三灵非遗档案内容翔实,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本文针对白族绕三灵非遗档案现状,阐述活态性开发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建议.秉持"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依据"动态本真"保护原则,加强白族绕三灵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创新特色数据库建设、研发特色产品和开发旅游资源,可推进其活态性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5.
隋野 《兰台世界》2024,(2):98-100
文章以葫芦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以下简称“非遗档案”)管理现状为例,详细阐述了“非遗档案”的相关概念,对葫芦岛地区“非遗档案”资源收集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更好地收集管理“非遗档案”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及措施,进行了切实可行的对策研究,进一步探索“非遗档案”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档案建设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保障。当前,档案部门在非遗保护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并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南京市非遗档案建设首先要从档案建设视角下分析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期望能够完善档案建设以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7.
张一 《北京档案》2013,(9):29-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而非遗档案则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档案部门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在非遗档案的建档和保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档案部门不应将非遗保护工作仅局限于建档和保存,应创新工作模式,改变工作思路,立足馆藏和现有条件,积极开展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传播。本文将立足于非遗的传承和传播现状,对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口述档案是通过采集和记录当事人口述史料的方式来收集查考资料的一种真实记录,其呈现形式可以是磁带、数据光盘等.目前口述档案在非遗保护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收集的紧迫性、口述档案内容的真实性被质疑、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缺乏自觉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传承梯队、数据比对以及提高档案部门口述档案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来解决这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探析非遗档案价值的基础上,对利用抖音进行非遗档案价值开发的优势进行评析,为非遗档案的价值实现进行主体确认和职责定位,以期为我国非遗档案的价值实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档案部门的视角出发,在分析非遗口述档案收集工作目标、方式与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四个方面的发展策略:首先,要就非遗口述档案收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达成共识;其次,现代政府的合作治理理念创新非遗口述档案收集工作方式;再次,按照项目运作与合作治理理念下的工作方式,进行工作机制与人才队伍建设;最后,以抢救性、科学性与人文关怀为工作原则指导实际工作开展,强化档案部门公共文化组织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