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路迪民 《武当》2007,(5):29-32
太极拳源流问题,是太极拳史研究的重要部分,然而至今仍无共识。分歧起自唐豪考证。笔者在《疑古思潮与唐豪的太极拳考证》和《极左思潮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两文(《武当》2002年10期及2005年7、8  相似文献   

2.
桂村夫  纪灏琼 《武当》2015,(2):44-45
关于太极拳源流的考证和研究,不少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自从中国武术史研究学者唐豪挑起关于太极拳源流争论八十余年来,围绕太极拳究竟是湖北武当山道人张三丰开创,还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开创的问题,争论越来越激烈。除此之外,尚有老子创太极拳说,此说一直不是争论的主题。本文根据前人(包括挺张者和挺陈者及陈家后人)的丰富考证和研究,吸收其合理的和可信度较高的成果,综合成文,以便  相似文献   

3.
谭大江  路迪民 《武当》2007,(11):4-7
2007年5月下旬,在杭州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笔者不到10分钟的发言,简单汇报了笔者近二十余年来对太极拳源流史的一些研究考证成果。不曾想,发言却遭到了康戈武先生的  相似文献   

4.
林俊岸 《武当》2012,(10):15-16
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演变、脉流,世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世纪,更受唐豪、顾留馨等人的所谓考证,搞得一塌糊涂。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摒弃了极左思维之桎梏,太极拳史之研究始迈入正常轨道。吴图南、于志钧、李师融、路迪民、李滨诸人对于太极拳史之研究和考证多有建树,对理清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人不才,愿为太极拳之正本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建国以来相关太极拳高校传播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太极拳在高校传播的发展脉络予以描述,总结其传播中的经验和不足,并结合当前太极拳传播现状对今后太极拳的发展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太极拳休闲理念的文化内涵,以促进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休闲理念适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太极拳必将成为休闲运动的重要项目之一。由此,太极拳可以作为传承和发扬以"休闲理念"为核心的休闲运动的形式和载体,促进休闲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它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道德修养等优点于一体,备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很多专业著作中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当然也有层次理解的问题。太极拳中的"松"是练习太极拳的关键之一",松"在一定程度上对身体健康,体质的改善具有很大的帮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的"松"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并阐明了松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练习者更好的理解松的意义,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8.
路迪民 《武当》2009,(4):31-32
2007年,是太极拳史研究相对活跃的一年,其表现,一是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驳斥杨家的传统说法,并把发言整理在《中华武术》发表(下称《发言》),《中华武术》还为此开辟了“太极拳源流考据”专栏;二是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康戈武先生还在《中华武术》发表了《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下称《解读》)。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官方权威人士对太极拳源流的论述和争辩。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分析等方法提出当今对太极拳起源的认识众说纷纭,对起源的误解一直存在;甚至一些已经证实关于太极拳起源问题是错误的考证仍然被大量引用;各流派的关系阐述的不够明确等问题。文章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太极拳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法、专家访问法,研究调查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掌握有关此类研究的现状和动态。从名称、姿势、战术、意境等角度去探讨分析太极拳带给人们的美的感受,进而分析太极拳的欣赏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着力对陈鑫编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历史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它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产物;独特的社会、时代背景是陈鑫成书的必要条件和外在动力;《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保障陈氏太极拳技术理论"纯正"发展的一条主线,对今后太极拳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任可欣 《体育科研》2004,25(4):50-52
目前关于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影响的研究日渐增多,但结果很不一致。本文从平衡的不同测量方法着手,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作以综述,发现各研究中的平衡测量方法、受试者健康状况、太极拳练习的时间和种类以及对照组的运动史都不尽相同,因此造成结果的差异。本文也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是东方体育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中的一枝奇葩异宝。文章通过理清陈家沟村落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地域文化内涵;以资料分析和历史史证相结合的手段,全面阐述了陈家沟村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陈家沟村落的形成原因,通过研究和分析,结论认为,陈家沟村落武术的形成与其厚重的地域文化环境和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为太极拳的诞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4.
深入研究太极拳古典拳论对太极拳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陈氏《太极拳十大要论》的结构内容及其来源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该拳论来源于形意拳《岳武穆九要论》,其作者并非陈长兴。继而提出,要正确看待太极拳与形意拳之间的交流现象,对待部分传统太极拳理论不应过于迷信尊奉祖传;应科学合理地构建太极拳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太极文化与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阐述。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于农耕时代的太极拳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里由于价值取向的改变、竞赛内容变化,我们对太极拳文化的研究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对太极拳技击理论和技术理论科学研究的稀少,导致了太极拳主文化的停滞不前,而亚文化则风起云涌般地发展。要改变此现状须将"对抗"作为太极拳乃至整个中国武术竞赛的主要内容,另外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加强对太极拳基础理论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太极拳主流文化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太极拳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调查统计分析,根据太极拳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特点,分别从各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太极拳运动的健身作用和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得出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预防和减轻慢性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从而为太极拳运动可以提高中老年人群机体健康和抗病能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中老年为研究对象,来证实太极拳可以有效的预防和缓解慢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走访,发现温县近几年在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太极拳文化建设方面没有认识到赵堡在太极拳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文章从文化承栽力的视角,阐述赵堡对太极拳发展历程的影响,分析制约赵堡太极拳文化建设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赵堡太极拳文化的复苏,推动太极拳的历史研究与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深入解读了太极拳的拳学思想,分析了拳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就集太极拳理论之大成者陈鑫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中庸”、“礼”、“仁”以及“浩然之气”、“内圣外王”、“舍己从人”等思想学说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河南温县陈家沟为田野考察点,运用口述史、逻辑分析等方法,阐释太极拳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生产结构及民俗传统的共同体建构路径,提出以太极拳文化资源为依附的陈家沟乡村社会治理启示。陈家沟形成了以"拳"为驱动的新型乡村共同体,其建构路径包括3个方面:其一,以太极拳传承谱系置换宗族血缘谱系,通过仪式缔结乡村新差序格局;其二,以太极拳为"原材料"的基层生产共同体取代传统农业经济生产结构,使陈家沟从农业生产型村落转变为以陈式太极拳的嵌入为特征的景观型消费村落;其三,以"舞虎""村赛"修复乡村记忆链,实现乡村民俗精神与集体认同重塑。这一乡村共同体的建构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为理论基础,结合古代养生术、技击术和中医理论形成的一个拳种.从文化到拳种,“太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从文化到拳种,太极拳融摄了太多的民族性格和道德情趣.文章试图从温县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特征和人文因素等方面分析太极拳形成的传统文化背景,揭示太极拳形成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