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国内新闻学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939年10月制订的《会员信条》和《记者公约》以及1942年由马星野起草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都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道德规范。但是,1902年《中国日报》拟订的《谨拟各报馆公共章程》却较少有人论述过。事实上,这份报馆公共章程,从制订的目的、规定的内容到文本形式,都具备职业道德规范的特征,是我国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报人已经认识到报界需要有一个“公共章程”来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也反映了当时报界亟需解决的某些共同存在的道德问题和报人的职业理想。这份章程在中国新闻伦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史上以《新闻记者》命名的新闻专业刊物一共有三家。沿着历史的脉络向前梳理,这三家分别是1983年在上海创办的《新闻记者》,1938年在武汉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主办的《新闻记者》,以及1937年创刊于上海,由我国著名报人、新闻教育家顾执中老先生任主编和发行人的《新闻记者》。新闻史上对前两家多有记载,但对最早的《新闻记者》却鲜有着墨。本文试图通过对史上第一家《新闻记者》月刊的介绍,回顾老一代报人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期的一段"办报救国"之往事。  相似文献   

3.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人的新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民党政府所辖西南地区相对平静。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蒋介石及一些国民党报人提出三民主义新闻思想。蒋介石认为,新闻事业和新闻记者在“抗战建国”的事业中负有重任,是国家的“喉舌”和民众的“导师”。因此,他主张新闻事业主要用于政治宣传,而反对经营管理。与此相反,《中央日报》社长程沧波则从当时新闻从业人员困苦的生活境遇和国民党党报管理体制的弊端出发,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党报企业化经营”的思想。他认为,新闻事业的企业化是“固定的趋势”。真正明确提出“三民主义新闻思想”概念的是马星野,他认为,西方自由主义新闻事业和苏联式新闻事业都不符合我国国情,中国应该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闻事业。这些新闻思想是为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服务的,但是其中有一些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192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时开始兼任《大公报》及国闻通讯社记者,历任天津《大公报》编辑,上海《大公报》总编辑,《文汇报》总主笔和总编辑等职,从事新闻工作达60多年,历经坎坷,成为"民主报人",是现代中国著名新闻记者和新闻  相似文献   

5.
新闻学大词典载:恽逸群,中国新闻记者、报人、新闻教育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至1939年,曾先后任《立报》、《译报》、《导报》总编辑;1949年后,任上海《解放日报》副社长、社长,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华东新闻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6.
1991年3月11日,老报人马星野在台北病逝,终年82岁。马星野1909年生于浙江平阳,单名伟,字星野,后以字行。1931年9月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3年后归国,1935年创建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并首任系主任,直到逝世前仍在台湾多家新闻院校兼职授课。这是他所从事的时间最长的一项新闻职业。作为报人,他于1945年9月起任中央日报社长,前后共7年;从1964年至1985年退休,他先后任中央社社长及董事长约20年,是上述一报一社后期向企业化转  相似文献   

7.
类别:报人的人格建设编号报人最紧要的是人格1938年,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一文中说:新闻界的权威都郑重地提到新闻记者的人格问题。有的说:“更紧要的当然是人格,报人在精神上应当是独立不霸,应当念念于职业的神圣,一管笔除了为国家人民公共利益之外,不容曲用、报人在社会上应当是独立的存在,不是附属品”。有的指出:新闻记者的第一个原则,是要修养人格的。还有人更具体地说:“‘真理是新闻记者唯~的武器,忠实是新闻记者唯一的信条。”所以,似乎很神秘的新闻记者职业,还是把最平凡的人格问题,作为了…  相似文献   

8.
尤彦荣 《青年记者》2017,(20):109-110
马星野一生致力于新闻采编、报纸经营、通讯社经营管理与新闻教育活动,并在这些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思想.他成长于五四时期,后赴美国留学,接受西方新闻思想,回国后从事宣传工作.在这位杰出的新闻从业者身上,中国传统与西方烙印同在,时代背景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凸显.本文探讨马星野新闻活动中的矛盾与冲突,并对其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10期曾刊有宋素红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妻报人》一文,梳理了近现代新闻史上涌现出的夫妻报人。笔者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近现代新闻史上还有一些夫妻报人,特作一补充。辛亥革命前后的夫妻报人除梁启超、李慧仙,汪康年、禾青,刘师培、何震夫妇外,值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武器和信条是什么? 范长江(曾任《人民日报》社长,1970年10月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认为——真理是新闻记者唯一的武器,忠实是新闻记者唯一的信条。记者的工作特点是什么? 邵飘萍(1884—1926年我国新闻史上著名爱国新闻记者)概括——记者“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朵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多年来众说纷纭,笔者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图书馆的双重职能:“服务历史职能”和“服务现实职能”,主张图书馆学应该围绕这两项职能进行研究,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有二元性,即“服务历史研究”和“服务现实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重庆抗战历史文献中心以罗斯福图书馆的保护利用和重庆图书馆及全市收藏的抗战文献的保护开发为基础,搭建共同体系,展现抗战历史文化的立体形态,传递和表达抗战遗址与抗战文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将它们融入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此加强社会民众对抗战遗址和抗战文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抗战历史文化的普及,抗战革命历史的传承,民族抗战精神的永续。  相似文献   

13.
文献计量学方法在网络资源开发实践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极其丰富,是名副其实的信息的海洋.面对茫茫大海般的网络信息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如何在互联网上准确、快速地查找信息资源,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15.
变革时代的心态对图书馆学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心态基本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其非主流倾向可能干扰学术研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剖析图书馆学研究中上述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就克服不良心态,促进学科健康发展陈述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型大学视野下的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建设研究型大学视野下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图书馆的课题。阐述了研究型图书馆的内涵,建设研究型图书馆的意义,着重讨论“211工程”重点高校在现阶段如何建设研究型图书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以来的图书馆在建造发照过程中,竖立过不少碑刻,这些碑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另外这些图书馆碑刻还具有补史之阙、正史之谬的重要作用。近代图书馆与以往的藏书楼有很大的不同,在民国碑刻中主要表现为藏书思想、藏书种类、受益对象的转变,其中一些碑刻还详细记载了图书馆经费的来源,这些对历史学、图书馆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独立学院图书锗建设的瓶颈及突破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独立学院得以迅速发展,然而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益突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制约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的瓶颈,探究突破制约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瓶颈的对策,以保障其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计算机数据安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问题。为了保护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数据资源,图书馆必须加强计算机数据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各种计算机数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动画角色的符号传达进行研究,力图挖掘动画角色的表现潜力,以符号学的研究视角拓宽动画角色的审美研究。本文以符号学中的能指与所指的互动关系模式作为理论的构架,将动画角色进行符号上的能指与所指划分,并综合消费社会理论,构建动画角色符号认知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