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刘伟 《世界文化》2006,(11):10-11
阿多诺(1903-1969),法兰克福学派继霍克海默之后的掌门人,他是一位集哲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音乐理论家于一身的思想家。《否定的辩证法》这部著作是解读这位思想大师的钥匙,而他的悲剧人生则是其思想的最佳注解。阿多诺批判反思法西斯的思想是在其流亡美国的时期形成的,《否定的辩证法》是这一思想的哲学总结。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彻底的辩证法是非同一性的,它怀疑一切同一性。否定的辩证法用绝对的否定代替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因为“否定一个否定,并不导致肯定;这只能证明否定得不够彻底”(阿多诺语)。因而,阿多诺反对一切概念崇…  相似文献   

2.
永远的梦露     
岳力 《世界文化》2008,(3):39-39
梦露的诞生,使男人对女人多了一种梦幻。她的美艳激起男人的不是邪恶,而是怜爱;不是占有的冲动,而是朦胧的快感。梦露属于那种世所罕见的.可将男人的低级欲望变成审美通感的女人。  相似文献   

3.
<正> "快乐",在个体体验中无疑是一种心理的快感,伦理上被认为是一种幸福感。在一般美学原理看来,快感是有待于升华的粗鄙"美感",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幸福感的"快乐"一旦脱离了利与善的束缚和价值要求,它本身也便成为一种美感。在先秦诸思想家中,孟子较早注意到伦理与审美意义上的快乐。他追问了快乐的政治伦理根源;并依据主体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分析获得快乐的现实根据;最后暗示了世俗快乐上升为审美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康德《判断力批判》主旨精神的分析,在其先验美感理论的基础上对舞蹈审美存在本质进行深入研究,把人们对舞蹈的审美置于人的主体性原则当中,对舞蹈审美传统观点中所谓的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之争的存在意义进行剖析,分析舞蹈审美回归本真审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弥补了当代舞蹈审美理论的"主体性缺场"。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艺术审美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建成石刻墓坊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其石刻艺术的创造性、地域性特点。张建成石刻墓坊乃清末民初川东北民墓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书法艺术尽管在现当代被中外艺术实践家和艺术理论家做过多样的解读,但是它归根结底是线条的艺术,这个判断似乎是共识。若想将一根根线条表现得充满动感和力感,并使之成为艺术生命力的集中体现,观赏者如何完成审美过程,实践者如何遣笔使墨,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了。简单说来,准确、有力、流畅、生动,就是对书法线条进行审美判断时的几个基本要则。单纯从视觉感受上讲,准确,就是指线条表现到位,果断利落,没有拖泥带水之处,没有犹豫不决之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艺术多元化的时代,人们更看重的是在审美发现中的艺术选择与艺术取向。显然,这比因循守旧、毫无建树的作品更具文本意义和艺术本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刘琼 《华夏文化》2012,(4):37-38
“美育”即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20世纪初由蔡元培先生带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审美教育不仅在理论上不断深人,而且在实践方向上也趋向多元化。“生态式艺术教育”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美育思想,滕守尧先生在其2008年出版的《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9.
阅读王西京先生的水墨作品,走近他几十年的艺术历程,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他是与时代同步的有化自觉性的艺术家,他的一幅幅作品,反映了他生活的时代从社会意识到审美理想的变化:他个人的艺术审美趋向,反映了他对民族传统化和艺术的深刻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2月,美国著名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约翰·张伯伦去世。日前,为了纪念这位艺术大师,纽约古根汉美术馆推出《约翰·张伯伦:选择》回顾展。该展是继1986年以来,美国首次大规模张伯伦回顾展。约百件展品将张伯伦60年来的艺术生涯展现在观众眼前。张伯伦曾说:“某天某物跳到你面前,你拾起它、接管它,并将其置于某处,而它正好合适。这就是对的事物在对的时刻置于对的空间的美感,这无论对于文字还是金属等其他材质都是同样的。”  相似文献   

11.
“三远法”是北宋郭熙、郭思父子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总结出的中国山水画的造境之法.“三远法”注重营造绘画意境,强调笔墨的运用效果及画家视觉审美的自由.看似与古典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迥然异质,但在“诗画一律”的审美关照中,我们可以把绘画中的“三远法”与中国古典诗学中对意境的追求、节奏的把控及诗人心灵维度的延伸进行相互比对,从而实现诗、画艺术语言在不同审美范式间的转化与解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将现实灾难按照其中的力量对抗区分为自然力和亲历者两个部分,重点对现实灾难不能作为审美对象的理论观点进行辩驳,认为如能剔除那种恶俗心态支配下的亵渎情绪,那种对现实灾难进行审美的不道德感也将不复存在。这样,我们将能够发现现实灾难中呈现的审美形态并确认灾难的亲历者的生命价值。随后分析了现实灾难中的悲剧和崇高的审美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现实灾难叙事的基本伦理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汉学家元杂剧研究的逐步深入,元杂剧典故的解读和翻译成为美国学者元杂剧艺术审美研究的重要内容。美国汉学家通过对元杂剧剧本的解释性翻译和文化空白点注释来体现对元杂剧的文化点审美接受。美国元杂剧研究中的文化解读偏误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的误读、元杂剧文化点解读不足、典故的过度解读和借古喻今艺术创作手法的误读等方面。积极发现和正视这些偏误并及时以学术对话的方式进行商榷和纠偏将推进元杂剧研究的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4.
<正>楚辞研究虽为历代显学,然亦有消息盈虚的盛衰变化。近现代以来,楚辞研究经过几代学人的大力开拓后似乎难以为继,所以有学者早在1998年即预言:"下世纪初楚辞研究可能走入波谷。"(毛庆《由历史看未来——近三百年楚辞研究的启示》)当学界正在积极思考楚辞研究应该如何走出"波谷"之际,商务印书馆推出了熊良智教授新著——《楚辞的艺术形态及其传播研究》。该书从姚斯"文学史应是文学作品接受史"切入,突破传  相似文献   

15.
浅谈商业广告的审美艺术金谢谢尚晓莉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是一种纯“精神”的、高雅的经典性艺术活动,它被定义为狭义地审辩和创造、欣赏美。因而审美是孤立的,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和逻辑,并且不可避免地远离了政治、商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这一局面随着...  相似文献   

16.
瓦当是中国古代房屋的筒瓦头,它的主要作用是封挡板瓦,为了突出建筑装饰的审美效果,建筑设计者往往在瓦当外面绘制以纹饰、文字等装饰物,以期体现瓦当艺术的审美特性。秦汉时期的瓦当艺术是一种集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美术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它以变形、象征、夸张、虚拟等手法极尽绘饰功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一个独具风格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7.
记者:书法是集审美与阅读于一体的特征鲜明的中国艺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深入的时代中,如何认识书法于当代社会的价值?鲁振汉:中国书法的确是中国独有的集审美与释意为一体的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与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具有广泛的联系,因而被誉为最高境界的抽象艺术。改  相似文献   

18.
<正>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和扶植政策,儿童艺术教育前景很不乐观。一场名为"我的孩子能行"的展览希望借展出24位当代著名艺术家儿时的作品来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家不是一出生就具有艺术天赋和创作能力,但他们大多数在儿童时期就已显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好奇心、观察力、探索精神和审美个性。儿时的艺术经历为他们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展览承办者"艺术计划"组织一  相似文献   

19.
邹春生 《寻根》2014,(2):52-58
服饰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服饰的本质和特征不能脱离人们的生活原态而存在;服饰也是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之一,它处处体现了人们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情趣,服饰的本质和特征也不能脱离艺术而存在。客家服饰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将充分反映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华盛顿的艺术家Chris Maynard凭借一双巧手和一颗灵心,让轻盈而脆弱的羽毛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承载着非凡的灵韵之美。从12岁对羽毛发生兴趣,到后来形成自觉的艺术追求,为众多艺术家、鸟类爱好者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认可,Chris的艺术历程一半源于其艺术感觉和审美品位,一半则源自他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环境遭到破坏的现实的担忧。他天性热爱自然,将自然视为心中的乐园。他做过生物学家,曾投身于各种环保宣传项目。如今,他又成为一名全职的艺术家,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