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违约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正从国家计划分配逐步向自主择业转轨,从“计划调节”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阶段,“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2.
对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几点认识曹殊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国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同样是处在由单一的计划分配就业向以毕业生自主择业、...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与发展,大学生入学就业率逐年攀升,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就业压力迅速凸现出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难就业"的局面。在此情境之下,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合格人才,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工作,这篇文章对提高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展开研究,希望能为其日后的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浅析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与此相应,毕业生体制也逐步由“计划”走入“市场”。毕业生就业工作由“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带动了人们就业观念方方面面的转变,也引发了长期居于毕业生就业工作主导地位的“政府”职责的微妙变化。于是,围绕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正从国家计划分配逐步向自主择业转轨。从计划调节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就业状况,既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也是一所学...  相似文献   

6.
刘金升 《林区教学》2010,(11):122-123
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难题。通过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与就业的关系可以发现,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是推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发展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渐由“包当干部包分配”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模式转变。为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以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国家明确规定,高校毕业生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不少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因此,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  相似文献   

8.
浅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社会竞争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经历了重大改革,已全面实行并轨招生,毕业生就业也由国家统包分配,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对于刚刚告别中学、跨进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来说,生理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迈进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新世纪毕业生就业模式由供需双方"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向"市场调节就业,学生自主择业"方向转变,多元化的经济决定了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和价值准则,大众化教育时代呼唤大学生就业要具有平民就业观。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初步建立,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特别是打破了传统计划就业观长期占统治的局面,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则应运而生。这种市场就业既给人们带来了多种就业选择,但同时又使人们面临就业的困境,负担起就业的压力。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变的大环境下,再加上受经济、社会、毕业生自身、用人单位、高等教育体制的因素影响,一时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了社会问题中突出的一部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毕业生自身和高等教育部门相互有机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实现社会主义高校毕业生的和谐就业,从而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毕业生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以前国家统一分配大学毕业生的传统方式,逐渐向让毕业生面向社会,适应社会需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方式过渡,这给毕业生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对于这种新的变化,电大普通班毕业生由于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在一段时间内很难适应。从近年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困难和挑战,认真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研究当前毕业生供需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促进高校潜在劳动力资源向现实劳动力转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转型的背景下,通过市场手段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正逐渐成为人才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还远谈不上完善,而要从根本上推进市场化就业这一进程,则需要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政府的这个维度,来深入探讨政府部门在这个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社会是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市场经济要求人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积极参与和投身各种竞争之中,市场经济呼唤具有独立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与发展,伴随着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每个大学毕业生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具有独立个性、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独立人格,主动投身市场竞争之中,准确进行择业定位,实现学业与就业的完美结合,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独立人格的理念“人格…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在逐步深化,最终将全面实行“国家政策指导,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与此相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也要由原来的制定计划和调配派遣等行政职能,逐步转变为...  相似文献   

16.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重要的转变一是从最初的体制内就业。到出现更多的体制外就业:二是从机构化就业转变为更多的个体化就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正是这一转变的重要体现之一。探讨高校毕业生创业问题对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跨世纪我国师范教育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改革走向与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特点:师资培养由定向向非定向转变;教育结构由三级向二级转变;课程体系由专业性向基础性、综合性转变;毕业生由“统分”向自主就业转变;师资培养和培训向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新形势下招生计划管理工作改革肖润谋,张京南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招生“并轨”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为适应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大举措,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1984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模式,国家对高...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逐步建立起来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就业岗位明显减少,这必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作为社会就业的主要群体之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逐渐向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方面发展,即高校毕业生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逐步进入市场。尽管目前国家对师范生的就业仍采用包分配的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师毕业生还可以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形势的发展.这种状况已在逐步改变.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已日趋激烈.潜在的危机也正逐渐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