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悦 《内江科技》2015,(4):72+86
孤北洼陷沙三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水下扇和冲积扇沉积。沙三段沉积时期东次洼沉降和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转移,沉积相受到梳状同沉积断裂系的控制;西次洼下降盘发育了扇三角洲相带,和湖底扇相带,由一组同生断层控制;北部形成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控制着湖底扇的分布。缓坡断阶带的下降盘坡折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其展布方向受断阶带断层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马忠元 《青海科技》2011,18(3):17-22
东昆仑水闸东沟─黄龙沟金矿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介于昆中、昆北两深大近东西向断裂带之间。矿区发育的北西向大型左行韧性剪切带是萤石沟─红旗沟脆韧性剪切带的中间部分,韧性变形叠加在加里东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和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变火山组板岩之上,并伴随着强烈的绢云母化和硅化。金矿体由蚀变斜长花岗岩和板岩组成,严格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其产状与韧性剪切带产状一致。矿石体现三个成矿阶段的特征,第一阶段矿物呈具透入性、弥散性的特征,与韧性变形同步,局部沿糜棱面理聚集成细脉,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长石、绢云母、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可见金。第二阶段的脉体受脆性裂隙控制,并切穿糜棱面理,脉体中主要由黄铁矿和石英组成,第三阶段的脉体较窄,切过第二阶段脉体,细脉主要由方解石和黄铁矿组成。这些特征说明该矿床属于蚀变岩型金矿。研究区岩石普遍具有脆性破碎和韧性变形特征:脆性破碎的特征主要有碎裂岩、断层角砾岩和脆性穿插脉体等的发育,韧性特征宏观可见旋转碎斑、小揉皱、似S-C组构、鞘褶皱、糜棱面理、石英拔丝等构造;微观可见压力影、旋转碎斑、眼球状构造、多米诺骨牌式构造以及石英具波状消光等,这些构造所指示的剪切方向基本与整体的运动方向在一条线上。对糜棱岩化斜长花岗岩的石英组构做EBSD测试,分析结果发现投影图上菊池线极密不明显,C轴方向上略具定向性,但是程度不高,表明岩石韧性变形程度较低,根据极密点的位置判定石英的滑移系主要为底面滑移。综合以上,说明其形成的温度较低(约350℃),其他的一些证据与实验所得的岩石变形温度低的结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内部和陡坡地貌带2个花岗岩体10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高原内部大红柳滩-郭扎错逆冲断裂上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8±4.9~14.0±1.3Ma,此外,一个玄武岩烘烤的热事件年龄为7.9±0.8Ma;而陡坡地貌带的西昆仑中间逆冲断裂上盘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9±0.5~0.9±0.3Ma.进一步的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内部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2期隆升-剥露,分别是渐新世-早中新世(30~16Ma)和上新世以来(≤5Ma),而陡坡带只记录了晚中新世以来(≤8Ma)的隆升-剥露,暗示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热演化历史.结合前人在该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野外地质现象,认为现今高原边缘陡坡地貌带可能是自晚中新世以来(≤8Ma)高原边界断裂伴有向塔里木盆地后展式叠瓦逆冲产生的构造抬升的结果;现今高原面有可能是由高原边界断裂系于大约5~2Ma以来强烈活动逐渐形成的,其隆升-剥蚀幅度>2000~3000m.这对自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提供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的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4.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位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成矿与侵位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和早白垩统美日切组地层中的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由于斑岩体的侵位,在岩体内及其围岩中形成强烈蚀变且分带明显,由含矿斑岩中心向外可划分出钾硅化带、中级泥化带、泥化带、伊利石-水白云母化-褐铁矿化带-角岩带或青磐岩化带(围岩是中基性火山岩时).矿化为细脉-浸染状,含矿斑岩全岩矿化,少量矿化产于围岩中,成矿为铜-金组合,为典型的富金斑岩铜矿.初步识别出(1)钾化带中主要发育M型、EB型、A型及部分B型脉;(2)绿泥石化带(中级泥化带)中发育B型、C型、石英-绿泥石脉及S型、G型脉;(3)在粘土化带(泥化带)中主要发育C型脉、G型脉及S型细网脉;(4)在围岩中主要发育B型、C型、D型及G型细网脉以及碳酸盐脉、M型脉等.矿区范围内发育丰富的热液磁铁矿、赤铁矿、金红石等,铜、金沉淀与热液磁铁矿的形成关系密切;矿石中主要为黄铜矿、少量斑铜矿和辉铜矿,而黄铁矿很少,总体上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在石英斑晶及各种脉系中识别出三个大类和十个亚类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表明最高(达935℃、压力200MPa)的均一温度出现在石英斑晶中,这种由含不透明子矿物、简单多相、含硅酸盐子矿物、赤铁矿多相包裹体类型构成的具45%NaCleq盐度的多相包裹体可能代表本矿床最原始的成矿流体组成;这种成矿流体上升到3km左右、冷却到580℃左右发生沸腾,分离出超高盐度(60%~80%NaCl eq)流体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并导致大量磁铁矿的结晶和还原硫的释放,且伴随部分金属硫化物及部分金沉淀,形成早期的M、A型脉;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和分离出的流体包裹体的聚集,在500℃~480℃之间、22~40MPa之间、深度约1.5km发生沸腾,大量释放出的硫与金属离子结合,导致了大量铜、金的沉淀,形成如B型脉等一系列脉系及浸染状的铜矿化.在450℃~400℃之间、压力20~32MPa之间、深度1.1km左右又发生了明显的沸腾事件,形成了如C型脉、S型等舍铜脉系.在370℃~200℃之间、压力5~30MPa之间,包裹体以液相包裹体和多相包裹体为主,其盐度变化较大,可能是由于岩浆流体的稀释作用或少量大气降水参与循环所致,形成了D型脉及面状硅化.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是主要由直接从岩浆熔体中出溶(600℃~950℃)的具高氧化性、(超)高盐度的富合成矿元素的岩浆流体形成的,是斑岩矿床系列中正岩浆端元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邓格庄金矿是胶东牟平-乳山金成矿带内第二大石英脉型金矿,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细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邓格庄金矿不同蚀变带岩石和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三种类型:H2O-CO2包裹体、CO2-H2O±CH4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早期乳白色石英中主要赋存原生的H2O-CO2包裹体和次生的CO2-H2O±CH4包裹体;成矿期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的CO2-H2O±CH4包裹体主要为原生,随机分布,气液比变化较大,有时出现不同相比例的包裹体共存现象,而H2O溶液包裹体明显沿愈合裂隙分布;在成矿晚期的石英和方解石中主要发育原生H2O溶液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前(第1阶段)H2O-CO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h,TOT,至液相)为254℃至365℃,成矿期(第Ⅱ和Ⅲ阶段)CO2-H2O±CH4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h,TOT,至液相)为195~317℃,成矿后(第Ⅳ阶段)H2O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Th,TOT;至液相)为156—219℃。成矿的初始流体富CO2,主成矿期有CH4流体加入,成矿晚期则演化为低温的水溶液流体。水/岩反应及流体不混溶可能是邓格庄金矿金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